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新老年居民幸福感调查

2014-09-12 03:47饶兴阶刘永连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幸福感老年人疾病

丘 芳 饶兴阶 刘永连

(福建省上杭县医院保健科,福建 上杭 364200)

幸福作为多数人的人生终极目标,不论是个人、家庭、政府都在为其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而努力。城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举措,大量农民逐渐成为城镇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收入都有所改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这些已经入住城镇的新居民的幸福感是否也同时增长?本文通过对已在福建省上杭县城镇的238位老年新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经过总体幸福感和幸福感的6个因子评分〔1〕,分析其所蕴含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村或社区为单位,整群抽取上杭县城乡结合部和库区移民有代表性的年龄在60岁以上、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自愿参与的老年人。于2012年3~5月,共发放调查表25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5.2%;60~74岁143例,75岁及以上95例;男185例,女53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4例,中学及以上134例;体力劳动者(如农民、企业职工等)150例,脑力劳动者(如干部、教师等)88例;家庭人均月收入≥800元85例,<800元153例;已婚(夫妻健在)221例,丧偶17例;家庭人口≥3口人214例,<3口人24例;均为居家养老老人,无空巢老人。

1.2调查方法 调查表由作者和熟悉当地情况的本村村民(居民)共同入户完成。并用相同的指导语,指导受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不能自己填写的由调查员向受查对象逐项讲读,根据其回答予以记录。调查工具包括: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来职业、婚姻状况、家庭人口、经济状况,是否患有慢性病、治疗情况,对居住的各种设施的需求、希望政府的支持事项等16项)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1〕。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幸福感的6因子得分情况 表1可见,总体幸福感平均得分(71.32±19.56)分,其中男(72.68±18.35)分,女(69.98±21.45)分,略低于全国常模男(74±15)分、女(71±18)分。不同文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P<0.05),其他如年龄、性别、家庭人口、原来职业等差异不显著(P>0.05)。

2.2患病情况 所患疾病依次为:高血压94例,骨关节疾病76例,糖尿病50例,心脏疾病24例,肝胆疾病20例,肺部疾病8例,其他慢性疾病6例,患病率78.99%;同时患2种疾病58例,占24.37%:同时患3种及以上疾病26例,占10.92%。

表1 幸福感6因子得分情况±s)

3 讨 论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老人们及其家属虽被迁往城区或集镇居住,但生活成本的提高,便利的城镇生活并非他们想要的那种,难免使他们留恋原来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土生土长的老年人,因为没有了房前屋后的菜地瓜棚和朝夕相随的家禽牲畜,他们不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不辍劳作帮助家庭,贴补不足,这使他们亦发感觉自己老而无用,终日惴惴不安;在城镇化进程中“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象同样也在他们身上体现,陈传锋等〔2〕研究也显示:大多数被征地新居民都为土地被征用而担心生计问题;在土地被征用后,只有个别被征地新居民(不到6.4%)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有所提高。如今物价飞涨,与城镇原住居民在文化、经济、社会地位的差异,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缺失,社会上频发的各种事件(包括良性和恶性)以及各种挫折和冲突都将成为这些新居民的压力。而多数老年人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破解这种生存压力,也无能指导家中的年轻人,只能自怨自艾,对前景表现出悲观和沮丧。

本组老年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仅处于中等水平,丧偶和家庭人均收入较低的人群,其得分更低。以往的生活要求他们只能专心于辛苦的劳作,无暇顾及其他,对生活的要求是“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懵懂度日,而社会进步使他们在享受农村发展变化成果的同时,要求更加优良的生活品质,与不很富足的现实生活相冲突,产生忧愁、懊丧、偏见等情感表现;他们虽居住于城镇,但他们原来的农民身份和家底无法使他们进入“真正的市民”角色,他们的内心体验仍然徘徊在“农民”与“市民”之间,既向往又难于逾越,因此表现出自卑、怯懦、焦虑;他们希望被认同,希望自己某些方面能力为他人或组织所肯定,但往往找不到发展的平台,因此他们感觉被遗弃而抑郁。

