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主要经济体贸易平衡状况的认识和思考

2014-09-14 01:41李应振教授李玉举博士
国际贸易 2014年3期
关键词:顺差逆差贸易顺差

李应振(教授) 李玉举(博士)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增长12.8%,预计列全球第二位,仅次于德国,几乎接近2008年的最高水平。贸易不平衡问题再度凸显。

中国较大的贸易顺差规模,频频遭到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指责,被认为是汇率低估的明显佐证。美国、IMF、欧盟委员会都对德国这个“欧盟模范生”的常年巨额贸易顺差提出了批评。欧盟内部甚至规定,各成员国3年内平均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得超过6%。那么顺差到底是一种福利,还是一个顽疾?应该如何看待贸易失衡问题?本文试着做些分析。

一、主要经济体贸易平衡情况

(一)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

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主要有以下几类:

1.贸易出口大国。比如中国、德国,分列世界第一、第二位出口大国。2012年,中国出口额为20487亿美元,几乎与G20中除了G8和欧盟以外的10个发展中国家出口规模持平,当年实现贸易顺差2305.8亿美元。2012年,德国实现顺差2412.7亿美元,列世界第一位。

2.能源资源国家。主要是部分中东国家、非洲国家、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大国。比如,石油出口比重普遍在80%以上,凭借于此,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中东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等国家。沙特阿拉伯2012年贸易额达5423亿美元,顺差却有2311亿美元,比我国顺差规模还大一点,也是少数几个超过2000亿美元顺差的国家之一,其中主要是石油及其制品顺差。非洲国家以尼日利亚为代表,2012年,贸易额为1790亿美元,顺差却高达1073亿美元。拉美国家以委内瑞拉最为典型,2011年,委内瑞拉进出口额1277亿美元,顺差却有550亿美元。东欧国家主要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2012年,俄罗斯进出口额为8358.3亿美元,顺差有2034.5亿美元;哈萨克斯坦进出口额1359亿美元,顺差为468.5亿美元。

3.保持一定规模顺差的国家。包括爱尔兰、荷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也是外向型经济程度较高的经济体。

4.贸易基本平衡国家。主要有比利时、巴西、意大利等。这几个国家贸易额都比较大,但是贸易差额却很小,贸易平衡程度高。比如,比利时贸易额高达8800亿美元,贸易顺差只有80多亿美元。意大利贸易额近乎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只有不足100亿美元。

(二)保持贸易逆差的国家

保持贸易逆差的国家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美国。美国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12年贸易逆差高达8000多亿美元,独树一帜。

2.大额贸易逆差国家。英国、法国、日本、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贸易差额都在几千亿美元或千亿美元左右。其他国家,如西班牙、埃及等,也保持着一定规模的逆差。

3.基本平衡国家。主要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这些国家贸易额都较大,但是贸易差额却很小,贸易平衡程度高。比如,2012年墨西哥贸易额超过7300亿美元,贸易逆差不到80亿美元。加拿大贸易额8884亿美元,贸易逆差只有140亿美元。按照贸易差额/贸易总额的比例指标进行衡量,都在1%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2013年》,我们可以考察1961—2012年52个年头主要经济体贸易差额的演变趋势,尽管数据非常庞杂,但从中仍然可以梳理出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极个别国家一直保持着单向的贸易平衡状态。比如,英国、西班牙、葡萄牙都是52年长期保持逆差,这都是曾经的工业强国。德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都是52年长期保持顺差。但是更多的国家则是既有逆差的年份,也有顺差的年份,不是逆差年份多一点,就是顺差年份多一些。G8中除了俄罗斯、德国以外,都是逆差国;G20中11个发展中国家,7个为顺差国,4个为逆差国。

