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古镇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

2014-09-01 07:02万将军吉吉
决策咨询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庄古镇旅游

万将军 唐 吉吉

李庄古镇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

万将军 唐 吉吉

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极高的科学研究开发价值,近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发展迅速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本文将以李庄古镇为例,深度分析李庄的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探索出有利于李庄更好保护与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李庄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从而使李庄持续的发展兴旺下去。

开发与保护;李庄古镇;旅游资源

一、引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古镇旅游也随之兴起,它成为了中国旅游业中一个新的亮点和发展点。其中,也出现了一批相当有开发价值和游览价值的古镇,如上海的周庄、云南的丽江、四川的黄龙溪古镇等。当然,也少不了宜宾的李庄古镇,这颗位于万里长江源头的明珠。

李庄古镇距离宜宾市区仅为20公里,过去隶属于南溪县,现在属于宜宾市翠屏区,为该区的第一大镇。因为位于万里长江伊始,又有“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这里的海拔大致在260之361米之间,总体上看地势比较和缓,气候较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摄氏度左右,因而物产丰富,风景秀丽。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有大批的学术机构的迁入,使这个古镇声名鹊起,曾一度成为抗战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并且,因为这里悠久的历史而遗留下来很多高价值的建筑设施,如“九宫十八庙”、席子巷、张家祠,还有被我国已故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誉为的李庄四绝:旋螺殿、魁星阁、百鹤祥云窗、九龙石碑。这里因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很多独特文化,如抗战文化、饮食文化。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在1992年时候,四川省人民政府把它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的时候又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二、李庄古镇的资源特色和开发现状

笔者于2013年8月26至28日三天的时间里,前往李庄古镇走访调查,调查主要分为对当地居民和对旅游者的调查。对旅游者共发出112份问卷,其中110份为有效问卷;对当地居民共发出47份问卷,由于受当地居民知识水平等方面影响,有效问卷为43份。同时,我还前往宜宾市旅游局、李庄旅游管理委员会等地方获取了很多调查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以下就对笔者收集的资料做以下总结:

(一)李庄古镇的资源特色

李庄古镇的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特色鲜明,主要有以下几大鲜明的文化特色:

1.历史悠久的抗战文化

抗战爆发后,由于日军对沿海以及一些主要城市的狂轰滥炸,1940年至1946年期间,同济大学等机构迫于战乱,迫切需要寻找远离战争稳定之地,继续教学与研究。当时,很多地方迫于经济等压力,不愿意接纳这些机构和学校,李庄此时伸出援手,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电报,随即同大等机构陆续迁往李庄。随同大一同迁往李庄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国立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等。这些机构迁来避难的同时,也给这个川南小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众多的学术机构在这里汇集,使得此地成为了与昆明、成都、重庆并列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如今这里保留下来了许多的古建筑、古民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年这些机构驻扎的旧址,如张家祠乃中央博物院驻扎的旧址,当年中央博物院的数千箱国家级珍贵文物和守卫这些文物的安全部队全都驻扎在这里;祖师殿,这是当年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旧址,如今,里面还有对当时盛况的图片展示;慧光寺为当年同济大学的校本部旧址等等。如此厚重的抗战文化,笔者在对李庄游客的调查的时候,发现居然有一半的受访者不知道这是李庄的特色文化,实在是值得人深思。

2.风格独特的建筑文化

李庄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古镇相比,虽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相似中也彰显着独特。最具代表的就是具有川南民居特色的各式建筑,如长60米、宽不过2.5米的席子巷,巷子两边均为川南特色一楼一底的木式结构房屋;旋螺殿,被当时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李庄四绝之首,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八卦式建筑特色,更因为其建筑不用一根铁钉而著称。据载,梁思成先生还借鉴了旋螺殿的建筑力学原理,应用到了他参与建设的联合国会议大厦的顶部设计中去。古镇的四合院也是比邻成街,即实用又美观。这些古民居、古建筑彰显出川南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建筑提供了许多的材料,可称之为“建筑的活标本”。当年的中国营造学社也一同迁往了李庄,在2007年,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和梁林旧居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2012年年初时新闻媒体曝光的北京某建筑公司私自拆除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事件,更加凸显出本地梁林旧居的独特性。中国建筑学的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现在被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筑专业规定为基础必读著作,这是梁思成当时在李庄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

