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传统工艺灰塑的应用与传承

2014-09-12 03:33赵爱华刘涛宋岩邢振兴
中国名城 2014年7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工艺

赵爱华+刘涛+宋岩+邢振兴

摘要:灰塑主要是以贝灰、纸浆为原材料精雕细琢而成,具有雅俗共赏、色彩丰富、技法简朴、亦塑亦画等显著特点。灰塑工艺主要应用于祠堂、庙宇、豪门大宅和古建筑居多。在当今社会极速发展下,许多民间传统工艺逐渐被工业技术所替代,灰塑工艺也逐渐流失。在社会稳健发展的条件下,应加强保护传统工艺保护及传承。

关键词:灰塑;工艺;保护;传承

Abstract:Lime modeling, worked at shell limestone and pulp with great care, suits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have rich colors, simple techniques and bears resemblance of both sculptures and pictures. The technique of lime modeling is mostly applied in ancestral halls, temples, grand mansions and ancient architectur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many traditional art techniques are being replaced by industrial techniques and lime modeling is on the verge of being lost. Actually traditional techniques should be conserved and inherited more under the healthy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ime modeling;technique;conservation;inheri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7-69(4)

1传统工艺灰塑

珠三角一带,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使用极为广泛,同时有十分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灰塑。灰塑又称“灰批”。根据史书记载,在广州,灰塑这一种工艺早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经存在于民间。而到明朝、清朝,灰塑工艺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不同于石雕、木雕、砖雕等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雕塑工艺,南粤的灰塑具有极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其一,在材料方面,主要采用石灰、稻草、玉扣纸、糯米粉、糖、钢筋、钢钉、铜线、颜料等,将上述材料分别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制成草筋灰、石灰油、纸筋灰作为灰塑工艺的用料,为了提高粘性,有些用料还需沤制一段时间。虽然灰塑看起来与水泥成像或者雕塑相似,其实不然。水泥成像,由于水泥是水干(遇水很快就干),因此,上面的颜料很难渗入,色彩感不强且容易脱落。再说在阳光的暴晒下, 水泥会产生龟裂, 时间一长,形态就变了。而灰塑采用的石灰,是风干。这种材料又非常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耐酸、耐碱、耐温,不易变形,颜色容易渗入,色彩也十分鲜丽,不易褪色,塑造的形态因而能够得以长期保持。由此可见,灰塑在用材方面对广州自然条件的考虑与适应。其二,在制作灰塑时,工匠不是先画好一个图案,而是成竹在胸,一把灰匙挑出灰泥就要墙上创作,一拍一抹一推一压一挑,一个图案就可以完成了。其题材丰富多彩,涉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民间风俗、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吉祥文字、草尾饰线、诗文和博古等图案。因此,灰塑的造型图案创作完全是出于灰塑艺人对岭南传统文化的理解,沉淀了岭南人民的文化传统。

2海口骑楼灰塑的表现形式

海口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外表乍看斑驳古拙,仔细欣赏时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这些精美的雕塑即是灰塑工艺的体现。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以花鸟、草木和传统吉祥符号为主题的灰塑广泛应用于骑楼檐部女儿墙、腰带、雀替等部件的细部装饰上,与西洋的柱式、拱劵、山花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味。本土灰塑工艺与南洋殖民风格的骑楼建筑文化相结合,使得海口骑楼建筑更加完善。

3海口骑楼建筑修缮中灰塑工艺的应用

3.1概述

海口骑楼老街有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海口骑楼老街成功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骑楼作为海口主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物、经济和审美价值。水巷口北区十栋骑楼修缮作为海口骑楼修缮的样板,主要对原有十栋骑楼进行结构加固、修复木门窗、修缮立面等,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恢复水巷口历史风貌,提升骑楼老街的历史和商业价值。

3.2灰塑材料及工艺

灰塑主要是以纸筋灰和草筋灰为主要原料,在铁丝、瓦片搭成的骨架上进行精雕细琢而成,具有雅俗共赏、色彩丰富、技法简朴、亦塑亦画等显著特点。

3.2.1灰塑材料

①“草筋灰” ——先把干稻草截至 4-5 厘米长,用水浸湿,然后放入大容 器(大缸、大桶等)内,铺至约5厘米厚,在上面铺一层石灰膏,并将下层稻草全部覆盖。如此类推,一层稻草一层石灰膏地往上添加,直至达到每次雕塑所需用量。随后,沿着大缸或大桶内壁慢慢灌入清水,水量要超过稻草和石灰膏叠层的二三十厘米左右。待密封、浸泡和发酵一个月以后开封。经过长时间 的浸泡和发酵,稻草已经霉烂,而且与石灰一同沉淀。将上层淡黄而清澈的石灰水轻轻滤出(留作以后调颜色用),然后按200公斤的草根灰加半公斤红糖的 比例进行搅拌(搅拌时间越长越好),搅好后封存备用,避免它被风干。

