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14-08-31 01:24郭秀芳王运莲冯巧荣
河北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控制率脑缺血阿司匹林

郭秀芳 王运莲 冯巧荣

·论著·

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郭秀芳 王运莲 冯巧荣

目的观察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终点事件发生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ESSEN评分≥3分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服用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以再次发作或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为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为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组24 h内、10 d内完全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ESSEN评分≥3分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服用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不易复发,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波立维;拜阿司匹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TIA)是由于患者脑部出现局部病灶症状而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1],是导致完全性脑卒中高发生率的重要危险因素,未经任何治疗的TIA患者约1/3以上的概率以后会发展成为脑梗死,在TIA发生之后的第1年内继发脑卒中的危险性最高。目前普遍认为其主要机制是在原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进一步发生微血管栓塞或者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造成局部脑缺血,在发病后最初7 d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系数高达10%以上[2]。目前,临床上对于TIA传统治疗方法为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3]。我院采用对ESSEN评分≥3分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服用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4例,并与传统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的33例进行对比,以观察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并且ESSEN评分≥3分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64±14)岁;发作频率≤2次/d 15例,>2次/d 19例;TIA发作持续时间≤1 h 24例,>1 h 10例;其中伴有糖尿病15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28例,高脂血症20例。对照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65±12)岁;发作频率≤2次/d 16例,>2次/d 17例;TIA发作持续时间≤1 h 25例,>1 h 8例;其中伴有糖尿病14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19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TIA诊断标准[4],并排除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部病例均行颅脑检查排除脑出血或脑梗死。2组年龄、性别、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波立维 75 mg,口服,1次/d,拜阿司匹林0.1 g,口服,1次/d;对照组:拜阿司匹林0.1 g,口服,1次/d。2组在治疗前后均测定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2组用药均持续14 d,同时应用改善脑循环的措施,对合并的其他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均给予以相应治疗,避免使用其他同类的抗凝药、抗栓剂及抗血小板药物。

1.3 观察项目 (1)治疗期间TIA发作的例数及发作至停止的时间、发生脑梗死的例数。(2)治疗前后和疗程结束时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4例患者中,24 h控制率76.5%,3 d内控制率达97.1%,所有患者在治疗10 d内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治疗期内无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对照组24 h控制率为21.2%,3 d内控制率为57.6%,有5例患者发生脑梗死(均为基底节区)。2组患者24 h内和10 d内TIA控制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变化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血小板计数变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变化

组别血小板计数(×10)纤维蛋白原(g/L)治疗组 治疗前183±384.58±1.01 治疗后183±443.52±1.03*对照组 治疗前207±714.35±0.94 治疗后199±813.92±0.7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发现出血倾向。

3 讨论

TIA与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基础相同,是因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和(或)血流动力学改变而造成的脑供血暂时性不足,造成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性损伤,并且患者临床表现会有相对应的定位体征。而且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短期内频繁发作的 TIA是发生脑梗死的警报,一旦出现即提示脑梗死的危险系数已明显升高[5]。因此,及时科学的治疗对预防TIA复发及降低发生脑梗死有重要意义。迅速有效地控制TIA的频繁发作以及防止发展为脑梗死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原则。

TIA的发病机制与动脉的严重狭窄有关,为TIA的发病基础,再加上急剧波动的血压的作用,而使原本由侧支循环所维持的脑动脉供血区引发一过性缺血。动脉内破碎或脱落的不稳定斑块或者附壁血栓造成动脉阻塞,引发其相对应脑组织缺血,当阻塞的栓子破碎或者溶解而向远端游移,被阻塞血供恢复,则症状得到缓解。临床上普遍观点认为,TIA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传统的颅脑CT和MRI检测通常不能发现异常改变,其诊断价值有限。然而,在应用TCD检查时,有可能发现TIA患者的潜在狭窄动脉,临床操作中对不同的发病机制应采取相对应的个体化治疗,因低灌注引起的给以扩容和抗血小板的治疗,由动脉动脉栓塞引起的则给以抗凝和抗血小板及稳定斑块等措施治疗,一般认为,血管狭窄≥70%时可以考虑采用介入治疗。同时,由于已证实TIA具有高度的发展为卒中的危险性,因此早期评价与及时治疗对改善该病的预后非常重要。

TIA患者中有25%~40%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进展成为脑梗死的几率高,加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6]指出卒中48 h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显著降低随访期末的病死或致残率,减少复发,起推荐的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是防治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则之一,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病且反复发作的发病机制和重要原因之一是微血栓形成,而凝血纤溶指标是调节血液状态的重要指标。TIA发作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微血栓血流动力学及头部血流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故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平衡可从根本上改善预后[7]。本文中对 ESSEN评分≥3的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服用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组在脑缺血性事件的再发生明显减少(P<0.05),这与CAPRIE的研究报道相似,综上所述,应该对ESSEN评分≥3的患者给予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口服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

TIA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抗血小板治疗是首选和基本的药物,FASTER实验[8]表明早期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明显减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复发,即使可能会带来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TIA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方面较单用拜阿司匹林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可能机制:(1)阿司匹林可扩张脑血管,抑制环氧酶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临床上可用于TIA 的治疗;(2) 波立维是一种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Fg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还能通过阻断释放ADP所致血小板活化增加,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综上所述,波立维联合拜阿司匹林可有效调节TIA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平衡,且安全性高。

1 白维,李尧,刘阳,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1,9:42-43.

2 Hill MD,Yiannakoulias N,Jeerakathil D.The high risk of stroke immediately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 Apopulation-based study.Neurology,2004,62:2015-2020.

3 李维.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西南军医,2011,13:1111-1112.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治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1.

5 韩仲岩,赵仁亮.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脑梗死关系的重新认识.临床神经疾病杂志,2004,17:401.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中国急性缺血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

7 Abbott AL,Chambers BR,Stork JL,et al.Embolic signal sprediction of ipsilateral stroke or ty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a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muitic entercohort study.Stroke,2005,36:1128-1161.

8 Kennedy J.Fast assessment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to preevent early recurrence(FASTE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Lancet Neurol,2007,6:961-969.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1.018

056400 河北省涉县医院神经内科(郭秀芳),呼吸内科(王运莲),麻醉科(冯巧荣)

R 743.31

A

1002-7386(2014)11-1650-02

2013-12-11)

猜你喜欢
控制率脑缺血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