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2014-09-12 03:47刘继鑫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双源节段造影

王 培 刘继鑫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被认为是确诊冠状动脉狭窄和病变的“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检查,存在并发症,且费用较高而难以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随着CT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多,双源CT(DSCT)时间分辨率高、成像不受心率影响,且属于无创检查,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本文通过比较CAG和DSCT冠状动脉造影,探讨DS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校附属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同时行CAG检查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50例,两种检查间隔均在1 w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84〔平均(64±11.2)〕岁,心率52~152次/min。临床表现:心悸乏力、心律不齐、胸闷胸痛、心绞痛等。

1.2检查方法

1.2.1DS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扫描方案及图像后处理 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ation 双源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后先行胸廓入口至心脏膈面的胸部屏气定位像,后行心脏平扫,于气管分叉下方10~15 mm至心脏膈面作为扫描范围,嘱患者屏气,将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80 mA,准直64×0.6 mm,螺距0.2~0.5,旋转时间330 ms,扫描时间7~11 s。后行增强扫描,按照平扫冠脉显示情况确定扫描范围。于患者肘前静脉留针,通过双通道高压注射器以5.0 ml/s速度将非离子对比剂碘普罗胺60 ml及50 ml生理盐水注入患者体内。采用对比剂示踪法,于主动脉根部层面选择感兴趣区进行CT值监测。增强扫描参数设置时,保持管电压120 V,管电流按照患者体重及肥胖程度进行调整,380~430 mA,准直、螺距、旋转时间同平扫数据一致,同样屏气扫描。确保患者扫描前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并于扫描前5 min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5 mg。选择舒张期平扫图像重组,层厚3 mm、间距1.5 mm,采用Cascoring分析软件进行钙化积分分析;增强扫描重组像时,重组层厚0.75 mm,间距0.5 mm,可通过预先选择自动按钮,可自动生成舒张期与收缩期最佳时相图像。若图像中某支或段冠状动脉显示欠佳,可选取此动脉横轴位增强扫描图像中某层面,预览以自动选定的最佳舒张期或收缩期所在R-R间期为中心,从间隔2%的图像中选择最清晰的图像。重组后图像采用Casoring软件处理,获得矢、冠及轴位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

1.2.2CAG检查方法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XIOM Artis dFA型平板C臂血管造影机与Mark 5型高压注射器。患者取平卧位后,予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右股动脉穿刺,置入7F鞘管,鞘管内注入2 000 U肝素,以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主干与分支狭窄情况。

1.2.3冠状动脉狭窄评价方法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标准,以段为单位,采用国际通用目测直径法评价。血管狭窄程度=(狭窄部位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狭窄段近心端血管直径×100%。管径狭窄<50%为轻度狭窄;管径狭窄50%~75%为中度狭窄;管径狭窄≥75%为重度狭窄,管径狭窄100%为血管闭塞。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并对两种方法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进行一致性检验。

2 结 果

50例患者中,由双源CT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超过1.5 mm的节段有681个,其中有8个节段无法评估,其余673个节段均可进行评估,可评估率为98.83%。可进行对照分析的673个冠脉节段中,双源CT和CAG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结果一致的有651个。表1,表2可见双源CT结果显示管腔轻度狭窄而CAG显示正常的有13个节段,双源CT结果显示正常而CAG显示管腔轻度狭窄的有2个,两种方法对中、重度狭窄评估结果不一致的有5个,双源CT结果显示闭塞而CAG显示重度狭窄者有2例。双源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78%(128/164),特异性为96.7%(471/487),阳性预测值为88.9%(128/144),阴性预测值为92.9%(471/507),正确率为92%(599/651)。配对χ2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双源CT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略低于CAG检查;一致性检验结果示Kappa值为0.67,μ检验结果示P<0.01,说明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

表1 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n,个)

表2 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分级诊断结果(n,个)

3 讨 论

心率过快、心律不齐是影响双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两个主要障碍,随着影像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双源CT冠脉造影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1〕。双源CT是通过两个相互呈90°排列的探测器进行扫描,其时间分辨率较高,扫描速度远快于心跳速度,即便在较快心率下扫描,依旧可保证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准确性不受影响,且其具有<0.4 mm的空间分辨率,实现了心率不需控制的前提下清晰显示二三级小分支,使细小斑块显示更加精细,提高了冠状动脉钙化或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打破了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造成的成像不佳的尴尬局面〔2~4〕。此外,该检查通过后期图像处理功能,在多方位、多角度下对冠状动脉病变立体直观显示,大大提高冠状动脉病变检出率,检查全程受试者无需再服用降低心率的β受体阻滞剂,显示出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上的巨大优势〔5~7〕。

国内外研究显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上同CAG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判断大多数冠状动脉狭窄,并准确显示管腔狭窄程度。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8〕,本组结果表明双源CT可对冠状动脉进行舒张期与收缩期多时相观察,避免了不良时项及单一时项所致的误诊或漏诊,其高时间分辨率明显降低了由高心率及心率变化所致的冠状动脉移动伪影,且在后期图形编辑中通过对因心律不齐所致的心电图紊乱进行再加工获得了较好的影像〔9,10〕。此外,我们在检查前通过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降低了心脏前后负荷,减轻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避免因血管痉挛造成管腔狭窄的假象,从而提高了冠状动脉成像的显影效果。

总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检出率高,对管腔狭窄程度评估较准确,且该检查无创,具有较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时的首选检查手段。

4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郑春华,范剑峰.64 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对无症状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2;(33):3881-3.

2孙宏亮,任 安,徐妍妍,等.256 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0(12):1753-7.

3李佩玲,徐 克,李延亮,等.双源 CT 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4):695-9.

4李晓燕,李 正,谈 红,等.320 排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2010;4(11):2163-6.

5贾洪顺,刘 磊,杨建明,等.CT 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213-4.

6唐金华,王德杭,唐立钧.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488-91.

7孙仁荣,蒋 毅,曹 浩,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0):2189-90.

8李元歌,罗泽斌,夏 俊,等.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2):138-42.

9李绍东,谢丽响,徐 凯,等.双源 CT 冠状动脉造影在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2;32(3):180.

10杨吉琴,李 娟,平学军.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 CT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2):2465-8.

猜你喜欢
双源节段造影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改进的双源蒸发模型潜在蒸发计算对比研究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