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2014-09-01 16:38王骥
雨花 2014年4期
关键词:烧菜上桌全家人

味道

●王 骥

我跪在墓碑前,看着碗中的饭菜,总会默默念叨:母亲,您还吃得惯不是您亲手做的饭菜吗?

母亲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我很想念她,眼前时常浮现出她慈祥的面容,心中总会泛起一阵酸楚。似乎形成了一种习惯,经常在面对餐桌上菜肴时,心里会做个比较,若是我母亲烧这道菜的话会是什么味道?而觉得饭菜很好吃时,总会想到,如果她老人家能品尝一口该有多好!

科学研究说,人的味觉习惯是六、七岁时形成并伴随终生的,或许在我小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美味的东西能刺激我的味觉神经,我的味觉习惯是母亲开始烧饭后给我留下的,留得很深厚。

母亲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姐弟五人中排行老大。虽说解放后家道中落了,但她身上始终透着一股大小姐的气质和老大姐的担当。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营养不良,加之又染上了痢疾,瘦得皮包骨头,幸亏我上海的舅舅带回了一袋奶粉,母亲用它喂我,使我有了生机。

印象中,母亲以前并不会做饭烧菜。她从小念过书,后来一直做着财会工作,并兼着几个单位的总账,她做事特别认真,整天在班上忙碌,家里的烧煮主要靠我奶奶。奶奶是小脚,行走不便,买米买菜都是母亲的活。那时因为家里经济不宽裕,不常吃到鱼、肉。我家是城镇定量供应的粮食,平时吃的都是老陈米,有几次我随母亲去粮站买米,她总是向人家要最“涨锅”的陈米,因为新米不“涨锅”,陈米耐饿又便宜。那时家里吃荤菜时,母亲很少动筷子,她是在一分一分地聚钱准备盖房子。母亲是到了七十年代才开始学习烧菜的。因为拆迁,我家先后建过两次房,都是请了亲戚大妈帮忙烧饭的,母亲利用这机会,一边忙前忙后,一边抽空看着大妈烧菜,学到了一点。后来家里生活宽裕了些,加之父亲是个热情好客的人,逢年过节或有人过生日什么的,总要在家里摆上几桌,都是请我父亲单位的厨师掌勺,他烧菜很好。我母亲一边帮忙,一边向人家讨教烹饪秘诀,算是掌握了基本的手艺。

到了母亲50岁的光景,我奶奶已经烧不动饭了,母亲正好也退休了,便将家里的饭菜和家务全部料理了起来,包括过年过节的蒸糕做饼裹粽子什么的,一应俱全。以后的周末假日,全家人团在一道吃她烧的饭菜,越来越觉得比外面饭店的要好吃。

母亲烧菜和她工作一样认真仔细,也很有悟性,觉得别人烧得好时,总要耐心讨教,然后回来试着烧给我们吃。什么涨蛋糕、红烧排骨、蛤蜊茶馓、蟹羹、春卷、藕饼、虾饼……五花八门,样样好吃。要算最拿手的还是红烧肉圆,是全家及所有亲戚朋友的最爱,也是每餐必上的招牌菜。一旦上桌不管多少,都会一扫而光、且多多益善。我父亲评价说这道菜她关键是敢于放水,是从一个厨师那讨教来的。肉是她一刀一刀剁碎的,拌上鸡蛋、糯米饭和各式佐料后,最重要的是添水的环节,放少了,肉圆老,放多了,又会散掉。而她都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肉圆上桌,不仅味道好,而且入口即化,绝不亚于扬州狮子头。多年来,全家人总是有滋有味地享受着她带来的口福,吃完了还要大包小包地把一些半成品分给各个小家。受她的影响,包括我在内的家里几个人也都学会了烧菜,当然也总是烧不出她的那份味道。

那时,每到吃饭的钟点,母亲总是大碗小碗地把一道道菜端上桌,完了她才落座,边吃边十分欢喜地看着大家把所有的菜肴吃光。平时每当我们回家时,她问得最多的话总是“吃过吗?”“想吃什么?”“饱了吗?”捧出的又都是各人最喜欢的几道菜。她在世的最后几年,我因为在外地工作,周末或假日时常晚上很迟才能到家,她总是问好我到家的大概时间,便开始准备,然后再让我一进城就通知她,好让我进了家门便能吃上刚烧好的饭菜。这时她便坐在桌子另一侧,看着我一口一口地吃着,生怕没吃饱吃好。

母亲在她快过74岁生日前病了,体检发现是脑瘤。我们请了全国最好的医生开的刀,手术后,医生说这病不能根治,半年后便会复发,最多还能活上一年。全家人都如雷轰顶,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个个似失了魂,痛苦而无奈,却又要向她隐瞒病情。术后住了两、三个月的医院,母亲的身体有了暂时的恢复,春节前出院回家,她很动情地跟大家说:“这次生病让一大家子操心了,春节我要好好为大家烧些好吃的。”于是还跟以前一样,全家人团在她身边,吃着她亲手烹制的一碗碗饭菜,也都期盼着能有奇迹发生,让她从此摆脱病魔。那年春节,大家都很珍惜,愉悦中也带着一些担忧。到了五月份,母亲的身体又有了不好的感觉,再入院检查,是肿瘤复发了。全家人抱着一线希望,全力为她治疗,可回天乏术。母亲临终前,由于肿瘤压迫脑神经形成的条件反射,有几天拼命想吃东西,尤其是甜的粘的,整天喊着饿,甚至像小孩一样闹着要吃。医生要求控制,但全家人觉得很为难,孙辈们实在不忍心看着奶奶这样,就偷偷买些糖粘糕给她,她像是遇到救星一般……那时的场景,令全家人泪眼模糊、刻骨铭心,多少年为大家奉献了那么多好吃好喝的,临走时争着的却是几块粘糕……

母亲去世那天是重阳节,我切身感受了什么是悲痛欲绝。在她走后的这三年,每逢清明和忌日,全家都要给她上坟,做上几碗饭菜供着。我跪在墓碑前,看着碗中的饭菜,总会默默念叨:母亲,您还吃得惯不是您亲手做的饭菜吗?

现在每逢节假日,全家还会像以前一样团在一起,几个姑嫂在厨房忙着准备各式的饭菜,并讨论着谁得到了母亲的真传,大家都在共同维护着母亲在世时的那种家庭氛围,可又都觉得已无法比拟了。姑嫂们烧的饭菜再怎么可口,却总是缺少了母亲那特有的味道,厨房里再也见不到母亲开心忙碌的身影了,餐桌上再也听不到母亲看着大家美滋滋吃饭并听着大家夸奖时所发出的爽朗笑声了……

母亲生前给我们捧出的每一道饭菜,虽说手艺并不及名师大厨,也谈不上什么名馔佳肴,但这饭菜味道里凝结着情感、传递着母爱,并固化成了特有的感觉,一旦失去便不可替代,更不能超越,这舌尖上的记忆是我们心灵深处永远的怀念。

都说民以食为天,衣食父母最可敬。这浅显的语言,说透了人世间最本原的伦理。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他的天空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母亲,是母亲赐予了我们鲜活的生命,赐予了我们幸福生活的味道。谢谢我的母亲!

猜你喜欢
烧菜上桌全家人
抓鸭子,抓到了吗
爱护牙齿
烧菜也如读书
猫上桌以后
意外的旋转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嫁不出去
惩罚
大显身手学烧菜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