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分析

2014-09-03 09:14梁晓波
关键词:效果观察脑出血

梁晓波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100例脑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50)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观察组,n=5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识码】B

脑出血发病、致残、致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因手术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再出血风险,故通常预后不理想,而在出血点未明确前盲目电凝止血,也易对神经造成损害,诱导更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发生[1]。随着研究的深入,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近几年推出应用,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对脑组织造成较小的损伤,费用低,可获得理想预后。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就保守治疗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脑出血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7-76岁,平均(50.2±1.7)岁,均与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第四届)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高血压史平均(9.9±5.2)年,出血量平均(78.3±12.1)ml。深度昏迷30例,浅昏迷20例,清醒50例。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沟通障碍及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常(P>0.05)。

1.2方法

观察组:本组病例应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方案,取环形针于头皮上放置,作参照物,穿刺点位置和穿刺路径在CT下确定,辅以静脉镇静和局部麻醉,于床边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行血肿穿刺。完成对局部的严格消毒后,沿上述穿刺路径在上述穿刺点电驱动转孔进针。突破感明显觉察后,进针停止,将尖锐的金属针芯拔出,在3mm导管中插入圆钝塑料针芯,手动进针。对导管尖端进行关注,达血肿边缘时,将塑料针芯拔出,注射器接导管侧管。对血肿谨慎抽吸并缓慢进针,至导管尖端观察达血肿中央。采用CT每日复查,并完成尿激酶液化引流操作,至于导管尖端周围分布的血肿呈显著减少显示。对照组:本组病例应用保守方案,包括维持内环境如水电解质等稳定,取白蛋白、速尿、甘露醇等降颅压,制酸剂对胃粘膜进行保护,并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针对昏迷患者,应用导尿管引流小便,并鼻饲。

1.3效果评定

治愈:肢体肌力≥Ⅲ级,意识完全清楚;有效:肢体肌力<Ⅲ级,有意识,但不清楚;无效:完全无意识或死亡。同时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神经功能展开评价,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加之公众生活压力的增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出血病例显著增多[2]。患者一旦病发,病情急骤变化,除因出血可诱导后续脑改变发生,如脑血管痉挛、脑水肿外,且就血肿本身而言,即有系列继发影响,如占位效应,血管在血液的刺激下出现痉挛反应,脑部受血液内分布的活性物质刺激等[3]。在上述综合作用下,易诱导脑疝形成,引发颅内压增高,故,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有效方案及时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实践表明,应用血肿引流术,可使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中线移位程度和10-14d的灶周血肿有效减轻[4]。因血清中具神经毒性作用的成分被大量引流,冲洗液对细胞毒性物质有拮抗和稀释作用,以使脑水肿减轻。采用微创血肿引流术,可使患者脑灌注显著改善,而在疾病急性期,采用降血压药物应用,并未使脑灌注状况改善。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优势,具体包括:实施穿刺的过程中,造成的损伤较小,可使再出血量明显减少;应用自锁固定硬通道技术对穿刺针进行操作,靶点固定,未对神经造成切割,有较好的密闭性,针周不渗漏、无间隙,可防控感染发生,不易出血;防止颅内压出现波动,使颅内压有效降低;机械式破碎方法被生物酶学技术代替,可使残存在血肿部位的神经组织得以保留[5-6]。

治疗方案不同,适应证也存有差异,病例恰当选择,预期效果才较为理想,脑出血采用微创抽吸引流术,也需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在对病例选择时,依据GCS,并结合出血量进行。依据GCS行临床分级,其对脑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客观、全面反映,利于预后评估。高血压患者多有脑动脉瘤伴发,血压急骤升高,观察动脉瘤,有较高的破裂出血风险。应用保守方案对脑出血治疗时,有高达56%-90%病死率,就原因进行分析,因短时间内,保守治疗无法将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周围分布的正常组织在压迫下,易有脑疝形成,使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病情危重者,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故在形成脑疝前将血肿及时清除,可使压迫减轻,利于预后改善。颅内血肿抽取引流术为新的治疗脑出血途径,操作方便、设备简单,CT可准确定位,无需专门手术室,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小平,张苏明,姜亚萍,等.对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8(9):209-211.

[2]Murakami M,FujiokaS,OyamaT,etal.Seri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long-term flow-up SPECT study[J].J Neurosurg Sci,2005,49(3):117-124.

[3] 郜建卫,钱琪.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重度脑出血30例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5):9-10.

[4]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学.穿刺引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22(4):233.

[5] ZhoupingT,FengX,SuiqiangZ,etal.Minimally invasive clot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oke,2009,40(2):234.

