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2014-09-11 16:11张祥张彩霞
甘肃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积累朗读意境

张祥+张彩霞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意境;朗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107—01

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将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现分述如下。

一、新课导入,情感酝酿之源

生动的导语能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创设一堂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是强化、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许多教师习惯于在课前进行与课文有关的介绍、评述、提问等,以“师说”为主。其实,“他说”、“生说”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更有效的途径。“他说”,就是通过丰富的教具设计或是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如教学实物、挂图、音像等,全方位调动学生视觉、触觉、听觉等功能,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渲染的意境中去。如通过一段反映雪域高原的电视,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和战士戍守边关的艰辛。这样,将饱满的情感渗透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想与文章的情感得到共鸣和升华。“生说”,就是以学生为主,给他们以更多地展示自己的舞台,做到深入心扉,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

二、字词解读,情感涌动之溪

教学中教师“传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应是语言。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有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在语言的激发下积极开展表象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朗读课文,讲解作品时,都是要用语言,当然这些语言是带有浓郁的情感因素的,即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该亢奋时要亢奋,当低沉时要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等的变化和结合。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能渲染出一种不满黑暗现实,却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之情。这样就能准确地把课文中的“淡淡哀愁”传送给学生,使学生更能准确地理解课文。

三、深情朗读,情感激荡之流

欣赏优美的音乐,能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品尝美味佳肴,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教师就是音乐家、就是烹调师,学生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的共振,从而忘却自我,自觉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如教学《背影》一课前,我让学生认真深入地预习,就字词发音、语感、情思等各方面进行仔细揣摩,力求深刻。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了几篇表达父母、同学、兄弟姐妹等人间亲情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上课时,我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悲痛激越的情感,把同学们带到了课文中那特定的哀婉、悲切的气氛之中,把那种伟大亲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朗读感染了我自己,也感染了学生。那节课,包括平时最不喜欢语文的同学也听得特别认真,是深情的朗读再现了文章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任何人无法拒绝的。

四、课文赏析,情感体验之河

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对文章中心思想起着开采挖掘和扩展延伸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合情合理地感悟分析,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学习《钱塘湖春行》,就要通过对相关背景的介绍以及关键词语的赏析,让学生眼中的文字变成景物,并逐步使景物动起来、活起来,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学生就不难体会诗人眼中杭州西湖的早春美景了。

五、课后练习,情感积累之海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光凭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注重课外摘抄、点评、写作等训练,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知识情感积累的好方法。如:摘抄,其对象主要应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了得到这些素材,学生会广泛地收集资料,自觉扩大知识面。在摘抄的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对摘抄的东西进行认真揣摩体味,从构思、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评析,发表自己的见解,写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短文,汇聚情感之海。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累朗读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