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2014-09-05 08:16刘曼曼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职业大学生

刘曼曼

(惠州学院 学生处,广东 惠州 516007)

截至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2563.2973万人,其中,女大学生人数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50.17%。据统计,贫困女大学生占女大学生总数的25%左右。可见,关注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千万个贫困女大学生家庭,同时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

一、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2012年达680万人,2013年达700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727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致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很难寻觅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期望偏高,就业选择面窄

贫困女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城镇低保户或残疾人家庭。相对一般女大学生来说,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意义更大。找份满意的工作不仅能让贫困女大学生自身摆脱经济窘境,而且能够改善其家庭生活条件。由此,贫困女大学生出现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导致她们比其他大学生们更期待留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良好的大城市,并且更希望到经济效益好、工作性质稳定的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工作,导致其就业选择面较窄。

(二)就业成本过高,缺乏经济支持

贫困女大学生因缺乏良好的经济支持,致使其择业受限,引发就业难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成本也不断增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就业成本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找工作所必需的材料费、交通和住宿费(异地就业)、电话费,甚至是服装费、化妆费等都是一笔沉重负担。此外,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较重,贫困女大学生无法支付经济投入高的职业资格证考试,这些职业资格证往往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三)自卑心理突出,就业能力欠缺

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命运和梦想。清贫的家境和家长殷切的期望导致贫困女大学生背负家庭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她们普遍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择业时自卑心理表现十分突出。此外,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初始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落后,使其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在择业中存在忧虑、沮丧、悲观、消极等负面情绪,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抑制了就业能力的提升,导致就业困难。

二、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资源匮乏以及女大学生普遍遭受的性别歧视等原因导致其就业形势相对其他群体更为严峻。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资源匮乏

当前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较强,临近毕业时,通过电话咨询、浏览网页、投递简历、参加人才市场招聘等多种方式推销自己,以期获得多渠道的就业信息。然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的获得并不充分:父母社会地位低,人脉关系微弱、社会资源整合度极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都无法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就业资源的困乏导致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

(二)“就业心理”贫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活成本也随之增加,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由于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经费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其缺乏自信,在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都表现出就业“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尊与自卑的交杂,期盼与焦虑的交织,自立与自弃的交错,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叉[1]。在大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会出现措手不及、恐惧甚至恐慌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作祟往往使他们低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影响其就业[2]。

(三)个体职业价值观定位偏差

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首先,贫困女大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她们一方面要承受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另一方面,她们在择业过程中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纳入考虑范围。由此,其在职业选择方面会忽视自身优点和兴趣所在,而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与务实性,就业中偏向于选择工资福利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工作。还有部分把握不好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会形成“金钱至上”的极端价值取向。

其次,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被动型与从众性的特点。被动性,即是预制性,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心理成熟等方面的限制,其职业价值观的能动性有限,通常需要先接受社会价值观的教育,且容易受到社会价值导向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影响。与被动相联系的是从众。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女大学生没有看清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盲目从众,导致就业困难。

(四)传统观念导致的就业性别歧视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女大学生的一部分,其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存在性别歧视。以某高校为例,在签约进展方面,女生明显落后于男生。

详见下表:

表 近三年男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情况

此外,女大学生自身体力、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女大学生在择业中优势明显不如男大学生。使得女大学生职业集聚于教师、护士、服务等行业。据调查显示,不同的职业对所录用的大学生业绩评价的比例调查如下:技术人员,女性:男性=1:46;销售人员,女性:男性 =1:9.33;管理人员,女性:男性 =1:3.71;只有办公室秘书,女性:男性 =8:1[3]。

三、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为提升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彻底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

为解决就业难现状,贫困女大学生需从自身出发,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首先,以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形成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体自信心。其次,由于初始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落后,贫困女大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对此,需探索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学会自我调节,增强个体适应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问题,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做到人格上的独立,生活上自立,工作上自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劳动创造财富,用微笑面对生活[4]。

(二)加强心理辅导,优化技能指导

健康的心理是人们高效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贫困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自卑心理,就业心理贫困突出,无法应对高压的竞争环境。对此,高校一方面应高度重视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鼓励贫困女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优化就业技能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从源头上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困惑。

(三)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如上文所述,种种原因导致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要十分重视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首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深入课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大力加强个体价值观教育,同时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力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

其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贫困女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通过举办心理话剧、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及邀请贫困女大学生典型回校做就业创业经验交流等多样化形式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肃清主流文化,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

再次,抢占网络新阵地。网络给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领域以深刻、全方位的影响。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和超时空性特点,对女大学生进行网上教学、虚拟面试、心理咨询、网上娱乐等活动,及时掌握女大学生的最新动态,加强个体交流,帮助女大学生提高综合竞争力、排解就业压力。

最后,关注同辈群体教育。同辈群体内部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在教育贫困女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时,要特别重视同辈群体的教育引导。时刻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关怀落在实处,消除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不良因素。

(四)发挥政府、社会、高校三体联动作用,解决就业难题

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政府、高校及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改善就业环境,杜绝性别歧视

外部就业环境对端正贫困女大学生的思想起重要作用,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对贫困女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大力促进就业公平,高校毕业生招聘不得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要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困境,首先要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严格按照《通知》要求,避免招聘过程中性别歧视,试着建立合理、公平、动态、开放的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除此之外,政府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帮扶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在人才录用过程中重视量才录用,唯才是举,支持优秀贫困女大学生脱颖而出。

2.发挥媒体优势,营造就业氛围

大众传媒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社会文化功能,它对贫困女大学的影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要利用电视传媒、电台、报刊杂志、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媒体的宣传,积极为贫困女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争取让每一位贫困女大学生受益。此外,媒体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监督力度。引导贫困女大学生将个人诉求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号召社会各界支持、配合高校就业工作,落实国家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维护社会和谐,彻底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题。

3.加强就业帮扶,激励自主创业

高校应当建立有利于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和在职教师的社会资源优势。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带头,中层干部、优秀毕业生与贫困女大学生结成“一帮一”、“一帮多”的帮扶机制,积极拓宽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渠道,寻求合适的就业道路。此外,鼓励贫困女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激励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对能够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我优势、主动施展才华的贫困女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奖励和表扬,激起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1]林斌.从社会学角度看贫困女大学生之“就业心理贫困”[J].教育管理研究,2011(12):63-64.

[2]姜利波.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旬刊,2012(11):48-49.

[3]杨延红,高远.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常熟高专学报,2003(6):105-107.

[4]郭亚红.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2):110-111.

猜你喜欢
价值观职业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