基于SWOT模式对赣榆县小城镇发展的分析

2014-08-30 02:09王雨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1期
关键词:赣榆县小城镇土地

王雨

(赣榆县委党校,江苏赣榆 222100)

基于SWOT模式对赣榆县小城镇发展的分析

王雨

(赣榆县委党校,江苏赣榆 222100)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小城镇的发展构成了农村城镇化的主旋律。近些年,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差距甚大,东密西疏,发展极不平衡。江苏省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先行者,其区域间的差距折射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不平衡。赣榆县地处苏北,一定程度上具有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特征。本文运用SWOT模式对赣榆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优势、劣势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其发展思路。

小城镇发展 机遇 风险 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它在解决欠发达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战略性的重大作用。

1 赣榆县整体小城镇发展现状

随着赣榆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镇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完善,赣榆县县已经跨进发展的机遇期,非农人口由1997年的8.49万人增加到52.26万人。小城镇建设呈现如下特点。

1.1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初步显现出小城镇的雏形,与小城镇建设相配套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福利、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配套,同时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塑造。塔山、柘汪镇区“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新型小城镇已经初具模型,成为发展镇域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

1.2 对镇域经济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及苏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的行业及产业向苏北中小城镇扩撒,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一是城镇形象的改变,增强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小城镇改变昔日农村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对外地资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二是繁荣了二、三产业。赣榆县农村的工业起步较晚、分布散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城镇化的滞后也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失去了平台。小城镇的发展给二、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聚集和发展的空间。工业的聚集又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如:餐饮业、运输业、物流业、供电业等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繁荣又增强了小城镇工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工业、人口、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沙河镇镇区4万多人,绝大多数从事与农业无直接关联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市民。

1.3 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他们春忙和秋忙两季在家务农,平时就打点零工,发展小城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第一,小城镇的产业和工业适合农民转移。沙河、柘汪、塔山3个镇的建材市场异常红火,相继多家建材店开业,产品供不应求;建筑队伍不断扩大,农民反映在家务工不比外出打工挣的少,收入逐年提高。第二农民进厂障碍较小,塔山当地60多岁的劳动妇女依然能进厂打工。

1.4 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活方式大改变,越来越城市化。一是自来水、家用电器、有线电视、液化气等走进寻常百姓家,居民水电不愁,通信联系顺畅,生活更加方便。二是居民业余娱乐休闲活动日益丰富。各个镇区规划中皆有市民广场一项,每到傍晚村民自发跳跳广场舞或进行其他锻炼项目,生活其乐融融。三是居民综合素质越来越文明,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村容村貌的维护,随手乱扔垃圾的、随地的吐痰的老百姓越来越少。小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已经开始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乏味中解放出来。

2 SWOT模式分析

SWOT法即是对赣榆县小城镇建设从自身优势、劣势、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进行战略分析,构建小城镇发展战略框架。

2.1 优势分析

(1)政策机遇。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赣榆县小城镇的发展赶上了国家政策倾斜、投资倾斜的良好机遇,并且能及时的抓住,并在此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发展本地经济。

(2)资源优势。赣榆县山区、平原、沿海各占三分之一,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鱼米之乡而为人称道,水稻、小麦、花生、蚕桑、果品、茶叶、蔬菜、水产品、盐等已形成规模优势。

(3)独特的区位优势。赣榆县处于中国沿海南北过渡和海陆东西连接的枢纽部位,正逐步形成集公路、铁路、内河航运于一体的沿海“大通道”,沿海铁路的规划实施、通榆运河和连临高速的即将通车将使赣榆交通网络更趋完善。

(4)人口与劳动力优势。赣榆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多人,为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2.2 劣势分析

(1)土地资源紧张。小城镇用地不只是居民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是实现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用地指标控制更加趋紧,全县的城市、工业等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加剧,各镇与县本级争土地指标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城镇经济发展缺乏土地资源,一些工业招商、房地产开发和第三产业项目无法落实,制约了项目引进和经济发展。

(2)产业发展有待提高。首先是产业发展不够充分。二、三次产业结构处在低水平的发展阶段,镇区生产总值偏低,与苏中、苏南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赣榆县小城镇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低度化的情况:一是初、浅、粗加工工业产品多,深、精、细加工工业产品少;二是生产设备落后,不仅耗材耗能多,而且产品档次、水平和质量低;三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居多,技术密集型工业较少,新技术工业更少。

(3)规模过小,要素聚集能力弱。目前我县小城镇建设处在蓄势待发阶段,都在规划发展建设小而全的综合城镇。这种规划布局造成人口与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化配置,据统计在全县15个建制镇中,除青口、沙河两个镇总人口超过10万外,镇域人口不到70000人的镇有7个,占总数的46%;象这样规模过小必然导致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城镇吸引力差,就业门路狭窄,公用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服务业的供给形不成规模效益,进而制约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4)政府管理职能有待加强。一是规划滞后。在塔山、柘汪调研时镇政府领导都提到了乡镇缺乏规划人才问题,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小城镇建设存在“边建设边规划、先建设后规划"等问题。二是软环境建设滞后。小城镇建设不仅是物城镇化更应该注重的是人的城镇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民消费方式,使农民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2.3 机遇分析

