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研究——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

2014-09-07 01:20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维度文本阅读教学

王 洋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教学的本质界定为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完成的,因此,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对话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本主要是以“父亲辞世,我的成长”、“花儿落了,果实成熟”的主线来进行构架。本文拟从《爸爸的花儿落了》的问题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因素进行探讨,试图对加强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全面贯彻语文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有所帮助。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阅读与阅读教学

关于阅读本质的界定,国内外教育家众说纷纭。国际阅读研究协会的理查德·巴姆博尔杰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应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更复杂的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1]104北京师范大学刘淼认为:“阅读是特殊的心理过程、阅读是复杂的社会活动”[2]16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阅读教学界定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多重对话为基础,习得知识,发展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二)有效与有效问题

我们在探讨有效问题的概念之前先要了解何为有效。有效,我们可以理解为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的有效是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在认知、情感、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预期效果的实现。”[3]25。“问题是新形成的认知系统的承载者”[4]。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是实现师生对话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实现提问的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高效完成的重要保证。综上,在本文中我们将有效问题设计界定为:能够凸显文本主体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索、体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问题设计即为有效。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有效问题设计及其设计理路分析

(一)三维目标分析

三维目标 内 容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2.筛选整合相关信息,提炼文章主题(对爸爸的怀念、父爱伟大、成长的含义、父亲对我的教育)3.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1.根据要求合理的运用默读、精读、略读等方法2.学习插叙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文中的情感,体会父爱2.体会文章中父亲这一形象3.关于成长(理解成长的含义)

(二)问题设计

问题 设计内容 设计目的1 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寻找文本分析的切入点,层层递进2 这几件事情发生在过去还是现在?为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做铺垫3作者为什么时而写过去的事,时而写眼前的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引出插叙的写作手法,什么是插叙,插叙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插叙4 文中用了什么样的线索将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理清脉络,进而分析“花”的双重含义。父亲爱花与毕业典礼双线分析5讨论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慈父还是一个严父?举例说明你的观点探讨父亲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位严中有爱的父亲,体会父爱6通过这些事例,我们能看出父亲希望将“我”培养成怎样的人?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我”长大了的真正含义。成长是一种承担、一种责任、一种勇气7 开放性问题设置:请大家说说与自己成长有关的那些事 检验学生对成长含义的理解

(三)设计理路分析

1.有效问题设计追求三维目标具体呈现

本文中我们对有效问题概念的界定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三个维度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针对《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如何在问题设计上具体呈现预设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前述的问题设计中,预设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是交叉进行的,彼此联系,螺旋上升。例如我们在提出的问题3中,即考察了学生对插叙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进行了指导。在上述问题4和5的讨论中,提炼了文本的主题,同时完成对文本主题提炼(知识和能力目标)以及对父亲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采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使学生掌握了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

2.有效问题设计追求内在关联性

在本课问题设计中,特别注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本篇课文设计了七个问题,每个问题独立存在,却又彼此关联,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文本问题设计之初,寻找问题的突破口。《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短篇小说,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插叙的写作手法,围绕着与父亲相关的事件进行展开。因此,主问题设计主要还是围绕着事件展开,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分析将文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主题等体现出来。本文的问题设计以“事件”开始,同时也以“事件”作为结束,力图将文本中的情感正向迁移给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达到共鸣,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3.问题有效设计的指向性遵循具体性原则

为了在阅读教学中实现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还应考虑问题表述的具体性。问题表述的越具体、明确,越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例如在设计问题3时,我们用“作者为什么时而写过去的事,时而写眼前的事?”来代替以往的直接询问学生“该篇课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这类的提问,以及我们在问题5中探讨关于“父亲是慈父还是严父”来代替“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类的提问。相比较而言,这样设计更直观具体,学生较容易接受,思路清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宽泛不具体的问题,回答的层次和角度比较多,可以从父亲的为人处世、语言等来考察父亲的形象。相比之下,为学生圈定一个范围,从父亲对“我”的管教的角度来谈父亲的形象,会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通过讨论可得出父亲严中有爱这一特点。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因素思考

(一)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设计“度”的问题

1.维度

前文我们提到在界定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问题的概念主要以对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呈现为依据。在设计问题之初,教师要充分考虑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设计中的体现问题。三个维度兼顾,交叉进行,螺旋上升,缺一不可。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渗透语文学习方法,同时还应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2.角度

在进行有效问题设计时,问题设计的角度相对来讲最难把握,它是文本分析的切入口。问题涉及的角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作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使学生的体验从已有经验到新的情感体验迁移。提问角度力求独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回答的欲望。同时,每个问题设计的角度还要体现相关知识的特性。如问题涉及的角度考察学生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或是对文本大意的掌握等。

(二)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设计“序”的问题

这里说的“序”指的是问题设计的顺序问题。问题设计的顺序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对于一些客观事实性问题应放在问题的开端,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就可以找到答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较简单的问题获得成就感,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问题设计的一定序列性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层次感,随着问题的难度的增加,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从已知到未知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设计之初,虽然要求设计问题尽量简单易回答,但是要避免设计答案为“是”或“不是”、“对”与“不对”这类简单问题。根据我们对有效问题概念的界定,这类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有效思考,属于无效问题设计。

(三)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设计“效”的问题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还要考察最终教学效果的问题。对问题设计的效果追问,要考察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兼顾认知、情感、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预期效果的实现,从而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个效果,一半是预期效果,另一半的效果要依靠教学完成情况来检验。越具体、明确,越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的问题设计,其有效性就越强。

问题设计是整个语文教学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它是语文阅读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设计时,教育工作者要对问题设计的维度、问题排列顺序及问题设计达到的预期效果进行仔细考量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深入了解分析教材,加强语文课堂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淼,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4]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维度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