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与颠覆

2014-09-04 08:00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4年16期
关键词:创业家黑马文文

张兴军

资本助力之下,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自我颠覆,还是来自外界的他力颠覆,都将催生出传媒业的新格局。

传统媒体或媒体人转型做新媒体成功的案例已经数不胜数。在被互联网颠覆之前,他们选择将自身互联网化,来一场痛定思痛的颠覆式创新。

当互联网来了之后,在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关系问题上有过太多的探讨。易凯资本CEO王冉说:“本来围绕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可以仁者见仁,但在今天的中国市场,现实嘹亮,内容为王。不是因为渠道不重要,而是因为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各有宿命既不能整合又不会死翘翘,还都得玩命吆喝。”

缔造了《澎湃新闻》的《东方早报》社长邱兵认为,尽管今天的媒体传统方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媒体还是应当专注于新闻采编领域,这是媒体人最擅长的领域,要筑起堡垒、抬高门槛,在专业和理性当中找寻生存之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如果远离互联网技术,答案可能是此路不通。但如果媒体离开新闻操作的本源,就不是转型,而是毁灭一切。

通过资本与传媒代表们的言论中可以总结出,只有内容与渠道的完美结合,才能缔造出一个看得见的传媒未来。

优米,价值平台怎样缔造?

2009年年底,王利芬辞去了央视的供职宣布“下海”,是年她正式创办了北京优视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3月,她所创办的优米网正式上线,并出任优米网总裁。

作为《对话》《赢在中国》《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等诸多重头栏目的创办人和主持人,王利芬在央视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企业人脉资源和财经专业的资本。

王利芬在创办优米网之初,有包括柳传志在内的20多位天使投资人愿意帮她出资,但她都婉拒了。

“做媒体人,你永远抱着以内容为王的想法,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王利芬曾感悟,只有当一个媒体有一种精神性的力量、灵魂性的力量别人无法取代的时候,才是最有价值的,才会有一群忠实的观众。另外,如果教育和引导用户本身就是一件很难操作的事。

她所创建的优米网从一开始就定位为“有价值的视频网站”,再逐渐转变为商业视频课程的付费网站,这也是优米网现在的盈利模式。而优米网的网站SEO(搜索引擎优化)标题从原来的“和年轻人共同成长”,变成现在的“创业智慧供应商”,也是其转型的结果。

在创办初期,优米网重点打“拍卖名人时间”牌,通过将巨人网络CEO史玉柱、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易凯资本CEO王冉、敦煌网总裁王树彤、思科中国副董事长林正刚等知名人物邀请到优米网节目中,一时吸引业界众多目光。

不过,优米网在借用“大腕营销”吸引眼球后,遭遇流量急速下跌、模式难现创新的质疑。曾经的央视“创业教母”,面临着创业初期的最大难题——商业模式。

与敦煌网CEO王树彤一样,王利芬是互联网圈为数不多的知名女性创业者。在2011年,创业一年后的王利芬直言,这一年多来是自己对人生领悟,对社会领悟极大成最多的一年,也可能是吃苦头最多的一年。创业过程中,自己就是最后一道防线,没有谁会替自己顶着。这与任职央视时的情况完全不同,项目若失败,不会有上级帮自己顶着成本。

在经过了诸般磨难与种种转型后,目前,优米网作为优视米旗下的视频网站,已经拥有超过500位知名企业家讲师,1000多个在线课程旨在帮助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人,赋予他们改变的能力,为大学生、职场人士、创业者提供独家商业智慧视频服务。

在刚刚进入的这个八月,优米网启动营销季,在荧幕上也开始出现许久不见的王利芬的身影。短短一周,我们就在天津卫视《非你莫属》和搜狐视频《先锋人物》中看到这位当年央视著名制片人的频频亮相。据优米官方透露,此次王利芬亲自出马,两次亮相为优米网带来了很可观的流量;作为一个有魅力的创始人带来宣传力度不可小觑。

可见,王利芬虽然离开了央视的平台,但在优米网的平台上早已经超越了在央视期间的业务范畴。而且一种新兴的,将个人魅力与渠道资源等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现代传播手段的智库平台模式正呼之欲出。

i黑马,让传统媒体成附庸?