[6] 杨松,吴海春,造杰.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1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1,1(6):183-184.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100例脑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50)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观察组,n=5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识码】B

脑出血发病、致残、致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因手术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再出血风险,故通常预后不理想,而在出血点未明确前盲目电凝止血,也易对神经造成损害,诱导更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发生[1]。随着研究的深入,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近几年推出应用,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对脑组织造成较小的损伤,费用低,可获得理想预后。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就保守治疗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脑出血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7-76岁,平均(50.2±1.7)岁,均与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第四届)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高血压史平均(9.9±5.2)年,出血量平均(78.3±12.1)ml。深度昏迷30例,浅昏迷20例,清醒50例。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沟通障碍及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常(P>0.05)。

1.2方法

观察组:本组病例应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方案,取环形针于头皮上放置,作参照物,穿刺点位置和穿刺路径在CT下确定,辅以静脉镇静和局部麻醉,于床边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行血肿穿刺。完成对局部的严格消毒后,沿上述穿刺路径在上述穿刺点电驱动转孔进针。突破感明显觉察后,进针停止,将尖锐的金属针芯拔出,在3mm导管中插入圆钝塑料针芯,手动进针。对导管尖端进行关注,达血肿边缘时,将塑料针芯拔出,注射器接导管侧管。对血肿谨慎抽吸并缓慢进针,至导管尖端观察达血肿中央。采用CT每日复查,并完成尿激酶液化引流操作,至于导管尖端周围分布的血肿呈显著减少显示。对照组:本组病例应用保守方案,包括维持内环境如水电解质等稳定,取白蛋白、速尿、甘露醇等降颅压,制酸剂对胃粘膜进行保护,并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针对昏迷患者,应用导尿管引流小便,并鼻饲。

1.3效果评定

治愈:肢体肌力≥Ⅲ级,意识完全清楚;有效:肢体肌力<Ⅲ级,有意识,但不清楚;无效:完全无意识或死亡。同时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神经功能展开评价,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加之公众生活压力的增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出血病例显著增多[2]。患者一旦病发,病情急骤变化,除因出血可诱导后续脑改变发生,如脑血管痉挛、脑水肿外,且就血肿本身而言,即有系列继发影响,如占位效应,血管在血液的刺激下出现痉挛反应,脑部受血液内分布的活性物质刺激等[3]。在上述综合作用下,易诱导脑疝形成,引发颅内压增高,故,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有效方案及时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实践表明,应用血肿引流术,可使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中线移位程度和10-14d的灶周血肿有效减轻[4]。因血清中具神经毒性作用的成分被大量引流,冲洗液对细胞毒性物质有拮抗和稀释作用,以使脑水肿减轻。采用微创血肿引流术,可使患者脑灌注显著改善,而在疾病急性期,采用降血压药物应用,并未使脑灌注状况改善。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优势,具体包括:实施穿刺的过程中,造成的损伤较小,可使再出血量明显减少;应用自锁固定硬通道技术对穿刺针进行操作,靶点固定,未对神经造成切割,有较好的密闭性,针周不渗漏、无间隙,可防控感染发生,不易出血;防止颅内压出现波动,使颅内压有效降低;机械式破碎方法被生物酶学技术代替,可使残存在血肿部位的神经组织得以保留[5-6]。

治疗方案不同,适应证也存有差异,病例恰当选择,预期效果才较为理想,脑出血采用微创抽吸引流术,也需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在对病例选择时,依据GCS,并结合出血量进行。依据GCS行临床分级,其对脑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客观、全面反映,利于预后评估。高血压患者多有脑动脉瘤伴发,血压急骤升高,观察动脉瘤,有较高的破裂出血风险。应用保守方案对脑出血治疗时,有高达56%-90%病死率,就原因进行分析,因短时间内,保守治疗无法将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周围分布的正常组织在压迫下,易有脑疝形成,使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病情危重者,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故在形成脑疝前将血肿及时清除,可使压迫减轻,利于预后改善。颅内血肿抽取引流术为新的治疗脑出血途径,操作方便、设备简单,CT可准确定位,无需专门手术室,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小平,张苏明,姜亚萍,等.对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8(9):209-211.

[2]Murakami M,FujiokaS,OyamaT,etal.Seri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long-term flow-up SPECT study[J].J Neurosurg Sci,2005,49(3):117-124.

[3] 郜建卫,钱琪.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重度脑出血30例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5):9-10.

[4]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学.穿刺引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22(4):233.

[5] ZhoupingT,FengX,SuiqiangZ,etal.Minimally invasive clot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oke,2009,40(2):234.