②“纸筋灰” ——把玉扣纸(一种类似于冥币质地的纸)浸透,搅烂,成为纸筋。用清水浸泡生石灰,再用细筛过滤,除去沙石杂质,使其成为石灰油。按100公斤石灰加入2公斤红糖、2公斤糯米粉的比例配料,搅拌,使之细腻 柔滑。将石灰油与纸筋混合,然后密封20天左右。需要使用时取出糅合。糅合 时间越长,混合物的黏性就越好。

3.2.2灰塑工艺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对外立面形状进行砌筑。

第二步骤是批底。选用的材料叫“草筋灰”。它的质地比较硬,用来做灰塑的底子。沿着先前已经定制好的线条,将草筋灰附着上去。灰塑作品最原始的筋骨开始初具风貌。

第三个步骤是塑形。选用的材料叫“纸筋灰”。相比草筋灰,纸筋灰更加细腻和油滑,比较适合细节部分的塑造,而它的使命就是让灰塑更有灵性。灰塑作品的细节刻画,主要是由纸筋灰完成的。纸筋灰能够把形形色色的表情做得栩栩如生。它的厚度在5毫米左右,最厚不超过1厘米。工匠的手法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纸筋灰的厚薄深浅务必要一次到位,增增减减的返工会徒增灰塑的硬伤。

3.2.3旧立面修复

①恢复原有门窗及拱券形状,针对立面及门窗处置以最小干预的原则、满足使用功能的提升原则、传统工艺原则, 恢复原有风貌。

②清理与清洁,将外立面表面的附着物小心的拆除清理干净,修补裂缝,清理掉酥松的、粉化的、脱落的原纸筋灰,恢复原有的纸筋灰墙面、柱、线条的历史风貌,及防水处理;

③对保存完好的原纸筋灰墙面,进行防水、固化处理。

4传承现状

然而,如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灰塑工艺,现在却面临着后继无人,逐渐消亡的境况。造成灰塑工艺如此境况,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其一,现代建筑的兴起,使得灰塑工艺行业萎缩。由于现代建筑装饰中并不流行灰塑这一装饰手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失去市场的行业自然没有生存空间。其二,工作环境严苛,使部分坚持不住的灰塑学徒半途而废。灰塑的制作必须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而通常艺人在工作中要经受烈日暴晒。其三,收入少,付出大,不能吸引年轻人。灰塑工艺复杂繁琐,需要多年的漫长学习时间才能出师,但收入却很少。

endprint

5保护建议

目前人们开始注意到了对文物古建的维护。这为灰塑行业创造了生存空间。灰塑工艺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一行业也因此焕发出了一点生机。 但是只是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不足以保存灰塑这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要使其得以流传进而发扬光大,必须考科学合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把灰塑工艺以现代的技术手段记录下来。虽然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灰塑工艺就已经出现,但无论是其出现的年代,还是其使用的鼎盛时期,乃至技术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灰塑工艺的详细流程一直没有以文字、图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灰塑艺人的技术传承和发展一直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面授。这种情况使得该工艺的传承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该技术在某一艺人的活动范围内没有传人,这位艺人毕生的技术及经验失传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由政府主导,以现代化的手段,如:文字信息、影像、音频等手段记录下这一技术,再由政府集中保管这些资料,既可令这些技术得到最低限度的保留,又可保障艺人们的独门技术不会泄露,威胁到其谋生。其二,继续大力修复古建筑和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盛行的今天,灰塑工艺行业的生存空间几乎已经被局限于古建筑修复这一领域了。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今天,继续更关注修复具有价值的古建筑,无疑是为灰塑工艺的保存提供了市场上的保障。其三,灰塑工艺本身的创新。虽然古建筑的修复为灰塑工艺行业的生存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这终究只是摘取前人的果实。要真正的到发展,使这一行业有活力,还是必须靠创新。如何把传统的灰塑因应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和现代的建筑结合起来,是灰塑工艺从业者以及关注传统建筑技术的建筑行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

6结论与讨论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面貌获得了空前的改观,但随着建筑业的扩张,许多传统工艺被替代,灰塑艺人被迫转行,大量灰塑人才流失。保护与传承灰塑工艺对提升历史建筑的历史与美学价值有着很大的意义。如何更好保护与传承这一传统工艺,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原秘书长王景慧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常青教授、戴仕炳教授和王红军博士的大力支持与技术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张伯智.临夏砖雕艺术[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5.

[2]陆元鼎,潘安.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健.广府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4]刘兆江.岭南灰塑传承人及工艺[J].神州民俗,2009,(1):12.

责任编辑:张吉明

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工艺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