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014-09-02 14:47吴跃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新课程改革爱国主义

摘要: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德、智等方面的成长。在情感教育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中国历史为例,在整体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25-02

新课程改革伊始,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的理念上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例如利用整个中国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历史在情感上始终贯彻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百年的希冀,百年的梦想!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因此,为了对未来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以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历史教学中有必要对过去一百年中华民族走过的艰难而伟大的复兴之路进行回顾。

首先,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为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代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万里长城,成为民族的象征。在这一部分里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优越性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得到伟大目标充满向往。

其次,在近代史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世界列强凭借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数次血腥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遭受空前的历史浩劫,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例如,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他们在4天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仅在庄王府一处,就烧死和杀死义和团团民与平民1700多人。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沙俄军警把中国人民居住的村庄烧光,把数千居民枪杀,或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帝国主义丧心病狂地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每一次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又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1877年,胁迫清政府订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俄国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和香港岛对岸的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的岛屿(新界),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声明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大量史料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要生存必须自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清王朝的卖国求荣,加重了民族的屈辱。一场戊戌变法,昙花一现,变成了“百日维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却并没有改变民族的命运,只留下了“愿储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于自己肩上”。的遗愿。此后的100年里,觉醒的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不懈奋斗,赴汤蹈火,许身革命,致力于民族复兴,用坚定的信念,赤诚的热血、宝贵的生命书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歌!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1919年8月17日在《每周评论》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系列文章,提出了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求得解决的主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给危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曙光。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之路,才能走上翻身求解放的光明之路。才能走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之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四年人民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在这部分教学中通过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让学生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理解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在讲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征程中,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不屈的民族、优秀的民族,从而坚定学生的民族意志。

最后是现代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初步建立起工业化基础,在科学技术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政治报告,赋予了伟大民族复兴崭新的内涵,那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沉淀在中国人的心中,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发展道路进行探讨,可以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希望,同时能够更好地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让学生认识到必须有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进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远见的民族。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整个民族的梦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伟大的民族复兴是时代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由之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清楚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奋斗是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职责,进而实现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价值。

作者简介:吴跃辉(1979-),女,赤峰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育硕士,内蒙古赤峰四中教师,中教一级。

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新课程改革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