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童心

2014-09-02 03:51赵会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童心教育

赵会艳

摘要: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需要和特点,它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和教育的手段,并且其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与价值。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就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走近孩子的心灵,蹲下来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引领孩子自主成长。

关键词:走近;蹲下;童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18-02

某次听教育学讲座,一位学者向在座的每一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离童心有多远?蹲下来看孩子有多难?”是啊,这个问题有足够的理由引起家长,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们的注意与反思。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和教育的手段,并且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我们大人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这样才能走近童心,才能够与孩子看到同样的世界……”很多人都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想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父母就必须有所改变。比如,看待同一事物的时候,要放下姿态和孩子的视线保持相同的高度,这样就容易理解孩子的看法了;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也就不觉得孩子的作法和想法荒诞无聊了。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走入孩子的心灵,就要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

生活中,大人和孩子对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常常因为家长的要求与儿童的愿望不一致而产生矛盾。以穿衣为例,家长为孩子千挑万选的衣服,他们可能不喜欢;走在商场中,孩子看到就不愿再挪步的衣服,也许家长觉得穿上很傻。于是,为了自己眼中的漂亮,大人习惯强迫孩子穿大人喜欢的衣服。个性强的儿童或许加以反抗,力争自己对美的看法,但最终结果更多的孩子只能服从大人的意志。久而久之,孩子或许放弃再与家长沟通,或许放弃形成自主意识和行为的权利,但长期不沟通会使儿童产生一些心理障碍。要想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客观地评价孩子,首先就要换位思考,不能总以成人眼光看待孩子,这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会幻想、憧憬美好的事物;他们会蹦,会跳,会玩耍,会创造,花样翻新,异想天开;他们好奇,喜欢探究,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权利,我们不能用成人的心理或成人的眼光去挑剔、限制和阻止。我们应该多与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些什么,关注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的所需。

2.站在孩子的立场看教育。教育工作者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立场指手画脚,而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体验被老师教育后的感受,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强迫他们接受不认同的事物,多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给他们保留应有的权利。

3.用孩子的思维实施影响。孩子“亲其师,而信其道”。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与他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孩子就会感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使其喜欢你,亲近你,信任你,这样你的教育才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和学生朝夕相处,其实有时我们离孩子仍很远。学生喜欢的卡通片你知道多少?学生爱玩的游戏,你陪他们玩过几回?你为他们推荐过几本喜好的书?学生和你说过几次贴心的话?正因为如此,要走近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简简单单的微笑服务是远远做不到的。走进童心才贴近儿童生活,走近儿童文化才能引领儿童成长。《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来适应孩子。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有目的性的创设一种健康、安全、愉快的课堂气氛,倾听他们的愿望和想法,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从儿童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内容,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游戏、情景摹拟、讲故事、节日庆祝会等。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为此,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让知识性教育为生活增添色彩和情趣,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品德得到了发展,价值判断得到了初步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示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总之,走近童心,会让你的教学事半功倍。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伪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走近童心,课堂内外都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感受他们真实的生活世界。老师们要用心体验、感悟孩子们的内心情感,让课程变得对孩子既有吸引力又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形成内化的良好道德品质,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同样,爱孩子的家长们也不要让爱适得其反,成为压制孩子健康品质形成的枷锁!试着贴近孩子的心灵,你会发现大人与孩子的审美观是不同的。也许美的色彩远比款式和质地更受儿童喜爱,因此一定要尽量了解孩子的喜好,试着理解他们内心感受,这样才会走进那片天真无邪的天地,为他们创造和谐融洽的成长氛围和宽松的可塑空间。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瑞典著名女教育家爱伦·凯提出“解放儿童”的观点。她提出改变对儿童的看法,将儿童当“人”看,让他们拥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与选择权利。不要让原本多彩的童真黯淡无光,活跃的思维单一僵化。让我们去掉成人的成见,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让我们走近孩子的心灵,承认他们独立人格的价值;让我们用宽容构建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让我们用儿童的要求来要求儿童,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儿童。走进童心,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你会发现,在孩子的眼中,雪化了并不一定只是水。雪化了,还会变成一个春天!

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然与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