第二,主要贸易大国在开放中普遍经历了长期保持大量顺差的发展阶段。美国1888—1970年连续83年保持顺差,德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日本分别有58个、52个、51个、30个年头保持着一定的顺差。1960—2012年52个年头里,全球只有德国、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外贸顺差规模个别年份曾经超过1000亿美元,德国有11次,中国和俄罗斯8次,日本和沙特阿拉伯7次;同期,单年贸易顺差超过2000亿美元的,只有德国6次,中国3次,沙特阿拉伯2次。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部分经济体由顺差转为逆差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第三,一国贸易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少数贸易伙伴上。比如,德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自法国、美国和英国,三国贸易顺差占到全部顺差的54%。美国贸易逆差四成来自中国,日本、德国、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加拿大紧随其后,六个国家加在一起,占到美国逆差的3/4。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美国,几乎与顺差总额持平,紧随其后的是荷兰、英国和印度,都占到较大比重。

第四,一些重要时点上,部分经济体发生顺差逆差的集体逆转。在经济出现大幅下滑,经济进行深度调整以后,又或者汇率制度、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转变时,往往在外贸上率先表现出来。比如,亚洲金融危机以后,1998年,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同一年集体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主要经济体在2009、2010年出现复苏后,又再次经济下滑,复苏乏力,日本2011年由上年顺差758亿美元变为逆差322亿美元;加拿大2009年由顺转逆,一直保持着逆差状态。

二、贸易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出现顺差还是逆差,受很多因素影响,既与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水平、资源禀赋有关,也与劳动力技能、技术水平、政策导向、汇率制度有关,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最终呈现。

第一,国际分工。进出口货物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活动的最初级,级、最容易的形式。从老牌经济强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来看,崛起的过程伴随着海洋贸易的迅速扩张;从西欧大国到北美大陆美国,以及日本,都伴随着工业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的崛起则伴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在引领国际分工的同时,这些国家都曾经长期保持着贸易顺差。

表2 1960—2012年52个年头里主要经济体贸易逆、顺差情况

第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貌似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实际上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国家都曾发生过顺差到逆差、逆差到顺差的转变过程,比如加拿大2009年由顺差转为逆差时,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新加坡1998年由逆转顺,人均GDP为24400美元。而我国自1994年开始出现持续顺差时,人均GDP只有469美元,美国1968年由顺转逆,人均GDP也仅有4491美元。

第三,政策导向。出口导向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出口导向战略使得一国更容易保持贸易顺差。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进口替代能力提升,部分产品的供给由进口转为国内采购,一些产品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

第四,汇率制度。本币币值的变化对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商品价格而实现的。以大宗商品进口为例,如果一国币值提高了,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了,意味着购买力显著提高,顺差就增加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变化不确定,本币升值幅度超过价格涨幅,则购买力增加。如果一国币值贬值了,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了,意味着购买力显著下降,逆差就扩大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购买力变化不确定,本币贬值幅度小于价格降幅,则购买力增加。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有名的“J曲线效应”,即本国货币贬值后,起初的情况往往是,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经过一段时期后,贸易平衡状况才会好转。

第五,区域经济一体化。达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两种效应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这两种效应均是针对进口贸易变化而说的。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关税取消以后,本来从高成本的本国来源转向区域内其他国家的低成本来源,进口贸易就被“创造”出来了。贸易转移效应则是指由于取消了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关税,使本国的消费由原来从世界其他国家低成本来源转向区内贸易伙伴国的高成本来源。两种效应对应着两个明显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扩大进口贸易,另一方面可以转变进口来源,从而导致贸易平衡状况的变化。

图1 1994—2013年我国贸易顺差额及占GDP比重

三、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贸易平衡问题

1978年至今,我国进出口额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贸易顺差激增。特别是从1994年起,我国对外贸易已连续18个年头呈现顺差状态。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占GDP比重高达7.6%,之后逐渐下降,2013年降至2.83%。应该如何理解这一轮贸易顺差增长呢?笔者认为,我国贸易顺差具有规模性、阶段性、互补性、结构性和特殊性。

第一,我国外贸额目前达到一个新的“重量级”,出口、进口增速一个百分点的差距就意味着几百亿美元的顺差额。在中国外贸发展历程中,进出口增速相差10余个百分点的年份很多,比如1997年出口增速超过进口增速18个百分点,顺差也达到峰值404亿美元,这是在基数小的情况下实现的。2013年中国外贸总额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出口、进口增速相差一个百分点,就代表着顺差200多亿美元,这是深刻理解近年来外贸顺差额波动剧烈的前提。