3.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笔者通过对李庄游客的调查发现,有四成的游客,他们在接受李庄最具特色的文化这一调查时,他们选择的是饮食文化。据了解,大约90%的游客在李庄的用餐中都选择了李庄白肉这道名菜。有近五成的客人表示,他们愿意购买李庄的白糕和麻糕。这些仅仅是李庄饮食文化的一些小方面。著名作家左照环先生在他的著作《古镇李庄》一书中,详细的记载了李庄白肉在选料、做工、火候、刀工等方面的独特制作过程,可谓是令人叫绝。更有食客对李庄的饮食,做出了“一花”“二黄”“三白”的终结,“一花”指盐花生,“二黄”指长江的黄辣丁鱼和本地的特色黄耙,“三白”指本地的白肉、白糕和本地的特色白酒。这些特色食品显出当地人对于吃的特殊讲究与独特情怀。

(二)李庄古镇目前的开发现状

从上世纪李庄古镇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以后,整个古镇便随着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古镇旅游热不断发展。目前,李庄古镇的旅游开发现状蒸蒸日上,在旅游收入与游客人数方面,因为李庄古镇的统计的特殊性原因,笔者通过调查,也只是获得了一些节庆期间的数据,以及从前任李庄政府旅游管理办公室顾主任那里获得了一些年度的大概统计数据。2012年以前,前往李庄的游客人数大概在40~50万人左右,李庄古镇的旅游收入大概在2~3个亿人民币左右。另外笔者从宜宾市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处获得近3年的各大国家法定假日的旅游统计情况和门票收入情况,获悉李庄旅游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旅游餐饮住宿方面,李庄古镇共有餐馆40~50家左右,可提供住宿的客栈、旅店或者宾馆约有40家左右。在交通方面,宜长快速通道的通车,直接缩短了李庄古镇与市区的距离,自驾车只需半小时就可到达李庄古镇,乘坐城乡公交也只需50分钟左右,此外,在2012年元旦节,由宜宾市区到达李庄的沿江快速通道已经通车,现在由宜宾驱车前往李庄只需十五分钟,交通非常顺畅。在旅行社线路方面,宜宾大多数旅行社推出的旅游线路,均含李庄古镇的游览,但是多数是含在其他主要线路之中的,单独的一日游或半日游基本没有。

从以上数据分析,李庄古镇的旅游开发已取得一定成效,交通顺畅,尤其是近年来,前往李庄旅游的人数和旅游收入这些调查分析中,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旅游开发日趋发展迅速。

三、李庄古镇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李庄古镇虽然开发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规划开发、绿化设施、基础设施、文物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一一论证说明:

(一)李庄古镇的规划不到位

笔者在对前往李庄旅游的游客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游客对于李庄古镇的规划表示不理解,觉得很混乱。整个古镇,不管是街道的规划,还是购物场所的规划,都显得很混乱,缺少娱乐项目的规划,因而留不住客人。在问卷里面,就游客打算在李庄古镇停留的时间调查中,七成游客选择停留半天,近三成游客选择一天,几乎没有游客选择超过两天或者想在这里长久停留的。这种现象对于当地旅游收入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对宾馆住宿影响较大,大多数酒店老板表示,住宿的效益很差,很少有能够住满客人的时候。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游客来李庄都是观光旅游或者休闲度假的,对于古镇来说,没有合理的规划,留不住客人,是造成了李庄旅游效益的低下的主要原因。而且,在古镇调查的时候,笔者通过与很多游客的交谈中发现,古镇给他们的感觉没有古的感觉,完全就像是七八十年代一般的乡下农村,多数游客认为,该地缺少一些吸引人的旅游娱乐项目,他们来看看街道、房子就离开,没有停下来的理由。再者,对于古镇长江沿线区域的开发不到位,开发仅限于江边喝茶,其他的娱乐项目基本没有。而且古镇内很多地方的气氛也让人感受不到古的韵味,就餐的场所就如同一些大城市的饭店一样毫无特色。而且李庄古镇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新镇与老镇区位关系上,新镇与老镇交错,新建筑与老建筑交错,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李庄印象不好,究其原因,最主要就是规划不善的问题。