[6] 杨松,吴海春,造杰.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1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1,1(6):183-184.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100例脑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50)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观察组,n=5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识码】B

脑出血发病、致残、致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因手术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再出血风险,故通常预后不理想,而在出血点未明确前盲目电凝止血,也易对神经造成损害,诱导更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发生[1]。随着研究的深入,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近几年推出应用,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对脑组织造成较小的损伤,费用低,可获得理想预后。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就保守治疗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脑出血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7-76岁,平均(50.2±1.7)岁,均与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第四届)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高血压史平均(9.9±5.2)年,出血量平均(78.3±12.1)ml。深度昏迷30例,浅昏迷20例,清醒50例。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沟通障碍及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常(P>0.05)。

1.2方法

观察组:本组病例应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方案,取环形针于头皮上放置,作参照物,穿刺点位置和穿刺路径在CT下确定,辅以静脉镇静和局部麻醉,于床边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行血肿穿刺。完成对局部的严格消毒后,沿上述穿刺路径在上述穿刺点电驱动转孔进针。突破感明显觉察后,进针停止,将尖锐的金属针芯拔出,在3mm导管中插入圆钝塑料针芯,手动进针。对导管尖端进行关注,达血肿边缘时,将塑料针芯拔出,注射器接导管侧管。对血肿谨慎抽吸并缓慢进针,至导管尖端观察达血肿中央。采用CT每日复查,并完成尿激酶液化引流操作,至于导管尖端周围分布的血肿呈显著减少显示。对照组:本组病例应用保守方案,包括维持内环境如水电解质等稳定,取白蛋白、速尿、甘露醇等降颅压,制酸剂对胃粘膜进行保护,并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针对昏迷患者,应用导尿管引流小便,并鼻饲。

1.3效果评定

治愈:肢体肌力≥Ⅲ级,意识完全清楚;有效:肢体肌力<Ⅲ级,有意识,但不清楚;无效:完全无意识或死亡。同时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神经功能展开评价,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加之公众生活压力的增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出血病例显著增多[2]。患者一旦病发,病情急骤变化,除因出血可诱导后续脑改变发生,如脑血管痉挛、脑水肿外,且就血肿本身而言,即有系列继发影响,如占位效应,血管在血液的刺激下出现痉挛反应,脑部受血液内分布的活性物质刺激等[3]。在上述综合作用下,易诱导脑疝形成,引发颅内压增高,故,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有效方案及时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实践表明,应用血肿引流术,可使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中线移位程度和10-14d的灶周血肿有效减轻[4]。因血清中具神经毒性作用的成分被大量引流,冲洗液对细胞毒性物质有拮抗和稀释作用,以使脑水肿减轻。采用微创血肿引流术,可使患者脑灌注显著改善,而在疾病急性期,采用降血压药物应用,并未使脑灌注状况改善。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优势,具体包括:实施穿刺的过程中,造成的损伤较小,可使再出血量明显减少;应用自锁固定硬通道技术对穿刺针进行操作,靶点固定,未对神经造成切割,有较好的密闭性,针周不渗漏、无间隙,可防控感染发生,不易出血;防止颅内压出现波动,使颅内压有效降低;机械式破碎方法被生物酶学技术代替,可使残存在血肿部位的神经组织得以保留[5-6]。

治疗方案不同,适应证也存有差异,病例恰当选择,预期效果才较为理想,脑出血采用微创抽吸引流术,也需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在对病例选择时,依据GCS,并结合出血量进行。依据GCS行临床分级,其对脑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客观、全面反映,利于预后评估。高血压患者多有脑动脉瘤伴发,血压急骤升高,观察动脉瘤,有较高的破裂出血风险。应用保守方案对脑出血治疗时,有高达56%-90%病死率,就原因进行分析,因短时间内,保守治疗无法将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周围分布的正常组织在压迫下,易有脑疝形成,使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病情危重者,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故在形成脑疝前将血肿及时清除,可使压迫减轻,利于预后改善。颅内血肿抽取引流术为新的治疗脑出血途径,操作方便、设备简单,CT可准确定位,无需专门手术室,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小平,张苏明,姜亚萍,等.对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8(9):209-211.

[2]Murakami M,FujiokaS,OyamaT,etal.Seri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long-term flow-up SPECT study[J].J Neurosurg Sci,2005,49(3):117-124.

[3] 郜建卫,钱琪.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重度脑出血30例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5):9-10.

[4]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学.穿刺引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22(4):233.

[5] ZhoupingT,FengX,SuiqiangZ,etal.Minimally invasive clot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oke,2009,40(2):234.

[6] 杨松,吴海春,造杰.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1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1,1(6):183-184.

猜你喜欢
效果观察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老年人摔倒 警惕迟发性脑出血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无痛胃肠镜用于儿童胃肠病诊治的效果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脑出血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分析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