第二,某些领域顺差的扩大,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良性的增长。 从国内产业变化来说,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每一个时间段贸易顺差主体来源都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外贸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巨变,其中有几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

(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顺差主要来源于初级产品,90%是矿物燃料及润滑油类产品(SITC3)。到1987年,以纺织品为主的杂项制品(SITC8)首次超过矿物燃料及润滑油类产品,成为顺差最大来源主体,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2)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家振兴工业政策的出台,产业结构发生较快调整。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由顺差转为逆差,之后逆差规模不断扩大。

(3)2005年起,机械与运输设备类(SITC7)告别了过去20多年贸易逆差的历史,转为顺差,贸易顺差来源主体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而且自2007年快速超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成为第二大顺差来源主体。

(4)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且顺差规模逐年扩大,2013年实现贸易顺差1021.4亿美元,创造了近十年来的新高点。

从以上几个阶段的顺差主体来源看,贸易顺差的商品结构变动基本上体现了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实际情况,因此,现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后果就是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的顺差有望长期持续存在,与杂项制品顺差一起,共同推动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攀升。

第三,某些领域顺差的减少,是进口价格上涨带来的超常规增长,对应着贸易条件的恶化。 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视作“减顺差”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并无国际话语权,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进口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农产品以及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此类商品极易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比如,2003—2012年,国际成品油进口价格涨了4倍多,每年我国进口规模相差不大,但支出却成倍增加。其他相似的还有,铁矿砂及精矿价格上涨3.9倍,未锻造的铜及铜材上涨3.9倍,金属加工机床上涨3.8倍。价格“出低进高”使得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大幅恶化。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0—2011年间,197个经济体中,有113个贸易条件指数明显改善了。中国处在第180位,贸易条件指数由2000年的100下降到2011年的72.8。

第四,贸易顺差发生了四个方面的结构性变化。

第一个结构变化在贸易方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都保持着顺差,但是到了2009年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尽管加工贸易目前只占到1/3的份额,但顺差规模却持续扩大。由于加工贸易顺差绝大多数都是在华外资企业实现的,因此受益更大的是欧美的进口商和零售商,还有出口目的地的消费者。

第二个结构变化在企业性质。21世纪初,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中平均秋色,各占48%左右,私营企业不到5个百分点。2013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其他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调整为18∶46∶36。2003年起,私营企业顺差规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2013年已扩大到一倍以上。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2年新推出的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前三甲(华为、江苏沙钢、黑龙江联合石化)进出口额比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统计的前三名(中石化、中石油、富泰华)规模还大一点;第一名的华为进出口总额也略超过中石化。但其中有170家(占1/3)属于“单向贸易”,即“有进无出”或“只出不进”,呈现单边不平衡状态。

第三个结构变化在贸易伙伴。亚洲是我国重要的逆差来源地,其中各国家或地区表现不一。比如,香港地区是顺差来源地,台湾省、韩国、日本是最主要的贸易逆差来源地。2012年,我国对东盟由逆差转为顺差,且规模持续扩大。顺差来源集中度明显增加,前10位顺差来源地的入围门槛进一步提高,表明我国与单个经济体的不平衡状态加剧。

第四个结构变化在省际分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顺差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列前三甲,集中度不断提高。二是近几年来,部分省份发生了顺差逆差的转变,比如,陕西、山西、黑龙江、天津、上海等由顺差转为逆差。三是顺差、逆差规模急剧扩张。2006—2012年,中部省份江西、安徽、湖北顺差规模扩大了10倍以上;上海、海南逆差规模急剧攀升,扩大了几十倍。

第五,贸易顺差变动还有两点特殊性。 按照传统理论,本币升值应该是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贸易顺差理应减少,但是现阶段人民币持续升值与贸易顺差飙升并存。