(二)古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质量差

游客对于问卷调查中李庄古镇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调查中,有八成的客人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治理需要提高。从受访游客口中,笔者总结出,一是对于方便游客休息的设施,古镇里面安置得很少,方便乘凉的绿化也很少,很不方便;二是垃圾桶的数量放置较少,在古镇的旅游过程中,走很长路程才能找到垃圾桶,导致一些游客等不及直接扔地上或者是僻静的角落里;三是对于公厕方面,由于公厕数量有限导致上卫生间不方便;四是停车场地的限制,因为李庄古镇的游客大多都是自驾游游客或者是旅行社组织的。李庄古镇的居民反映,只要一到大型节假日,很多自驾游前往李庄的游客就把车直接停在古镇的道路上,交通状况堪忧。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李庄古镇的指示牌不明显,或者说是有设置但是很粗糙。笔者请了宜宾学院日籍专家神田爱对李庄的标识牌的日文翻译做了很多检查,日籍教师给出的评价是很多都有翻译错误或模糊,容易误导国外游客,甚至有些语句根本看不懂。另外,古镇的街道卫生状况值得提高,不仅仅是因为游客乱丢垃圾的很多,而且还因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堆放收集力度不够,当地部分居民直接将污水泼到道路上,造成对古镇整体美观和环境质量的直接破坏。还有很多饭店旅馆,将污水直接排放到长江里,这是笔者在古镇江边亲眼目睹。而且,江边的绿化植被也很少。

(三)古镇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开发的力度不大

李庄特有的文化,如前文所述,是其他古镇不能仿效的抗战文化。而古镇给人的感觉,除了购买门票进入一些小景点能够从里面展出的一些图片上能感受到以外,其他地方基本没有能让人感受到是抗战文化很独特的一个小镇。通过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游客没有购买门票进去,就只是来看看外部建筑,浅尝辄止而就离开。并且,认为李庄古镇抗战文化比较著名的就只有四成游客,而大多的游客认为李庄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却是饮食文化或者是建筑文化。作为李庄的比较独特和具有开发价值的抗战文化,李庄古镇在这方面开发力度完全没有凸显出来。即使是游客认为比较著名的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游客感受到的也只是让他们来品尝一下白肉,让他们来看看李庄就是古建筑,游客甚至觉得这些古建筑和其他地方雷同,没有什么不一样。这种只限于表层的开发,还只是停留在观看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内部去挖掘其最独特的东西来展现给游客。

(四)古镇破坏程度严重

古镇的破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古建筑实体的破坏,二是对古镇文化的破坏。首先就古镇建筑而言,第一种破坏就是建筑物本身保护不得当,如图1所示。李庄古镇内像这样墙体破坏的地方很多,一些古建筑的内部地板损毁,门窗破裂,都无人修缮。图1所示房子,笔者在两年前旅游时见到的景象就是这样了,如今也无任何修缮。第二种破坏就是修建不当的破坏,在古镇里面,很多当地居民重建或者是改建的房子,和原有建筑体系完全不和谐,没有一种整旧如旧的理念。如图2所示,图中与李庄整体古建筑不协调的新建筑很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笔者调查时,会有很多游客反映,感受不到古镇古的原因之一了。其次,对古镇文化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其重视程度的关系上,李庄引以为荣的抗战文化没有引起大家的倡导,反而重点却放在了其他文化上,其他文化不是不弘扬,但要分清轻重缓急。李庄既然作为一个有爱国教育特色的地方,游客前往该地旅游以后,接受到的爱国教育可以说是非常有限。

图1 席子巷拐角处一户受损严重的古民居

图2 祖师殿右侧街道建筑

(五)古镇管理机构的督导不力,资金投入少

在对当地居民的调查中发现,有近八成的古镇居民反映对他们政府意见很大。很多当地居民认为现任政府不作为,比上一届政府差很多。80%左右的当地居民认为政府对于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没有到位或者是宣传一般,以上调查说明,当地政府与居民沟通较少。而且,据当地居民反映,政府从来不管他们,虽然意见是很极端,但至少反映出政府与当地居民沟通环节的薄弱性。而且,据前任旅游管理办公室的顾主任讲,以前一直都是他和一名助手负责旅游事务工作,旅游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当地资金的投入也极其有限,因为种种原因,当局对这一数字不予告知,但从当地一位知名作家左照环先生口中得知每年李庄政府投入到李庄的资金非常有限,也跟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有关,另外从当地各项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工作也可以看出,资金的投入是不足的。而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李庄就没有很好的得到发挥。

