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经》在儒家经典著作中排列次序时有不同之原因初探

2014-09-01 02:58朱猛
文教资料 2014年14期
关键词:目录学孝经班固

朱猛

《论语》《孝经》在儒家经典著作中排列次序时有不同之原因初探

朱猛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论语》、《孝经》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的排列次序不尽相同,体现了时代政治因素和学术发展状况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与此相对的个人内部因素,则少有人研究。剖析目录学学者的个人生平及著述情况,有利于辨析其个人取舍好恶,且且这些因素对《论语》、《孝经》的排列次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论语》 《孝经》 排列次序

《论语》与《孝经》,同为儒家经典著作,在历代目录学文献中的排列次序或先或后。对这一问题,窦秀艳在《从历代史志著录顺序的不同看〈论语〉〈孝经〉的经部地位》一文中指出,《论语》、《孝经》位次排列的不同,主要受时代政治文化因素与经学学术发展情况的影响①。这二者都是目录学著作创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但个人对外部环境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个人要夺得话语权,要么顺应主流话语,要么勇于发表创见。学者在目录学作品中对经典典籍进行排序,从中可以体现出学者对各部典籍的态度,在创作之前,各部典籍要先对学者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即学者对各部典籍有过充分的了解才能成书。因此,个人取舍好恶很可能会对目录学作品中的位次排列产生影响。

一、两汉:《论语》先于《孝经》

西汉刘向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基础上著成《七略》,为我国目录学著作开山之作,虽已亡佚,但东汉班固对《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后人大致可以窥见其“指要”。《汉书·艺文志》首列六艺略,下属九种,依次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 《易》至《春秋》为儒家六经,从汉代开始,地位就已至高无上。《论语》、《孝经》紧列其后,说明两书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汉书·艺文志》、《论语》类提要云:“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孝经》类提要云:“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②可见,截止于班固所处的东汉初期,经学界对《论语》的研究要多于《孝经》。《论语》是因孔子门人论纂夫子之语而得名,《孝经》则是孔子对孝道的见解。论语类置于孝经类前,不仅是由于当时学术界对两书的重视程度不一,而且与刘向、班固等人对两书的接受程度有关。刘向、刘歆父子为汉室宗亲,都曾卷入政治斗争。《汉书·刘向传》记载了刘向称引灾异,弹劾外戚宦官的数次进谏,谏文中多次引用“六经”,还引用过《论语》中“见不善如探汤”一句。在谏言中同时引用“六经”和《论语》,体现刘向对《论语》经学地位的认可,也反映《论语》对刘向政治活动的巨大影响。

班固祖上世代为官,他对仕进的期望有家传的影响。《后汉书·班固传》载,班固曾被诬告私改国史,班超上书申辩,汉显宗不仅没有怪罪,反而令班固继续著述。帝王的赏识与宽容自然会增加班固对汉家王朝的认可与忠诚。《论语》以“仁”、“礼”、“中庸”为核心,包含儒家在政治、学术、外交、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后世学者仍要通过离析字句、反复琢磨,探讨其中深意。《孝经》篇幅明显小于《论语》,意义也较为浅显,偏向于对民众的思想教育。对于忠于朝廷、渴望经世致用的班固而言,从《论语》中获得的滋养很可能会更多。班固曾参与讨论对匈奴的对策,“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这一见解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后来,班固还随同窦宪出征匈奴,虽然后来兵败受到牵连,但他欲建立军功的愿望凸显无疑。班固的匈奴对策和亲赴疆场的举动,明显能够体现出《论语》对他事功观念的影响。因此,班固继承《七略》中对《论语》、《孝经》的排序,是符合他对两书的重视程度的。

