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园林设计与德意志民族精神

2014-09-10 01:38赵蕊姚祎张远兵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细部德意志园林设计

赵蕊,姚祎,张远兵

(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海洋、南靠阿尔卑斯山脉,地理纬度与中国黑龙江省相当。西北部为海洋性气候,东南部为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充沛,境内遍布森林,森林覆盖率达30%[1],生态环境良好。

德国园林建设有上千年历史。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十分重视园林设计与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生态科学的设计理念、优美静谧的自然景观,体现了当代德意志民族精神,同时也对其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 二战后德国园林建设概况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园林建设也蓬勃发展。迄今为止,德国已建成60多个大型天然公园、1300多个小规模自然生态保护区。德国园林的设计水平世界闻名,德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成员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1.1 二战后德国园林建设历程

二战后德国园林建设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治疗战争创伤阶段。1948~1960 年,德国开启战后重建,园林绿化集中在城市区域,修复城市公共空间,如卡塞尔市巴洛克式园林等。二是改善人居环境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德国在人口聚居地建立绿地空间,如德国奥林匹克公园(图1)。三是回归自然生态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德国致力于生态园林规划和建设,并改变旧工业和军事废弃遗址类等土地的使用功能,如斯图加特园林展(图2)。四是文化交流创新阶段。2000年以来,德国风景园林展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风景园林设计交流平台,并涌现了许多经典杰作。

图11972年德国奥林匹克公园

图21993年德国斯图加特园林展

1.2 德国园林建设途径及成效

为加强园林绿地和自然环境保护,德国首先从法制上提供保障,1976年颁布《自然保护及环境维护法》。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对发展公园绿地给予财政补贴,各级议会都把增加绿地列为施政目标之一。

德国有举办园林展的传统,战后园林展举办尤为频繁。“国际园林展( IGA)”每10年一次,“联邦园林展( BUGA)” 每2年一次[2]。德国园林展占地面积大、选址分散,渗透到城市之中,对主办城市及周边的生态、文化及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当代德国园林建设的主要途径(表1)。园林展在刺激城市绿地空间发展的同时,还培养了大批园林师,也为国际园林设计交流提供了平台。

表1 战后德国园林展(部分)

2 当代德国园林设计特色

2.1 抽象简约的形式

德国园林景观设计充满抽象色彩。当代园林设计已与文化哲学、地理学、植物学、美学、建筑学及生态学等融合在一起,对景观环境进行理性分析,按功能需求、逻辑秩序进行精心设计,没有过多修饰,给人以理性思考。

设计师多用天然绿色植物作为背景,通过几何图形与绚丽色彩等元素组合,简洁抽象地凸显主题。例如慕尼黑机场停车库的前花园(图3),利用简洁的人造几何地形,塑造地面景观的韵律变化,展现了巴伐利亚乡村景观(图4)。

图3慕尼黑机场停车库的前花园图

图4巴伐尼亚的乡村景观

当代德国的园林景观形式,既充满活力,又深沉静谧。如柏林波茨坦广场,整齐的草地、几何形的水池、精致的小桥与复杂的建筑形态相互映衬,形成动态平衡,有效改变抽象形式产生的单调、重复印象。

2.2 精心雕琢的细部

园林的细部设计,不仅满足人性化需求,而且通过审美创造,可以使环境得到艺术升华。相对于总体规划设计,园林细部只占很小部分,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园林细部如语言中的词汇,是设计者所建构空间的元素。正如建筑师密斯所说,“在细部中可以发现神的存在”。

德国园林设计在细部处理上独具匠心,从地块布局到园林小品,从水池栏杆到花草品种,从铺地拼缝到花坛边缘,处处体现着对细部的重视。如沃尔夫斯堡市阿勒尔公园,将“卡滕钢”、水与木材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独特的风景,并考虑到最小的细节,且没有一点多余。