老人普遍存在着对失去健康的担心,随着增龄,各系统生理功能的老化,使老年人感到力不从心,疾病产生的不适与痛苦使他们产生无助感,老年人还担心连累家人、增加医疗费用、怕失去生命。在患有程度不同的慢性病的老年人中,有坚持治疗和定期复诊者不到20%,这其中的原因依次为:医疗保健知识缺乏、就医不方便、为了节省医疗费用、生活秩序被打乱,不到完全扛不住,他们很少主动就医。然而大部分老年人还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医务工作者定期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指出其不合理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帮助其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或及早发现疾病。

不良的情绪、持久的心理压力都将使人身心耗竭,产生体力、情绪和精神上的疲倦感,甚至产生疾病;而身心疾病又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负性情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本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收入的不同对心境水平有较大的影响,与孟琛等〔3〕的研究结果:影响老年人精神状况的相对重要因素是健康自评、无聊感、老年人的家庭生活、闲暇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和文化程度,略有不同。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反映老年人对压力的认知反应。虽已入住新组建的集镇和小区,但面对山林、土地的转移和分割,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为不舍,感触更深;他们把目前的生活无措看重、放大,显现出与家人一样的焦虑不安;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生事物,让老年人应接不暇,使本已精力衰退,知识、经验储备不足而显得茫然、失落、激动、抑郁、甚至恐惧,并由此产生不恰当的应对行为和躯体的反应。

松弛与紧张反映老年人的心理适应能力。老年人因为地域差别、文化差异如风俗习惯、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引起长时间的心理冲突,此等压力源导致他们产生忧郁不安、紧张、焦虑的表现。对策:①应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给予更多的关心,改变他们的现状,在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他们的习惯,尽可能多地照顾老年人的需要。各级领导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多走访群众、多倾听百姓呼声,定期查看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服务功能,使广大农民在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彻底改善,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导老年群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事物的优劣态势,做现实性的选择,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及时疏导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帮助解决各种问题,还老年人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生存空间,因势利导地使他们脆弱的“市民”情感得到健康、合理地转变,满足其平等、自由、欢乐、幸福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就业机会,倡导尊老敬老的文明风气,鼓励年轻人勇于创业,努力工作,为各家老人创造幸福、安详的晚年生活而奋斗。②鼓励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活动,适时组织全体老年人均可参加的各种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的群众性运活动,举办保健常识、法律普及知识的讲座和讨论,不仅可增长知识,还可促进邻里交往和缓解不良因素刺激所导致的压力反应。在每个居住区或自然村设立小型活动室,提供桌椅、电视、书报、乐器、简易健身器材,便于他们聊天、娱乐;社区兴建集休闲、娱乐、锻炼、保健等功能齐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③建立适合本地人群居家养老的综合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的老年服务体系和老年保健模式。将医疗保健网络延伸到自然村或居民小区,每村或每一小区培训1~2名责任心强,掌握一定医疗常识的初级健康管理员,负责该区或该村的老年人最初级的健康管理工作,他们主要的职责是负责登记本村老年人的健康资料,督促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定期到合适的医疗机构复诊,定期为他们测量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末梢血糖)和紧急情况的现场救护,必要时对外联系,寻求帮助。④有关部门经常聘请健康教育专家利用各种形式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重点在指导老年人改变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迟)。引导老年人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和事,指出老年人保持健康不仅是个体和家庭、社会的需要,更是各自的义务;大力提倡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普及自我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延长老年人生活自理的时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⑤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种自然表现形式。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高寿,更主要的是不断提高的生活品质;要提高生活质量,科学的养生、保健;尊重科学,生病及时求医,配合治疗。而对老年人和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可缓解其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悲伤,对那种自然衰老、无治愈希望的临终老人,使其提前做好准备。⑥提供设施和环境,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指导老年人安全、有效地进行增强体质和机体功能的各种健身活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延缓衰老,防止意外的发生。⑦重视和尊重老年人的情感,发挥老年人的特长,积极提供各种机会,让老年人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出谋划策、技术咨询、人才培养、医疗保健,或者组织社会公益活动,使老年人既可在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尤其是老年期孤独症、抑郁症的发病率。给老年人提供安全、简单、适当的就业机会,如折叠、分检物品、手工制作等等轻中度劳动,这样既可缓解企业用工紧张、又可为老年人增加个人收入,还可提高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及改善其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7.

2陈传锋,贺豪振,严建雯.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新居民的心理反应与需求状况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89.

3孟 琛,项曼君.从两年的纵向观察分析影响老年人心境的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5):273.

猜你喜欢
幸福感老年人疾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