(六)宣传不到位,导致知名度不高

李庄古镇的宣传主要分内外宣传两方面,一是对当地居民的保护性宣传,二是对外知名度的提高宣传。对内的宣传,前文已经提到,八成左右的居民都没有感受到政府对保护这方面的宣传。对于民众来说,绝大多数在调查中都表示愿意配合政府来做一些保护李庄的工作,而李庄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却开展得很薄弱。而对外的宣传也很少,在对李庄外来游客的调查中发现,真正从网络或者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上知道李庄的只有不到三成的游客,而大部分只是路过或者是导游推自费加点而来李庄旅游的,自驾游客很多是到蜀南竹海途中路过李庄而进来吃饭的,或者有很多游客就是听别人讲过李庄就来李庄。从游客的客源地分析,游客的客源地近8成左右是四川本地、云南、重庆地区的,而其他地方的游客少之又少。在这三个地方中,四川游客居多,成都和宜宾本地的居多,对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李庄来说,客源层次仅限于川滇黔三地,知名度可想而知有多低了。

四、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开发李庄

对于李庄古镇来说,目前还处于开发的初期,是一种粗犷的浅层次开发阶段。因而,对于目前国内一些开发的比较成功的古镇,可以开展一些借鉴工作。同时,对于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李庄古镇在开发的时候也要想办法避免。开发和保护工作要同步展开,因为本身两者就是密不可分的,开发的同时,旅游保护工作不能懈怠,保护的同时,要将开发做到最好,体现古镇应有的价值。针对李庄古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就对李庄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古镇改良规划,使古镇资源实现最优利用

建议李庄古镇管理委员会聘请一些权威或者实力强的规划机构对李庄进行一个总体的规划。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规划,一些影响古镇形象,又没多少价值的建筑以及新建的与古镇形象不符的建筑,应当予以拆除。另外,新镇区的发展可借鉴大理的模式, 应当尽量远离老城区,保持原有古镇周围的整体环境美,或者要让新镇区和老镇区相协调。这一点一定要做到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配合。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群众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90%的群众是相当支持的。其次就是对内部街道等资源的整合规划,街道布局合理的改善,每条街道控制其购物商店的数量,规划专门的购物街,这样避免以后古镇走向过度的商业化。对道路也要进行统一的规划,杜绝水泥地面等现代化地面的出现。对于宾馆和饭店进行协调引导,控制数量与质量,取缔一些卫生状况和条件不达标的宾馆和饭店。对于复古这个问题要慎重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复古都对古镇的整体形象有帮助。对位于古镇内的长江沿岸进行系统开发、综合治理。总之,最后成为一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相处的古镇。

(二)增强对当地文化的深入挖掘

首先是对抗战文化的打造。抗战文化不仅仅是进入那些古老的机构旧址观看图片那么简单,关键在于对气氛的营造和旧时场景的再现。可以对当地服务人员的服装进行统一,或是统一成抗战的军服,或是穿成以前群众的服装,有必要鼓励增加抗战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客栈,如成都的京川酒店那样,以四川特有的三国文化为主题。增加一些抗战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或者是娱乐项目。可针对性的设计出让人们参与的互动的体现抗战的参与性项目。对于那些抗战文化的景点,进行包装,让游客进去后不仅仅是观看图片那么简单,可以增加一些当时实物的展出,或者是播放一些纪录片,形式不能单一,如张家祠,几个展厅都是对图片的展出,效果没有做到抗战文化的传播。再者就是对购物的规划,可以开创一些抗战购物纪念品的制作以及营销。再者就是对饮食文化的宣传,可以增加如白肉的制作过程的展示,白糕、麻糕制作过程的展示等等,借以此增加游客在李庄停留的乐趣。