2.3 生态循环的理念

自然界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我调节、维持生态平衡的系统,其中水分循环、植被、土壤、地形、小气候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尊重原地形、维持生态平衡、营造小气候环境是园林设计基本要求,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利用原有地形植被,避免大规模土方改造工程,减少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德国园林设计对生态要求十分严格,在土壤改良、植被保护、水资源循环及废弃材料利用等方面,留下许多典型设计案例。如德国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广场设计将原工厂遗弃的49块大铁板,整齐排列于广场中央,与周边废弃工业设施融为一体(图5)。同时,用发电车间屋面收集雨水,汇聚到沉淀池,在水池中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来净化雨水,再利用风能维持水循环(图6)。

图5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广场

图5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广场图6杜伊斯堡公园雨水池

3 从园林设计的角度看德意志民族精神

德国园林建设成就与德意志民族精神存在密切关联。关于什么是德意志民族精神,尼采说:“正如每个人都爱好自己的象徽一样,德意志人爱好浮云和一切模糊、发展、变化、朦胧、不引人注意及隐蔽的事物。对他们来说凡是不稳定、不成熟、自行转移和成长着的东西都是深邃的,德意志人也不存在,他在形成之中,他在发展自己”[3],德国人骨子里的这种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在园林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3.1 崇高的理想——关注自然、健康和生态

在当代德国,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追求。德国人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再“高”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将失去意义。当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发生矛盾时,公众首先考虑生态需求,即使是大型工程项目也必须为保留树木改变设计。

德国园林设计主题丰富,核心在于人文关怀。变幻的景观常令人耳目一新,有一种返朴归真之感。例如,莱比锡办公楼庭院设计,用长形水渠、水幕墙营造“水”氛围,凭借规则排列的石板、砾石庭院构成“石”世界,再通过图案铺地将不同主题联系起来,简洁而富有韵味,使人的心灵得到休憩。

德国慕尼黑设计集团2004年规划设计的中国杭州湾上虞工业新城,特别预留开阔空间,不仅妥善处理通讯、排污等问题,提高绿化水平,改善区域小气候,还专为野生动物保护创造条件。

3.2 谨严的作风——从必然世界到自由王国

德国人谨严的作风举世闻名。德国园林在生态保护、景观美化上追求自然圆融的效果,细致研究并利用地块材料,增强景观表现力与感染力,常用玻璃、钢、木材、石头等材料精心设计,创造出自然简洁的作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科技创新,德国园林设计实现了从必然到自由的跨越,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例如奥格斯堡园、科布伦次国家公园抱树亭的设计(图7、图8)。

图7奥格斯堡园

图8科布伦次国家公园抱树亭

园林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民众的参与十分重要,德国园林设计师对此一丝不苟。即使是一项规模很小的工程,设计师也要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与当地居民沟通。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一般采用小型研讨会及大范围公众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

3.3 坚定的意志——弘扬民族精神文化传统

黑格尔曾说“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地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联系。”[4]德意志民族祖先为日耳曼人,古代日尔曼人常在欧洲大陆上迁徙,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使其体魄强壮、野心勃勃。

康定斯基认为抽象的精神是一种力量,使人类精神一往无前,永远攀升[5]。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当代德意志民族精神焕发出新生机,“智慧的花朵”竞相绽放。在变幻莫测的园林规划设计作品中,德国园林设计师与时俱进的观念、锲而不舍的意志,在世界园林设计和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烙下了印记。

[参考文献]

[1]徐成立.德国的林业政策和经营模式对河北木兰林管局林业发展的启示——中德林业交流报告[EB/OL].http://www.hebly.gov.cn/showarticle.php?id=9599,2008-11-19.

[2]王向荣.联邦园林展与德国当代园林[J].中国园林,1996,12(3):57-59.

[3]姚丽丽.德意志民族精神[J].法制与社会,2006,(9):210-211.

[4][德]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张世英.现代西方画派的哲学:人的主体性与自我表现[J].学术月刊,2009,41(2):46-53.

猜你喜欢
细部德意志园林设计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高层住宅屋面工程细部创优策划
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处理及质量管理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浅析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
园林设计与施工协调管理模式的探讨
园林设计中的灰空间
略论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