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教材 训练写作能力

2014-09-01 03:11宗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4期

宗平

摘要:从本质上说,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另外还有助于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收集,更好地进行写作练习,锻炼和培养写作能力。本文主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训练写作能力。

关键词:仿创表达;补白动情;主旨提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19-02

随着新课标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性回归和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将由内容理解型向语言表达型转变,语文课要围绕语文的本体性目标,走“认知—实践---迁移”的“读写结合,读写相促”之路。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写作训练,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写在仿创表达处

教材中的课文文字兼美,包含着诸多精巧传神的表达句式,这是引导学生 进行品读、积累、仿写的宝贵资源。仿写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仿写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吴增棋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教师也应加以肯定,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如教学《翠鸟》一课中,翠鸟那美丽的外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教师训练学生写作的着力点。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呢?让我们回到这一课的教学中:

师:请把描写翠鸟羽毛的语句找出来。

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师:哪些词语让你眼前一亮?

生:橄榄色的头巾、翠绿色的花纹、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

师:这组词语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都含有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重点比较下“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这三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绿”的意思

师:很好。那“翠鸟”?说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翠鸟的名字和羽毛的色彩有关系。

师:真是聪明!再看这幅图(出示丹顶鹤图片)认识它吗?

生:丹顶鹤。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丹顶鹤的名字和它头顶上的红色有关系。

师:请看这段描写:(出示)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他丹顶鹤。

师:再与文中翠鸟的羽毛和外形的描写对比下,又有什么收获?

生:这两个片段都抓住了羽毛的色彩特点,而且还点明了名字的由来。

师:那还有跟翠鸟、丹顶鹤相似的鸟吗?

生:乌鸦、黄鹂、白头翁……

师: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仿写。

这个教学片断,以描写羽毛颜色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等词语为抓手,适时印证与“翠鸟”之名的联系。然后,出示“丹顶鹤”的图片和描写,在比较阅读中掌握写法,指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到仿写练习中。

二、写在补白动情处

因篇幅所限,入选教材的课文中不乏虽言简意赅,却包含丰富想象、蕴涵复杂情感的语句,这往往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补白”是充分利用文本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练笔。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补白,以感受妈妈无私的爱;

师:(配乐,低沉而缓慢地述说)

这十年的幸福生活,十个365天,3650个日日夜夜中彼得仿佛看到了什么?想想,柳芽吐绿、草长莺飞的春天,妈妈会带他去郊外__________夏天来临,他踢球一身臭汗回到家,把脏衣服随手往地板上一扔,妈妈看到大汗淋淋的儿子时__________当他生病时,妈妈__________。当他获得成功时,妈妈__________……

师:是啊,大家从这份账单里读到了微笑,读到了眼泪,读到了关注,读到了期待。再来读这份账单,想想:“0芬尼”是什么都没有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妈妈的爱。

师:这“0芬尼”是一种怎样的爱?

生:无私的爱。

生:无价的爱。

生:崇高的爱。……

师:仅仅是彼得的妈妈让人感动吗?

生:还有自己的妈妈。

师: 回想一下近10年来,你的妈妈为你付出了多少爱?把你眼前浮现的情景写下来。

三、写在主旨提炼处

课堂即将结束,许多老师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什么?类似启示、收获等之类的“常规问题”往往只能得到思维指向性过于集中,语言表达大同小异的所谓感悟这样的课堂,谈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个性化表达?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改写结尾(下接第128页)

的设计:

师:美丽而幸福的幻想,更衬托了现实的悲惨无情。那你现在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

生:小女孩活着就只有痛苦,只有死了,才能真正解脱。

生:小女孩只有离开了这个世界,才能不痛苦。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个社会太黑暗了,贫富差距太大了。

生: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师: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快乐。身处幸福中的我们是不是也盼望着卖火柴的小女孩能像我们一样幸福呢?快拿起手中的笔,给这篇童话改个结尾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现在的小学生由于自身原因,调皮好玩,无法静下心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抓住课堂的每一个契机,传授阅读方法,读写相结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书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郭宏君.名师课堂的随文练笔举隅[J]. 小学语文教学.2012-2.

[3] 孟强.从会读会学走向活学活用[J]. 小学语文教学.2014-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