(1)制度创新推波助澜。近几年“小城镇,大战略”作为一项政策以党的文件形式得以确定,而伴随这一政策的提出到确定,小城镇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的召开更是将小城镇的发展推向高潮。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赣榆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500多家乡镇企业生产红火,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乡镇企业所具有的资本技术密集度低,低成本和强区域性等特点使其便于吸纳和安排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3)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在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作用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成为了带动小城镇发展的强大动力。2012年赣榆县新建科技小农场120家;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3.7万亩、设施渔业2.5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23.6%;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

2.4 风险分析

(1)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塔山镇、柘汪镇区从原有的1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还将持续增多。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人口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城镇的面积和规模,形成住在城镇、人在农村的格局,而且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对这些“非农非城”群体的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2)土地价值的低估。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批土地流转,被征收上来的农民宝贵的土地其价格是否真正反映了价值呢?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大肆征收农民的土地,使土地的价值未能得到真正的反映。

(3)建设资金缺乏。城镇建设资金主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虽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建设、管理和经营,但没有形成稳定的融资渠道,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有限,缺乏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制约了小城镇建设。

(4)上访案件增多。近年来,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落实,赣榆县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4.81万亩。因土地强拆、强占导致的上访事件层出不穷,恶化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造成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2009年至2012年,我县受理的305件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有104件,调解率仅为34.09%。

3 科学发展小城镇对策建议

3.1 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

苏南小城镇发展告诉我们,决定小城镇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的新产业。

(1)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是提升小城镇地位、增强实力的必然选择。赣榆小城镇建设处在关键时期,中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应以农业为方向,强调特色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提升产品、企业、产业、城镇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厉庄大樱桃,塔山林禽、墩尚泥鳅养殖、黑林黑莓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东部沿海地区以工业为主导方向,柘汪镇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战略,极大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2013年镇区人口已达2万人(镇域总人口5.2万人)。

(2)注重产业集群发展。乡镇企业在小城镇的工业小区实行相对集、连片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减少道路、管道、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节约土地和资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

3.2 培育专业镇,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

专业镇指的是具有突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强的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专业镇镇域内具有突出的主导产业、吸引力和辐射力强大的专业市场,拥有优秀品牌的区域、企业、产品。比如:旅游型专业镇,夹山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农业型专业镇,历庄有闻名遐迩的大樱桃;工业专业镇,柘汪、海头等;商贸流通型专业镇,青口镇、沙河镇。

3.3 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

一是赋予审批权限。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产权、环保前期预审、二证一书发放、开工放线等,享有县级投资主观部门的相应权限,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待条件成熟后,逐步下放。审批后,到县有关部门备案。二是赋予属地管理权限。对非垂直部门实行属地管理,直接领导、直接任命,报组织、人事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考察备案。具有县级部门同等职能、权限,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对垂直部门,实行镇协管体制。三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一级财政。四是积极争取向上级政府及发改委部门给予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水、电、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

3.4 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力度

当前,土地已经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一是加大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益,进行土地供应流转制度创新允许小城镇集体土地使用权通过转让、出租等有偿使用方式,开放土地二级市场,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二是通过统筹使用土地指标、土地股份化等方式,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集中土地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调整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中心镇集中,村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进行村镇土地整理,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四是要建立科学的土地供应制度,调整用地结构,重点要加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用地的供应,控制工业用地总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避免无限扩张。

3.5 空间整合,镇域合作

“围绕小城镇规模发展进一步深化镇乡行政区划改革,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有前瞻性的重要环节。”通过行政区划合并扩大小城镇规模,是从更高层次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政治举措。一是减少行政人员和财政开支,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相对集中,避免重复建设,对解决小城镇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有重要作用。赣榆县从1951年建乡工作完成,60多年来,多次撤乡并镇,到今天的建制镇15个,未来还将有整合空间,为大规模小城镇建设提供空间支持,使得城镇体系更加完整。

所谓镇域合作,就是“镇镇联姻”,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让生产要素冲破乡镇区划壁垒在特定区域内按客观规律自由流动,实现资源整合,产生集聚效应。如果就镇论镇,忽视了与周边镇域依存关系,就会造成盲目投资项目,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复建设,服务和运营效率低下。赣榆县的小城镇更应注重区域整体利益,相互间协作配合,加强镇域合作,县中西部地区许多生产要素相同,大多是“农”字当家,更加具备合作条件,比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都可以资源共享。

[1]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宋先道.湖北农村小城镇发晨模式研究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8).

[3]方回庆.小城镇主导产业发展模式与启示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6).

[4]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J].瞭望,1984.

王雨(1981- ),女,(汉族),赣榆人,赣榆县委党校,助讲,本科,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赣榆县小城镇土地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赣榆县秸秆腐熟剂试验总结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