二、从魏至隋:《论语》、《孝经》或先或后

从魏至隋,战乱不断,朝代更迭频仍,但学术思想领域极为活跃。一方面,社会环境对学者的影响举足轻重,另一方面,百花齐放式的个人思想动态,在目录学作品成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荀勖的《中经新簿》和阮孝绪的《七录》继承了刘歆、班固对《论语》、《孝经》的排序。荀勖先是仕于曹魏,后来入晋,都是身居显位。热衷仕进,讲究经世致用之人,在《论语》、《孝经》中更重《论语》,易于理解。可阮孝绪早有超然远引之志,著有《高隐传》。但《梁书·阮孝绪传》记载:“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③“亲而不党”看似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实则深谙入世之道。《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中明哲保身的思想对阮孝绪的处世原则影响颇深。

王俭《七志》将六艺略改名为“经典志”,并把《孝经》置于“经典志”首位。这一举动可谓前所未有,体现了王俭对《孝经》的高度重视。《南齐书》载,王俭父亲早亡,为叔父所养,“数岁,袭爵豫宁县侯。拜受茅土,流涕呜咽”,可见其对叔父恩德的感激乃对孝道的践行。“后上使陆澄诵《孝经》,起自‘仲尼居’,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④。王俭主动向皇帝请示,背诵《孝经》,可见他对《孝经》的熟识,也体现出南齐君臣对《孝经》的高度重视。王俭认为《孝经》之要旨在于“君子之事上章”,说明《孝经》维护政权稳定的作用得到了王俭的认可。王俭仕途较为顺遂,官至公卿,正是文人士大夫践行忠孝,得以善终的典范。以此观之,对王俭将《孝经》置于“经典志”首位的举动,就易于理解了。

到了陈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祑三十卷,号曰 《经典释文》。”此处《孝经》、《论语》的次序已不同于《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经典释文》是一部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典籍,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目录学著作,但陆德明对儒家经典的次第相当重视。在序录中,陆德明专门谈到“次第”一节,“五经六籍,圣人设教,训诱机要,宁有短长?然时有浇淳,随病投药,不相沿袭,岂无先后?所以次第互有不同”。之后陆德明指出了众多目录学著作在次第上的不同。“今欲以著述早晚,经义总别,以成次第,出之如左”⑤,陆德明试图根据成书时代先后,对各部经典进行排序。陆德明认为《孝经》与《春秋》一样,是孔子述作,但所记内容的差异使得《孝经》宜列在《春秋》之后。但《论语》是由孔子门徒辑录的夫子之言,创作时间晚于《孝经》,所以《孝经》宜先于《论语》。据《新唐书·陆德明传》载,陆德明经历了陈、隋、唐三朝,都出仕为官。表面看来,陆德明渴望仕进,讲究经世致用,理应更加看重《论语》。但陆德明历任国子助教、国子博士,而且在职之时,都是凭借自己的文才,深受君王赏识。实质上,他更像是一位昌明学问的文士,做官无非是做学问的阶梯。此外,《新唐书》云:“王世充僭号,封子玄恕为汉王,以德明为师,即其庐行束脩礼。德明耻之,服巴豆剂,僵偃东壁下。玄恕入拜床垂,德明对之遗利,不复开口,遂移病成皋。”⑥对于僭位的王世充,他还是相当具有骨气的,并非为了仕进,完全丢掉操守。因此,尽管陆德明有丰富的政治生活经验,但并不能明显看出他眼中的《孝经》、《论语》孰轻孰重,而他的确是以作品产生时代的先后安排序次的。

