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铺里没包子

2014-09-09 18:04阮直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刘亮程鲁迅文学奖包子铺

阮直

干啥吆喝啥,吆喝啥就得有啥,不能打着包子铺的幌子,把包子铺的门脸也涂抹得金碧辉煌,可出售的却是馒头、煎饼、饺子、馅饼,甚至有汤有水的馄饨、面条都不缺,单单没有包子,这样的包子铺还能算包子铺吗?

现实中绝没有这样开店的老板,如果有,他那个“幌子”恐怕也早就被人踢下来了。可文坛有,文坛就有这样的包子铺。俗话说:客大欺店,店大欺客。文坛的这家包子铺就是一家“大店”,大到了有“中国综合性文学最高奖”之称,它就是以鲁迅名字命名,每四年评选一次的“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共设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评论、翻译七大奖项。在当代文学的几大体裁中,唯独杂文不单列,并到散文之中,这种合并同类项的做法就像把林黛玉与刘姥姥算做一家人,反正她们都是女人,不用再细分了。不知这算幽默还是算荒唐。

古代有把无韵之文统称为杂文一说,当下的组委会就逮住了这一条比木乃伊还古老的说法,好像就找到了散文、杂文是一家的理论根据。可每一个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代杂文从1919年之后就是一个完全有独特文体与语言风格的现代文学品种了。不信你让一个中学生分别写一篇散文和一篇杂文,他下笔的第一句话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就更别说杂文与散文之间内质的根本区别了。

这就像非要把鲁迅的杂文与他弟弟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放到一起评奖,评委倒是给钱就敢评,可谁能评出彼此的高下与优劣呢?刚刚结束的第六届“鲁奖”评委会就把刘亮程那种虚构的散文和陈四益那种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的杂文一起评奖,而且刘亮程满票,陈四益是零票,这是他们作品之间的艺术差距吗?没人相信。不信者咱们闭着眼睛随意抽出几篇刘亮程与陈四益的作品放到网上,让大众点击一下,看看谁的作品更有读者,结果能完全一边倒吗?

说到底,就是这家大包子铺不想卖包子,因为杂文这个包子惹过祸,杂文这个包子褶子虽说不难看,可是馅儿有些苦。如今某些权威的口味都顺着生理的基因来,喜欢甜食,拒绝辛辣与苦涩,可杂文这种文体天生就不是报喜鸟,长着一张乌鸦嘴,谁要贴上杂文,万一招惹来麻烦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于是这家“大包子店”就尽量淡化杂文这个品种。已评出的六届鲁迅文学奖,就是不让杂文作品独立参评,合并后已有两届让杂文空缺,刚刚揭晓的第六届又没有杂文集获奖。

其实,老夫不是主张杂文家们非要争鲁奖这个名分。像“茅盾文学奖”,人家评委会开明宗义就说了,“这是长篇小说奖”,就没有诗人再去凑热闹,连写中篇小说的人也没人指责“茅奖”为什么不评中篇?像冰心散文奖,就没有写杂文的人也非要去参评。“鲁迅文学奖”不把杂文放在首位也就算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借用鲁迅的名声干文学事业也算是对鲁迅的尊重了,可最大的尊重是对一个人精神与灵魂的折服,而不是把他供在神龛之上,给个香火缭绕糊弄人,这边却已经另立门户了。

魯迅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杂文是对我们国民性暗角里藏垢纳污的洗涤。而如今的文学界怕杂文、不评判,没有傲骨做灵魂的当代文学与鲁迅精神相去甚远。

杂文什么时候也引吭高歌“新基调”,变成了一道有馅的甜点时,我估计就能“另挑门户”独自参评“鲁奖”了。

【原载2014年8月17日《潮

州日报·百姓话题》】

插图/鲁迅文学奖对得起鲁

迅吗?/王伟宾

猜你喜欢
刘亮程鲁迅文学奖包子铺
朱辉
验明西四包子铺的正身如何避免“店红”是非多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故乡意象
大学写作课程中的“苦难意识”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
对比分析朱自清和刘亮程笔下的父亲形象
衡阳
包子铺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