贸易顺差变动和产能过剩有密切联系。产能过剩来自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其中私营企业又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部分产业产能出现过剩,过剩的生产力转为出口猛增;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又压抑进口需求,进口增速低于出口增长速度。比如,2006年起,我国投资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2007—2008年,我国外贸顺差飙升。2012—2013年,我国贸易顺差再度上升和当前产能严重过剩密切相关。

综上分析,我国现阶段的贸易顺差是正常现象、长期现象,贸易顺差将保持较大的规模。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劳动力竞争优势仍然较强,产能过剩的压力和矛盾依然存在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下,我国顺差将长期、合理地存在。

四、政策建议

2005年至今,几乎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明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时,都提到了改善贸易平衡状况。这是一项长期任务,绝非一日之功,短期之事。不能单纯以顺差量的变化论成败,要在维护贸易利益的前提下,力争达到基本平衡。单纯从进出口角度考虑,不外乎稳出口、扩进口。

(一)稳定出口要“量价齐升”

出口方面,从量上来说,要把握好以下三条:

第一,不能轻易改变扩大出口的既有政策。促进贸易平衡的前提是不能摒弃出口增长的作用。要继续对出口产品给予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增强其出口竞争力。对一部分生产成本上升明显的制成品出口,应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可以适当微调出口关税率。降低或逐渐取消对资源密集、土地密集、能源密集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退税,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大力发展一般贸易。随着我国产业、技术优势的不断提升,贸易方式将以一般贸易为主,扩大一般贸易出口、逐步提高一般贸易比重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迈向贸易强国的重要战略措施。要以“创品牌、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加快发展自有出口品牌和知识产权。制定优先贸易伙伴出口行动计划,下大力气开拓南亚、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带动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在企业融资、市场开拓、人才管理、技术引进、信息服务等方面,对一般贸易给予特别支持帮扶。

第三,千方百计支持私营企业出口。私营企业在贸易顺差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对信誉良好、国际经验丰富的私营企业优先提供进出口信贷支持,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节约汇兑成本,推动我国外贸实现多种市场主体的均衡协调发展。

出口方面,从价格上来说,要应对出口低价。一方面要规范低价竞销行为。加强出口企业资质管理,设立准入门槛,建立出口信誉记录,对于战略资源产品应设立配额管理,有序出口。完善产品供需价格基础数据的收集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国内企业间协调和联合行动,通过企业在海外集体采购原料和建立出口销售联盟,以增强在国际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信贷、税收等多种措施,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研发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提升竞争力和出口价格。在做好设备更新、工艺改进、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鼓励创意设计,加强商标管理,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创新。同时,保持人民币保持小幅升值态势,必要时转入贬值通道,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化解成本压力。

(二)扩大进口要“量扩价降”

从扩大量上来说,首先要扩大政府采购,建立健全重要资源储备机制。在国际市场价格回落到适当价位时,适当增加一些战略物资的进口,包括石油、棉花、有色金属等。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常规的采购机制,对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重点节能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急需或必要的设备,集中大规模采购。其次要着力降低进口贸易成本,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培育外汇市场,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再次,要培育进口市场主体,建立促进民营企业扩大进口的动力机制。最后,要完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发挥好商务、财政、税务部门的调控合力,建立政府部门、驻外商经处、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外经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应对进口价格高企,要力争大宗商品价格的国际定价权。

一是以加大勘探力度为基础,拓展大宗商品的进口来源地,鼓励国内企业加大境外开发投资力度,提高国际资源控制能力。通过实施跨国并购、海外投资开发、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与外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

二是以增强谈判能力为核心,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利益共同体,建设长效沟通交流机制,减少短期利益矛盾,增强国际谈判合力。尽快健全期货市场,完善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从而最终获得国际市场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三是以完善市场秩序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大宗商品进口资质的准入门槛,引导生产规模与库存能力、进口数量相匹配,避免两种国际价格所导致的超量进口。

四是以自贸区建设为途径,与更多的贸易伙伴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区,从而使高成本的进口转入区内低成本伙伴,提高福利水平。

猜你喜欢
顺差逆差贸易顺差
2021年越南农业贸易顺差64.4亿美元
1—8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收窄,结构进一步优化
7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0.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