(三)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创建合理的文物保护制度,对古镇的保护条例进行针对性的制定。采取整体保护、突出重点、综合保护的原则。对于一些破坏严重的文物古迹优先重点保护,设立专人保护,对于资金不足的情况,至少应当挂牌保护,或者适当从其他地方转移资金对文物进行保护。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监管体系,对于古迹的监管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实行专人监控、实时监控、明确责任原则。加强对居民文物保护知识方面的宣传,对一些违背古镇保护的行为进行处罚。尤其是对一些保护意识薄弱的居民要重点宣传,因为文物的破坏,有时是由于居民的无知造成的。对于居民自家房屋的修复,也应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避免盲目的修复。

(四)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好环境

对一些方便游人和当地居民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如增设垃圾桶,并且垃圾桶要与古镇的风格相符合。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也没破坏古镇的气氛,还应增加公共卫生间的修建等。同时,对一些基础的标识牌、路线指示牌进行治理,增加数量,改正原有指示牌的一些错误。对于居民和游人保护环境的措施也要提高,设立专门的垃圾场、污水处理厂,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统一处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李庄古镇存在一个重大的安全疏漏,那就是缺少对安全消防设施的建设,如对消火栓的投入,古镇大都以木质结构为主,如果一家起火,那安全隐患是相当严重的,应当加大对安全消防设施的建设。

(五)扩大对外的宣传,扩大资金投入

平常我们可能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周庄、丽江等名镇的宣传,但是却很少看到李庄的宣传,这一点,李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资金的不足可以通过引进项目,增加资金的投入,上级有关部门也要引起重视,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如果对于电视广告宣传过于昂贵,不如换个角度,从其他的渠道,如网络这种新的媒介工具、微博,还有旅游类杂志等。另外,宣传不一定是要对资金的投入,例如,李庄的建筑文化著名,当年梁思成夫妇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以及梁思成的学生著名的建筑学家罗哲文,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点,引进一些建筑类奖项的颁奖活动,提升李庄的知名度。另外也可以引进一些电影的拍摄,如福建的云水瑶古镇,因为一部电影《云水谣》而声名鹊起。总之,最后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李庄不仅是四川的李庄,而是中国的李庄,更是世界的李庄。

五、结束语

李庄古镇作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古镇来说,他的价值开发利用原不止现在这个利用程度。本文通过对李庄古镇各方面进行规划探索,因而提出一些合适和可行的方法使李庄古镇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探索出一条适合李庄古镇发展的道路。

[1] 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政府.李庄镇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6.

[2] 皮大维.古镇·古风·古韵———长江第一古镇李庄[J].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4(1): 69.

[3] 汪义诚.再谈李庄的历史文化价值[J].凉山大学学报, 2004, 6(1):128.

[4] 代俊.发现李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4.

[5] 杨庆.黑井古镇历史保护与开发[J].思想战线, 2002( 2) .

[6] 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116-120.

[7] 林茂.论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成都:四川大学,2006:16-17.

[8] 杨方琳.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1-3

[9] 况红玲.四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4,(1):26-29.

[10] 阮仪三,邵勇. 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 同济大学学报,1996 , (1) :21 - 28.

[11] 徐森.浅谈古镇保护[J].江汉考古,2001,(1):94-95.

[12] 赖武.巴蜀古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3] 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5.6.

[14] 邹益民、卢军霞等.我国古城镇的旅游开发,中国旅游报,2005.8.18.

[15] 唐德军.浅谈古镇的和谐发展.中国旅游专家论坛,2006.1.18.

[16] 张跃华,黄洁.古镇(村落) 保护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13.

[17] 林茂.论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四川大学,2006.

[19] 新浪旅游·八大古镇之一:李庄古镇〔N/OL〕.(2009-08-24)〔2009-09-15〕. http: //trave.l sina. com. cn/china/2009-08-24/2117103088. shtm.l.

万将军(1990-),四川乐山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级人口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山区聚落资源开发。唐吉吉(1988-),男,湖北襄阳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人口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及旅游扶贫。

猜你喜欢
李庄古镇旅游
唤起我沉思的一本书
——读岳南的《那时的先生1940-1946 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李庄·印象》
——李庄古镇代表性应用图案作品
古镇之旅
史语所李庄时期事迹史料之一
走李庄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旅游
千年古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