《创业家》杂志社长牛文文是在犹豫许久才决定走上创业道路的。

从想创业到真的走出打拼了9年的《中国企业家》,牛文文踌躇了两三年。那时他整日琢磨,时不时打电话给一位企业家——也是他后来的天使投资人——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对方不耐烦地说:如果哪天你要开始了,你再来找我!在被不断的激将与语言逼迫之后,牛文文走上了崭新的创业路。

2008年8月,牛文文携《创业家》面世,曾经的中国“IT第一记者”、DoNews网站的创始人刘韧在博客里写:“出路是逼出来的。文文迈出了第一步,他会被逼到哪里?我不知道。但他会被逼得更有力量。文文潜质比很多总编强,他理应被逼出更多故事、更多曲折、更多光荣。”题目就叫做《逼出牛文文的春天》。

在创办《创业家》的初期,一个单页的广告甚至只收2000元来获得客户们的支持。这虽然不能说明传统媒体生存步入下坡路,但至少和互联网媒体渠道相比,在市场中是异常艰难的。

而在4年之后,2012年6月,同时拥有杂志出版平台《创业家》,和创业服务平台“黑马平台”的牛文文宣布,《创业家》杂志正式从一个传统的媒体平台转型成为一个创业服务机构,随后被中关村管委会纳入到创新型孵化服务机构体系。

有人说,牛文文这些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被命名为“黑马平台”的产品组合实则是牛文文早在创业初期就布好的“局”。

整个黑马服务链是一个第三方整合项目与资金的平台。牛文文将目光锁定在那些成立3年左右,营业额低于1亿元,创始人和商业模式可资本化,但止步于A轮融资前的小企业。这些人他们已注册公司,有核心团队和产品架构,但是亟须依托投资人的支持以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在20万到30万之间。”牛文文看重这块庞大的市场,黑马大赛由此诞?生。endprint

为了完善产业链,牛文文发展了聚集黑马大赛获奖者的黑马营,为这些人提供创业教程,以及帮助早期创业者和早期投资人实现对接的i黑马网,帮助漏投项目的黑马基金,还有类似黑马营校友会的黑马会。

黑马营的优势异常明显,其强大的知名企业家及投资人组成的导师团队将成为黑马们的成长智囊,无保留分享宝贵经验,辅助黑马获得全面成长;黑马之间也会成为相互的“私人董事会”成员,为各自的困境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在黑马营的导师中,李开复、徐小平、史玉柱等著名企业家均是营中的成长导师,这对于新生代的创业家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过去几年,由《创业家》黑马营举办的黑马大赛、众筹运动会等卓有影响的活动已经在创业家群体中引起广泛共鸣。

在这其中,依托深厚的投资人资源,还可以搭建资本与优质项目的对接平台,引导资本找到有价值的项目,帮助黑马项目找到可信赖的资本支持。黑马大赛就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种说法是:牛文文为创业者打造了一所“黄埔军校”。

当吸引了中国最有创富能力的群体之后,收入的担忧也就没有必要了。从最近《创业家》发布的 “黑马-京东特训营”的招生启事中就可以看到,每位报名学员的费用接近25000元,招生人数为40人。仅仅一次培训的收入就接近100万元。这可是单纯依靠杂志广告创收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好奇心日报”是个什么报?

在今年5月20日锤子科技手机发布会之后,媒体竞相追逐罗永浩采访的报道中,有一家叫“好奇心日报”发布的《专访罗永浩:43 个细节告诉你,他如何走到今天》的文章脱颖而出,不仅让读者了解到锤子的来龙去脉,而且连对文章素来挑剔的罗永浩都大加赞扬。

这个叫做“好奇心日报”的网站,就是由《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伊险峰等创办的。从一个人均利润达到40万元的《第一财经周刊》辞职,足见伊险峰对于这个新平台未来的信心。