三、唐及以后:史志目录中《孝经》先于《论语》及私人目录的反拨

魏征的《隋书·经籍志》中,《孝经》也是置于《论语》之前。唐代国势强盛,君王为了维护统治,重视孝道,因此在国家史志目录中做出抬高《孝经》的举动。然而,魏征个人对两部经典的取舍好恶,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他身为谏臣,敢谏直言,尽忠于社稷。虽然认可以“仁义”治天下,但更重视孝道的功用,“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隋志》孝经类提要)。魏征在行动和思想上,都更看重《孝经》。“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在经学著作的关系上,魏征认为,孔夫子作《孝经》,是以之总会“六经”。“六经”中包蕴的“道”,也是萌生于孝的。这种观点既是对既往学术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唐初思想观念的反映,更涵盖魏征个人的创见。在论语类提要中,可以体现魏征个人观点的仅有“言合于道”一句。评语的多少,态度的差异,高下立判。此外,《汉志》中《论语》类所收书籍,基本上都与《论语》有关,《孔子家语》、《孔子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也与孔子及其门人言行有关。附属于孝经类的 《五经杂议》、《尔雅》、《小尔雅》、《弟子职》等书,与《孝经》的联系显然并不密切。从归类书籍的严密程度,明显可以看出,班固重《论语》甚于《孝经》。而到了魏征手中,则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隋志》中《孝经》类严格收录有关《孝经》的书籍,并未杂录其他篇籍。而论语类则附录《尔雅》、《广雅》诸书和《五经总义》、《白虎通》、《六艺论》等经解类书籍。再次,谶纬类收录关于“六经”与《孝经》的谶纬之书,而单单没有《论语》的谶纬之书。虽然魏征“今录其见者,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隋志》谶纬类提要),言下之意对谶纬书籍的可信度持保守态度,但是不收《论语》谶纬之书,还是可以看出魏征重《孝经》甚于《论语》的倾向。

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从七分法到四分法,我国目录学著作的体质基本成熟。后世对《孝经》、《论语》的排序也基本确立。宋元明清各史志均继承了《隋书·经籍志》对两书的排列顺序,《孝经》先于《论语》。宋人郑樵的《通志》是一部系统记载历代制度的通史。艺文略列经类书籍:易、书、诗、春秋、孝经、论语、尔雅、经解等,《孝经》也是列于《论语》之前。南宋陈振孙私人目录《直斋书录解题》目录顺序依次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语孟类、谶纬类、经解类、小学类等。《论语》、《孟子》合并为语孟类,孝经类先于语孟类。

然而,窦秀艳指出,宋元之际,一些目录学者在私人目录著作中反映了《论语》地位回升的政治学术动态。她列举了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清初朱彝尊的《经义考》。这些私人目录对《孝经》先于《论语》的排序进行反拨,体现出学者力求创新的学术思想和独立人格,是争取个人话语权的勇敢尝试。

再次,有些经学著作单提《论语》,而不提《孝经》,作者取舍则更明显。北宋刘敞《七经小传》三卷,所谓“七经”,是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等七部经书,并未涉及《孝经》。清代钱曾撰《读书敏求记》,卷一首列经书,下列书籍没有明确分类,但是大致依类别分布,依次为易类、书类、诗类、春秋类、礼类、论语类、孟子类、经解类等,其中也无《孝经》一类书籍。

综上所述,《孝经》、《论语》等经学著作对中国古代学者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因而学者对《孝经》、《论语》的看法因人而异。总体而言,个人取舍在目录学著作的成书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个人内心的取向与外部环境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绝对分离。外部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合力,使得这两部经典在历代目录学作品中出现了或先或后的排列顺序。鉴于此,结合外部环境,关注学者个人因素在中国古代目录学中的影响,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窦秀艳.从历代史志著录顺序的不同看《论语》《孝经》的经部地位[J].孔子研究,2003(2):114-121.

②[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1717,1719.

③[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740.

④[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435,436.

⑤[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1,3.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5639,5640.

[1][汉]班固撰.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中华书局,1983.

[4]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中华书局,1984.

[5]汪辟疆著.目录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6]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徐有富著.目录学与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陈一风著.孝经注疏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9]窦秀艳.从历代史志著录顺序的不同看《论语》《孝经》的经部地位[J].孔子研究,2003,(2):114-121.

猜你喜欢
目录学孝经班固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班固救马
从班固的礼乐观看汉代乐论思想的重建——以《汉书·礼乐志》为例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孝继父业的班固
《孟子》在我国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原因
对目录学20多年来的探索与追求——评柯平教授的《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