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称为李十二,韩愈被称为韩十八,“十二”和“十八”指的是什么排行?

2014-09-12 03:27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韩愈白居易命名

翻开唐代的诗文集,随处可见人名中的数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储光羲《答王十三维》、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皇甫冉《送柳八员外赴江西》、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白居易《与元九书》等等。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如李白被称为李十二,杜甫被称为杜二,王维被称为王十三,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韩愈被称为韩十八,柳宗元被称为柳八,高适被称为高三十五,岑参被称为岑二十七,王昌龄被称为王大,元稹被称为元九……用数字来称呼人是唐代的一种习惯,即所谓“以行第系于名者”,“行第”就是指排行的次序。

唐人的行第大多数并不是以同父兄弟为序,而是以同祖兄弟或同曾祖兄弟的排行为序。如白居易兄弟四人,却被称为“白二十二”。在唐代,不光是男子称行第,女子也常称行第,称为“某几娘”。如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提到的“公孙大娘”和“李十二娘”,还有《江畔独步寻花》中名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黄四娘”;韩愈也有《祭周氏二十娘子文》,这些都是以排行来称女子。

唐代以行第称人的习俗,在宋代也有延续。如苏舜钦《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诗,题名中就体现得十分明显。欧阳九就是指欧阳修。宋代杨伯嵒(yán)《臆乘·行第》云:“前辈以行第称,多见之诗。少陵(杜甫)称谪仙(李白)为十二……山谷(黄庭坚)称东坡(苏轼)为蘇二,后山(陈师道)称少游(秦观)为秦七,少游称后山为陈三,山谷为黄九。”宋代的平民百姓则直接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梁山好汉中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民间也多有王大郎、李三郎之称。

到了元代,又出现了另外一种以数字取名的方法。元朝制度规定平民百姓都不能取名,即“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所以百姓只能用行第和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或者以出生的日期命名。比如父亲年龄二十五,母亲年龄二十二,加起来是四十七,生的孩子即命名为“四七”;或者父亲年龄二十三,母亲年龄二十二,合起来为四十五,生的孩子取名“五九”,因五九相乘得四十五。再拿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朱元璋在未称帝之前名字为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祖父叫朱初一,曾祖叫朱四九,高祖叫朱百六,都是以数字来命名。

这种以数字命名的方式一直到晚清时期还存在,如清朝末年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武训,最初的名字为武七,就是以排行命名。

现在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不仅名字要好听,而且还比较讲究名字中所蕴含的美好意义,以数字命名的现象并不是很普遍。不过,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我们也常会听到有些父母以“老大”“老二”“老幺”等来称呼自己家孩子,这也算是以数字称人的遗风吧。(钟洁)

(选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礼仪称谓》,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韩愈白居易命名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夜雪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过足官瘾
官瘾成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