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又要分裂?这次是因为宗教

2014-09-10 07:13黄日涵
世界知识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教天主教卡梅伦

黄日涵

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又不舒服了,在经历了“苏格兰独立公投”、“英国脱离欧盟”等种种风波之后,如今他又被一批公众人物警告说,他早前称英国是“基督教国家”的说法恐将引起社会分裂。众所周知,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中,宗教与世俗权力的争夺延续了千年,而英国的政治制度正诞生于这种争夺之中。尽管宗教对世界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但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或好或坏的作用,英国民众们对于“基督教国家”五个字的敏感程度便是明证。

一场关于“基督教国家”的争论

事情起源于卡梅伦在今年4月为《教会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称基督徒应该“自信地”站起来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卡梅伦还在复活节的讲话中谈到他的宗教信仰,称自己在基督信仰中找到“安宁”。英国教会最高领导机构成员克里斯蒂娜对卡梅伦的表态很高兴,她认为卡梅伦有信心谈论自己的宗教信仰,称英国为“基督教国家”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英国从历史和文化上都是基督教的国家。英国穆斯林委员会秘书长法鲁克称,没有人能否认英国仍然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英国与基督教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结构上的联系。对神圣的敬畏需要珍惜,但是英国如果能够认可和庆祝信仰多元化、包容无信仰的人,并让这些人能够“和谐相处”,那么英国将更强大。

卡梅伦的这种主张却遭到了很多英国名人的反对。《每日电讯报》收到一封公开信,主张英国是一个“非宗教社会”。这封公开信有50人联名,其中包括很多英国社交名流。而领衔签名的则是英国人文主义协会会长吉姆·阿尔·哈利利教授。他们称尊重首相的宗教信仰,但反对首相将英国定义为“基督教国家”,因为这将为政治和社会带来消极后果。该信称,英国不是“基督教国家”,并不断强调这一点将会促使社会的异化和分裂。

通过这样的争论,我们应该有理由如此认为:英国是否是“基督教国家”不再是一个学术问题,这是一种认同问题,而且关系到英国社会的稳定。实际上,英国与基督教自古以来的复杂关系对英国自身的影响一直都是决定性的。

英国与基督教的前世今生

早在公元四世纪,即罗马征服不列颠之前,一些基督教的影响就已经波及了不列颠群岛。公元六世纪末期,在英格兰南部的撒克逊人受到其统治者的鼓励开始逐渐皈依天主教。公元664年,英格兰所有教堂派出代表举行会议,罗马天主教正式成为英国国教。于是,英国与西欧大陆多数国家一样,成为天主教管辖范围之内的国家。

这一切在16世纪时发生了彻底改变,有人说是亨利八世因一己之私欲,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与当时的罗马教皇反目,才推行了宗教改革,并通过一些重要法案。事实上,早在都铎王朝建立之前的玫瑰之战中,分别代表新教与天主教的两大封建主集团便进行了火并。战争结果便是各大封建主势力几乎被消耗殆尽,而依靠市民力量的亨利七世取得了王位继承权,英国逐步进入绝对君主专制时期。因此,亨利八世才能够在国内阻力极小的情况下将当时的英国主教立为英国国教会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

在随后的时间里,亨利八世的继承者,虔诚的天主教徒——“血腥玛丽”曾经一度恢复天主教的地位,并屠杀新教教徒,直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才稍显平息。不过,即便伊丽莎白女王在法律上使国教完全复兴,重新确立了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成果,但这种温和宽松的气氛并不能够真正消解各种宗教主张和派别之间的潜在抵触。天主教的复辟势力在英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新教的激进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徒也同样处于受压抑的状态。资产阶级要求继续深入宗教改革,掀起清教运动。直至詹姆士一世时期,英国国内始终存在着天主教与新教的争端。

16世纪以后,英国是众多重要的新教教派的发源地:圣公会、公理会、浸信会、公谊会、循道公会-卫理公会、弟兄会等。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曾经是基督教多次属灵复兴运动的中心和海外传教的重要基地,诞生过约翰·卫斯理、怀特腓、卜维廉、克理威廉、马礼逊、达秘、戴德生、李文斯敦、宾路易师母、史百克等众多著名基督教徒。

19世纪后,科学实证和进化论思想逐渐取代传统信仰的地位,促成了人文主义和世俗化社会。到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令许多英国人撇弃基督教,因为基督教并没在战争中拯救任何人。同时英国教会不再注重宣讲耶稣的救恩和研究《圣经》,参加主日礼拜的人寥寥可数﹐进教堂参加崇拜的信徒不到2%﹐且信徒趋向高龄化。

进入21世纪后,英国基督徒的数量下降趋势更加明显,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08年间,整个英伦三岛的基督徒数量下降了200万。2011年人口普查后的数据则显示,相较2001年,基督教徒减少了400万。近来很多教堂因缺乏信徒而被迫出售成为博物馆、宾馆、超级市场等的新闻也不绝于耳。

尽管如此,最新数据显示,英国仍然有59%的居民形容自己是基督徒。

基督教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觑

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3年颁布《米兰敕令》,使基督教成为国教,自此基督教作为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干扰变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054年,在天主教会和西欧各国的努力之下,东罗马帝国不得不放弃了对整个欧洲基督教的控制,而天主教会也发展至历史权力的顶峰。西欧正式进入教俗二元政治之中。在这之后的欧洲历史上,基督教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数次旷日持久的体系战争均由基督教而起,而最为血腥的国内战争也仍然是宗教斗争的结果。

另一方面,正如福山所说,在我们的世俗现代之前,在政治秩序之外,公正法律的最显著来源是宗教。宗教权威能够独立于政治权威是因为基于宗教的法律能够约束统治者。欧洲国家出现之前,罗马就有颁布权威法律的基督教主教。欧洲关于婚姻和遗产的规则,也来自教皇格里高利。天主教会早在12世纪便成为了类似现代官僚机构的组织,并颁布了统一连贯的教会法规。一言以蔽之,基督教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奠定了法治基础,并衍生出责任制政府等优秀的政治制度。

在如今的世界,宗教的影响力今非昔比,但它仍然有能力导演一幕政治大戏。卡梅伦作为英国首相,为了稳固自己的选票基础,拉拢基督教势力本为正常之举,但是却遭到了世俗化势力的坚决反击。换言之,宗教与世俗之间的争斗并没有因近代历史结束而终结。

在英國新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漂洋过海定居新大陆之后,美国在本质上就一直是一个由清教徒建立的、基督新教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宗教国家。已故的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断言:“美国的核心文化向来是,而且至今仍然主要是17~18世纪创建美国社会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信仰盎格鲁—新教的定居者的社会这一起源,比任何因素都更加深刻地、更加持久地对美国的文化、体制、历史发展及特性起了定形的作用。”正如小布什第二任期时,基督教右翼的福音派给予其无与伦比的帮助使其连任一样,基督教至今仍然对美国世俗权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来又不断有消息称,英国的穆斯林数量正在急剧增加,甚至有人担心英国国教会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或许卡梅伦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正是不甘于这样的未来,才会断言英国从来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吧。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新教天主教卡梅伦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权探源
德意志新教与扬森主义
什么天主教?
天主教社会思想对社会正义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晚清新教在华汉语培训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澳门大三巴牌坊传递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头
新教与儒教的义利观对资本主义的作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思
远离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