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教育学意义解读

2014-09-12 10:34李晋刚
山东青年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性教育

李晋刚

摘要:《中庸》第十三章言“道不远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实行道的原则要在重视人性的基础上,以忠恕为本,勤勉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教育亦如此。要从理解人性、重视人性出发,强调人性的“真”与“合乎自然”,提倡教育以忠恕为基础,来重视人性的价值,在理解人性、体会人性基础上,用心做到言行一致。

关键词:教育;人性;忠恕;言行一致

《中庸》第十三章言“道不远人”[1]23。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重视人性的基础上,以忠恕为本,勤勉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教育宜从理解人性、重视人性出发,强调人性的“真”与“合乎自然”。本文提倡以忠恕为基础的教育,以此来重视人性的价值,在理解人性、体会人性基础上,达成教育者同被教育者相互用心的言行一致。

一、理解人性,重视人的价值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1]23:人所制定的道,如规则、制度、法律等不能高高在上、脱离现实,必须重视人的价值。教育则应首先重视人的价值,唤起人性的认知。

(一)重视人的价值在于“真”

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在于一个“真”,“真”是“真切、”“真实”、“真情实感”中的“真”。《庄子》说:“真者,精诚之志也,[2]‘受于天而‘动人。”《说文解字》云:“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3]384二者都是说“真”有超尘脱俗的意思。人只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4]常自然,“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舍言情”,才可以真正保持真的本义。[5]

古有“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6]“玄鸟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尚玄酒”;“尊玄酒”等,这里“玄鸟”和“玄酒”重在“玄”字,“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3]159,言指事物之本、事物之质。“玄鸟”和“玄酒”隐含的这一幽远的意境就是“玄德”,即“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7]“玄德”要“常自然”、“任运天然”,自然和天然就是真实无妄,亦蕴含有求真之理。

重视人之价值,培养人之自然首先要理解大自然之变化。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变化,有昼、夜更替之变化。“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人之自然宜尊重和感悟自然的孕育、成长、成熟、收获的过程。人之自然其次要崇尚大自然之简朴。大自然不会因四季的各有特色或是人们的喜爱而偏重或延长哪一季节,仍然保持着它最朴质的本原,年复一年,自然更替。人之自然宜崇尚和理解自然的朴质、真实的本来状态。人之自然再次要由自然之道过度到为人之道。大自然是保持其原本物种多样性;人之自然也是保持个体本性,体现人与人之不同,不浮夸、不跟风,简朴而自在。人之自然,任运自然之声是“玄德”,具有历史性和历时性,可以永存。这是一种自然散发的调和之气,有同、有异,各不相同,却又有相同之处。我想这个“玄德”和古人“制礼作乐”,即自然散发的调和与人类有节度的约束和和同异曲同工。这也是为何古人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8]讲究的就是这种具备了玄德之质的和谐。

(三)重视人的价值要“情景交融”

重视人的价值,还要考虑一个人的伦理道德问题,或是“情景交融”的问题。“真情实感”必须考虑到所处的客观环境或者外部影响等因素,不能为了“真”而“真”,而应该在研究或者言谈中间力求“真”,就如古代文、质之别(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也如同雅思贝尔斯所言“以价值为取向(value-oriented)”还是“以实施为取向(fact-oriented)”的区别。“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能够做到重视人的价值,就如同我们看到美景会言“如画美景”,看到漂亮的画作则会形容“委实逼真”一样。不论是规章、制度,还是法律、法规,在考虑到真实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把握住“如画”与“逼真”的度则是关键所在。

二、重视人的价值,以忠恕为本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9]重视人的价值需要考虑到忠、恕两个方面。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把人之能力分为“身体之能力”与“精神之能力”,而精神包括“知力”、“感情”及“意志”,对应的有“真”、“善”、“美”的理想。完全之人具有三种精神之理想,教育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都是一样,都需要以忠、恕为基础。

人因禀赋各异,自然有所擅长与缺失,对待周围所处事物也采取不同态度与方法。我们所擅长之物,乃是自然之禀赋,值得珍惜;我们所缺失之物,同样也是自然之禀赋,同样值得珍惜。“知足常乐”,知不足也应“常乐”的。大自然所赋予我们,完美也好,缺失也好,都需珍惜,再珍惜。珍惜的过程即是完善、融合的过程。在这点上“天人合一”许是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处事需要真诚与容忍,季羡林先生的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10]我们讲真诚相待,谦虚忍让,其实是从读书到处事言行的具体实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在“文”、“行”、“忠”、“信”中贯彻的就是这个道。这个贯彻体现的就是思想与行动的统一。若只讲求思想,天天琢磨、沉思,是不可取的;若只讲求行动,则可能鲁莽、笨拙,也是不可取得。读书和处事都能做到“不偏”、“不倚”才算真正的读书和处事吧。我想“历史之温情与敬意”[11]首先也是从这个不偏不倚开始的吧。

自我会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与挑战,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主动的来源于自身施加,唯有靠自身不断努力方能解决;被动的可能是天灾/人祸,唯有自我/他人疏解与尽量泰然处之方能解决。读书则会面临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好的书可以受用一生,如古代经学时代典籍。但是对读书来言,难免会览书,览到一些杂书、乱书,意志力坚定者则会分门比较、分析;意志力薄弱者则很可能误入他途。我想也许唯有被中国文化洪流所浇概和浸润者方能避免此类偶尔的偏差吧。

三、忠恕为本,勤勉努力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1]23:言行一致需以勤奋为基础,而勤奋在于用心。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言的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2]我想这个治学三境界的最根本在于用心。近日,看到一句话,原文是:“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关于说这句话的作者,目前还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说是T. S .Eliot, 有的人说是Picasso,且不管原作者是谁,真正让这句话更加有名的是乔布斯,一位IT届的领军人物。于是,数万人膜拜,翻译者努力翻译这句话的原味。但是在众多翻译中,只有一位默默无闻的生产者的翻译,引起了大家推崇——“能工描其形,巧将摄其魂”。我推想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翻译者们只是沉醉于翻译的事情,没有用心体会生活。当一位普通的生产者说出这句话时,许多翻译者自愧不如,因为这位生产者把生活的真谛翻译得惟妙惟肖。这种惟妙惟肖的基础便是用心得来的。用心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是在了解“本”与“末”关系的基础上的言行一致。

本文提倡以忠恕为基础的教育,以此来重视人性的价值,在理解人性、体会人性基础上,以忠恕为本,达成教育者同被教育者相互用心地言行一致。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战国]庄周.庄子[M].纪琴,校注.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370.

[3][汉]许慎.说文解字[K].经韵楼藏版.[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春秋]老聃.老子[M].张兆裕,编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6.

[5]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8.

[6][汉]司马迁.史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

[7][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M].蒋门马,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213.

[8]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532.

[9]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73.

[10]季羡林.读书与做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252.

[1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34.

[12]王国维.人间词话[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16.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3)

猜你喜欢
人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逼近人性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