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再启示

2014-08-30 22:25白俊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天性

白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作品,鲁迅先生以如诗的笔触描绘了他妙趣横生的童年世界,同时也极有分寸地批判了旧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禁锢,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在此,我想与读者挖掘的是,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从中借鉴什么。

一、在快乐中发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中看草木的形态、听虫鸟的语言,夏夜乘凉、雪地捕鸟,和同窗到“三味书屋”后园“爬上花坛折腊梅”“在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欢乐世界。

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比如有时大人对小孩全神贯注地玩“过家家”而忘记周围一切时感到好笑,这正说明此时的孩子处于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观察特别敏锐、创造特别丰富的状态,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克服了困难、解决了问题、锻炼了意志、获得了成就感。

我们现在的教育,因为摆脱不了“应试”的左右,不少学校体音美被弱化,手工科技制作被边缘化,研究性学习被放弃。虽然近年来出台了学校建设标准,但事实上活动面积、绿化面积很难达到规定标准,校园里学生玩耍的空间仍然有限,玩耍的项目也很单一。在上世纪的“两基”达标和“33211工程”推动下,多数学校配备了体育器材,但由于学校一出现安全事故,似乎不分是管理的疏漏还是意外的偶发,首先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致使校长坐卧不安、当事教师如临大敌、学校疲于应付,紧跟着是家长的不依不饶……于是教师宁可把学生关在教室,学校宁可卸去单双杠、联合器械,停止掷铁饼、跳山羊这些体育项目,也绝不去冒“安全”的险。

升学与就业是谁都绕不开的“槛儿”,事实上不少家长也懂得实施素质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的好处,可多数人顾不得长远,只好无休止地教导“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作业和无休止的补习。时过一百多年,今天儿童的成长环境与鲁迅先生“百草园”的理想境界相比,仍相差甚远。

二、在严厉中积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三味书屋”的无趣,从而批判封建腐朽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但鲁迅对寿镜吾先生还是“很恭敬”的: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只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通俗逼走了儒雅,语文教学一味地“破旧立新”,教法上过分地废除“死记硬背”,致使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教学内容受到摒弃,先记忆后理解的传统教法遭到贬斥。近百年来,关于课程的改革轮番上阵,现在人们回过头来理智地分析:趁儿童少年记忆力旺盛的黄金年龄,先在脑子里牢牢地储存大量国学经典,尽管是囫囵吞枣,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知识的增多,这些当时似懂非懂的东西就会自动释然。所以笔者认为,“三味书屋”里的读书背书习惯值得提倡。

鲁迅先生当年,因为有“百草园”的快乐和“三味书屋”的严谨,情操得以陶冶,潜能得以开发,知识得以积累,习惯得以养成。如果缺少其中的哪一面,很可能造就不出这位文学巨匠。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天性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