在伊险峰那篇告别的“卷首”中,他对“好奇心日报”这样描述:这是一个叫做QDaily的项目,由《第一财经周刊》与合作伙伴共同的新网站。伊险峰称这种“合作”是“用我们最优秀的记者、编辑与最了解互联网产品设计与开发、有丰富运营互联网经验的团队共同开发出来的产品,它是一个独立生产内容并且独立运营的新产品。”

在“好奇心日报”的微博介绍中这样写道:从北京、上海、硅谷、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等地报道美好生活创造者。我们分享好的生活,并从商业视角探索背后的推动力。

从上述描述看,“好奇心日报”就是一个脱胎于《第一财经周刊》的新媒体项目,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内部创业的项目。而现在,这个项目正式开始独立运营,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

首先,传统媒体市场正在走下坡路这是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现实状况。尽管《第一财经周刊》创刊时的2008年初已经过了纸质媒体的黄金时代,但是这本杂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盈利,并且在发行量、广告收入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做得不错,因此许多同行将其称为“传奇”。而这两年,《第一财经周刊》也推出了网站和iPad版杂志等新媒体,还举行了不少线下活动,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这本杂志最主要的商业模式——卖广告。

《第一财经周刊》的典型读者群体是刚毕业或者接近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就是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青年白领。类型上趋近于美国的《快公司》。经过数年的积淀,这家媒体做到的内容与效益双丰收。这在传统媒体没落的当下实属难得。

资料显示,“好奇心日报”和《第一财经周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好奇心日报背后的公司北京酷睿奥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三位自然人股东伊险峰、杨樱、黄俊杰是杂志的老员工,且很多记者同时为“好奇心日报”和《第一财经周刊》写稿,所以整个团队对于伊险峰来说可谓是知根知底,几乎不需要磨合期,失败的几率则由此可以降低。可以预见,“好奇心日报”和《第一财经周刊》也将继续保持合作。

如今伊险峰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在做的,是将《第一财经周刊》的内容与影响力移植到网络平台上,并突破传统媒体的渠道与模式的限制,开创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全新模式。

逻辑思维,完全的互联网逻辑

田朴珺在GQ的专栏文章中有一期是专门写逻辑思维的创始人之一罗振宇的。文章中这样说道:

“一定程度上,我觉得他有重度智商优越感,比如他说‘我的生存方式就是逼着自己活在未来,我不相信任何陈旧的规则,反对精英化成长。嘴脸之傲娇就是用两斤洗甲水都稀释不了。

不过跟他认识久了,你就不会怪他傲娇。人家以前曾是央视《对话》栏目的制片人,当过《第一财经》主持人,两年前辞职做自媒体,离开主流,选择自由,不是谁都有勇气这么干的。结果大多数人连自媒体的门都还没摸着的时候,他给大家展示了自媒体的可能性。”

的确,申音和罗振宇通过这一平台探索的,正是一种自媒体的可能性。2013年8月9日,《罗辑思维》推出“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 5500个会员名额只用半天售罄,获得160万元入账。这一自媒体项目不仅实现了到达更多人群的目的,还一举把生存模式都解决掉了。

在百度百科中,罗辑思维被解读为是“国产知识性脱口秀类栏目”,它包括微信语音、视频、线下读书会等具体互动形式,主要服务于80、90后有“读书求知”需求群体,打造互联网知识型社群。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专家们解析罗辑思维的商业成功,得出了这样的几个结论,即“死磕”般的求精态度、通过情感共鸣来黏住用户、用游戏体验做社区、用活动事件玩营销和用魅力人格建立品牌。这是一套被广泛认同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申音曾透露,很多人都问过《罗辑思维》怎么挣钱。“其实坦白说,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怎么挣钱,但是当我们设计一件件好玩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发现钱并不欠缺。”

如今,《罗辑思维》正面临创始人之间博弈的局面。虽然这款产品的未来走向还不甚明了,但其探索的自媒体出路却值得业界借鉴。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业家黑马文文
TEA LEAVES
Breaking the Chain
Power Down
China’s Other Vaccine Drive
“黑马”诞生记
刚加入“黑马+云孵化”的Udesk融到300万美元
创业家
黑马会
黑马会
2014年度创业家:重度垂直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