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毒活血方配合灌肠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40例

2014-09-08 12:12樊亚巍广东边防总队医院深圳518029
陕西中医 2014年1期
关键词:血氨乙型肝性

樊亚巍 广东边防总队医院(深圳 518029)

本研究所观察的对象均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早、中期患者。此类患者因多种因素造成肝脏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而出现黄疸、腹水,甚至并发肝性脑病、凝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内科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和手段,临床病死率高。本研究在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论治及中药灌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8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3.78±13.82)岁;早期患者16例,中期患者24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4.32±14.23)岁;早期患者18例,中期患者22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拟定诊断及分期标准。仅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排除3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排除梗阻性肝病,肝癌患者;或合并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患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卧床休息、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等重型肝炎的基础治疗上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加用:人血白蛋白10g静滴,1d1次;新鲜血浆200mL,1d1次;促肝细胞生长素180mg静滴,1d1次;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mL静滴,1d1次;还原型谷胱甘肽钠1.2g,静滴,1d1次;空腹口服恩替卡韦0.5mg,1d1次;出现肝性脑病者加用精氨酸20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1d1次;有感染征象者可适当结合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方剂组成:茵陈、白花蛇舌草各15g,猪苓、白术各10g,茯苓20g,赤芍30g。水煎取汁200mL,每次100mL,1d2次。并给予生大黄30g,水煎取汁70mL,加食醋30mL高位保留灌肠1d1次,2月为1疗程。

疗效标准 参考《肝衰竭诊疗指南》[2]拟定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TBIL<171μmol/L,PTA/% >4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TBIL下降50%以上,PTA/%增加1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BIL及PTA/%无明细改善。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见表1。两组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氨的比较 见表2。两组凝血功能指标PT、PTA及血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氨的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讨 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程较长,多属中医黄疸病阴黄范畴。本研究观察发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多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上由于酒食、药物、外感、劳累诱发病情的加重,成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并出现阳黄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黄疸病的病因病机以湿邪为主。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而成。如《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早、中期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在出现黄疸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外,经常伴随有肝昏迷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中医认为神志不清及出血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积化毒、扰乱神志,毒入营血,使血瘀出血所致。因此慢性重型肝炎的早、中期的病机除湿的因素外,还有毒和瘀的情况,湿毒瘀互结不仅使肝胆脾胃功能失常,而且可影响神志出现肝性脑病的表现,瘀毒入血可出现各种出血的表现。湿毒瘀互结,阻塞三焦,下及于肾,影响水液代谢,可出现小便不利,腹水的征象[3]。总之此类患者病情较重,病机复杂。但概括起来该病的主要病机为湿毒瘀互结,病位在肝胆脾胃,影响到全身。本研究中针对该病病机,以茵陈五苓散为主方加减,方中茵陈苦、微寒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赤芍苦、微寒善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既可祛瘀,又可凉血,可防止血热、瘀血可能造成的出血;白花蛇舌草苦、甘、寒善于清热解毒利湿;猪苓、茯苓利水渗湿;白术益气补脾、燥湿利水,可固护正气。配合大黄食醋灌肠,可清解肠腑之毒瘀,并使湿毒瘀邪从二便而去,使黄疸减轻消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由于肝功能受损严重,使内毒素灭活功能减退,而引起内毒素血症[4]。现代中药学研究证实,具有祛湿解毒化瘀功能的中草药有明显减低血中内毒素水平的作用[5]。另外肝性脑病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血氨升高是其主要因素之一,肝功能衰退时肠道产氨增加,且氨合成尿素的功能减退,使得血氨升高。当肠道pH<6时,氨从血液转至肠道随粪排泄。食醋中含有醋酸、乳酸和其它有机酸,当用一定量与浓度保留灌肠时,可使肠道呈pH约为5~6的弱酸性环境状态,有利于血氨透过肠粘膜进入肠腔,形成离子型铵盐。大黄可攻积导滞、解毒促泻,增加肠道排泄功能,使肠道内的铵盐及其它毒素和有害物质及时从体内排除,从而减轻内毒素血症,降低血氨,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6],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华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S].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53-1056.

[3]黄古叶,毛德文,龙富立,等。试论毒浊理论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J].陕西中医,2009,30(12):1636-1637.

[4]王 台.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3):329-330.

[5]马娟娟.祛湿健脾解毒化瘀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50例[J].陕西中医,2013,34(1):13-14.

[6]叶佩燕,苗 慧,杨宗国,等.解毒逐瘀方保留灌肠治疗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7):1-3.

猜你喜欢
血氨乙型肝性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肝硬化患者合并轻微肝性脑病的治疗时间
瑞甘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研究
血氨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