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配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2014-09-05 12:05孙艳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0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利多卡因

孙艳华

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配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孙艳华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配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 随机分成A、B两组, 各20例。A组肌间沟给予2%利多卡因20 ml+罗哌卡因47.7 mg+0.9%氯化钠10 ml, B组给予2%的利多卡因20 ml+0.9%氯化钠10 ml。对比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镇痛持续时间(6.5±2.1)h明显长于B组(2.1±1.6)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配伍使用,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利多卡因;肌间沟;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低, 在基层医院还广泛应用。麻醉医师的个人操作技能和神经阻滞药物的选择决定其神经阻滞的效果。此研究探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肢手术且需实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40例, 年龄16~60岁, 体重40~80 kg, ASA分级Ⅰ或Ⅱ级,排除上肢局部异常病变及神经精神疾病的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各20例。A组患者男13例, 女7例, 平均年龄(35±9)岁;B组患者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38±11)岁。

1.2 方法 A组肌间沟给予2%利多卡因20 ml+罗哌卡因47.7 mg+0.9%氯化钠10 ml, B组给予2%的利多卡因20 ml +0.9%氯化钠10 ml。术前常规禁食, 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常规监测BP、HR、ECG和SpO2。患者平卧, 肩部略垫起,头偏向健侧, 患肢和身体并拢, 选取前、中斜角肌间隙的最上端并做标记。碘伏消毒后, 用22#针头垂直刺入皮肤, 出现异感后(不必强求异感, 有突破感也可), 一手固定好针头,另一手回吸无血开始注药, 一边注药一边回吸, 以防止药物注入血管中。药物注入完毕后压迫穿刺点上方, 使药液沿肌间沟向下扩散, 以达到麻醉效果更完善。

1.3 检测指标 ①感觉阻滞时间:给药后每隔1 min用针尖法测定注药侧上肢的痛觉感知情况, 患者诉痛感减轻为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痛感消失为感觉阻滞完善时间, 且记录所需时间。②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注药后到患肢不能自主活动的时间, 并记录所需时间。③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完善到患者切口出现疼痛的时间为镇痛持续时间。④不良反应:记录气胸、膈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年龄、身高、性别、体重及手术部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组和B组患者在BP、HR、SpO2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A组有1例发生霍纳综合征, B组有2例发生霍纳综合征, 两组都未见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未发生任何神经损伤。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部位情况比较( x-±s, n)

表2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 x-±s)

3 讨论

利多卡因为氨酰基酰胺类中效局麻药, 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的特点, 利多卡因起效约需5~15 min, 时效可维持60~120 min[1]。罗哌卡因为酰胺类长效局麻药, 其高效、毒性小、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毒性较轻, 是到目前为止臂丛神经阻滞的首选药物, 但其起效时间较长, 为15~30 min, 持续维持时间6~10 h。前中斜角肌间沟颈前筋膜后是臂丛神经根部, 神经集中于此处, 注入一定量的局麻药后上下扩散, 可阻滞臂丛神经全部, 阻滞完全且并发症少, 是臂丛入路的首选[2]。此研究做两种药物配伍阻滞神经结果对比以观察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此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远远大于B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配伍使用, 首先发挥了利多卡因起效快、穿透力强的优点, 弥补了罗哌卡因起效时间长的缺点, 使臂丛神经快速得到阻滞, 减轻患者的痛苦,也缩短了手术的等待时间。罗哌卡因的加入, 也发挥了罗哌卡因高效、低毒、长效的优势, 使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完善。并且使臂丛神经阻滞时间延长, 更方便于手术时间需要较长的手术患者, 为患者减轻手术的痛苦。因此, 两种局麻药的配伍使用, 取长补短, 麻醉效果确切、可靠, 在基层医院不失是一种较好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1] 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311.

[2] 范志毅.局部麻醉图谱.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9-27.

2014-07-02]

110300 辽宁省新民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利多卡因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