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投资: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新思维

2014-09-14 01:34副教授
国际贸易 2014年3期
关键词:非洲企业发展

苏 杭 副教授

“巧”投资(smart investment)的概念是由世界银行副行长恩戈齐·奥孔约-伊维拉在2010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提出的。作为出身非洲尼日利亚的世行副行长,伊维拉提出,国际直接投资是非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外国投资者在非洲需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即:应把投资与东道国当地发展规划相结合,并尽可能增加非洲当地就业机会;要增加投资透明度,确立符合国际标准并遵守当地法律的透明化投资规划和投资方式;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与当地社会合作,通过修建道路、学校和医院的方式融入当地社会;要帮助非洲国家参与及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非洲经济基础多元化;要规范投资行为,合理纳税,避免贿赂等行为。伊维拉将遵循了以上原则的投资称作“巧”投资。

非洲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必将在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外投资大国提供广阔舞台和施展空间。然而,在非洲经济转型和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正面临各种质疑和指责。这些质疑和指责既不利于我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又有损我国的企业利益与国家形象。面对加速转型的非洲,中国对非投资模式与投资思维亟须创新。“巧”投资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思维,突破了传统投资理念,强调投资者在对非投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巧”投资为切入点,强调中资企业在非洲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增加与当地经济关联度,推动非洲融入全球价值链,将有利于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非经贸合作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化解非洲当地以及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歪曲、质疑及指责,树立中国作为非洲经济发展积极参与者的国家形象。

一、非洲经济社会转型与“巧”投资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的发展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进入非洲市场。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呈上升趋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2年,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由440亿美元增加至500亿美元,增幅达13.6%。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帮助非洲国家缓解了钱纳里“双缺口”,为非洲经济飞速发展增添了动力。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改变了非洲经济的基本面貌,但非洲转型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对非洲而言,未来10年将是非洲转型发展的关键过渡期,如果非洲能够抓住机遇成功实现经济转型,那么非洲就有望成为继亚洲之后下一个新兴市场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非洲经济转型,要走均衡、包容、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上述目标,非洲国家希望通过提高外国直接投资利用质量,让外国直接投资更好地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代,参与并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一直以来,非洲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这是造成非洲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非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又必须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因此,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参与全球价值链,并不断增加非洲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是非洲经济真正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关键。

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非洲的民主化进程加快。定期的选举、新闻自由、强大活跃的工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市民社会以及反对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等构成了当前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政治生态。民主化浪潮的发展导致非洲的外国投资企业极易成为反对党、媒体和民间团体攻击政府和执政党的靶子,给在非洲投资的外国企业带来了较大政治风险。非洲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是外国在非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而矿业投资容易诱发劳动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环境破坏大等负面问题,更容易成为非洲当地劳工和环保组织批评与指责的对象。

与10年前相比,非洲的国家建设和民主化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突破,非洲国家日益重视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在利用外资领域,非洲国家也从单纯注重投资数量向注重投资流向和方式转变。“巧”投资概念的提出,是非洲国家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态度和政策转变的直观反映。

面对转型背景下的非洲,我国对非直接投资也需要作出调整,以便对非洲市场的新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未来,中资企业要进一步顺应非洲经济和社会变化,对自己的投资方式和流向加以评估,以“巧”投资的方式更好地参与非洲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当前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总体分析

(一)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

1.投资规模总体呈扩大趋势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创立以来特别是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之下,我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54.9亿美元。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出现下滑,但很快恢复并保持了总体增长态势。《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09—2012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由14.4亿美元增至25.2亿美元,年均增长20.5%。

图1 2003年以来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分布

2.投资领域日益拓宽

在对非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目前,已有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投资领域从传统的农业、采矿、建筑等,逐步拓展到资源产品深加工、工业制造、金融、商贸物流和地产等。近年来非洲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非洲国家服务业需求猛增,金融、电信等行业成为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

3.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民营、个体、私人企业都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组成部分。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企业所占比例最大,达71.5%。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主体同样是由国有、民营、个体和私人企业共同组成,但民营企业在我国对非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已达70%。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市场化色彩更加浓郁,市场反应能力更强,因此,民营企业的积极加入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收益,而且有助于破解西方的舆论打压。

4.投资形式日渐多样化

鉴于非洲投资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最常用的投资形式上,中非投资合作逐步衍生出“中国—安哥拉模式”、经贸合作区、多方合作以及农业示范中心等多种合作方式。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非经贸合作区方式。自2006年以来中国已在非洲5个国家建设了6个经贸合作园区,协议入园企业140多家。中非经贸合作区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市场到设厂的过渡,是对非投资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有益尝试。

(二)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层面看,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滞后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薄弱是导致我国企业在非洲开展直接投资遭遇阻力的主要原因。对外直接投资的复杂性决定了政府需要在金融、法律、信息、人才等领域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服务,特别是像非洲这样与中国相距遥远、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地区,政府的支持显得更为不可或缺。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对外直接投资监管和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行为实施有效监管。除了政府扶持和监管体系建设缓慢之外,在非投资的中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也是制约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西方产生,目前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企业评价指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被引入中国的时间尚短,还未内化为我国企业的自觉理念,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化经营中,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都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在开展对非洲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极易引起中资企业与非洲当地民众、部族及社区的对立和冲突,既不利于中国企业在非洲直接投资的顺利开展,又威胁到中资企业人员财产的安全。

从国际层面看,非洲国家政局的动荡、政策的波动性、法律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非洲和国际舆论的压力都是我国企业开展对非洲直接投资时必须克服的障碍。这其中,尤以非洲和国际舆论压力的影响最为突出。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之后,中非经贸合作迅速升温,在中国成为对非贸易、投资与援助大国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质疑中国对非洲开展经济合作的真实意图。与此同时,非洲当地也出现了批评中国企业破坏非洲生态环境、不愿提高工资待遇、无意改善工作条件的舆论氛围,使得中资企业在非洲的舆情变得异常复杂,容易诱发公共危机。

非洲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以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赋予了中非投资合作巨大发展空间,然而,上述国际国内层面诸多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未来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亟须探求新发展思路。

三、推进我国对非洲“巧”投资的政策思考

非洲国家实现政治独立后,欧美国家一度是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作为国际投资活动的先行者,这些发达国家在非洲投资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如英国利用与部分非洲国家语言相通的优势,在投资中倡导“采掘业透明倡议”、“赤道原则”等行业标准,得到很多非洲国家的认可。法国针对非洲政治风险高的特点,由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对国有化险、战争险及投资收益汇出险三种政治风险进行综合保险,以保障在非投资的法国企业的投资安全。美国通过派遣和平队志愿者、出台“非洲教育项目”和“妇女公平和权利项目”、提供艾滋病预防支援等方式,以重视非洲公益事业的方式为本国企业赴非投资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日益成为非洲新的经贸合作伙伴。马来西亚、南非、印度、中国依次是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最大的发展中来源国。新兴市场国家的积极加入,为非洲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非洲市场的竞争。面对非洲市场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日益严峻的舆论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及对非投资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非洲成功的投资经验,以“巧”投资的新思维顺应非洲市场的变化,经营好非洲市场这一战略支点。

(一)加强沟通与协调,全面融入当地经济发展进程

加强与当地的有效沟通与协调,是推进我国对非“巧”投资的第一步。首先,中资企业要确立投资透明度意识。中国在非洲开展的很多大型项目如水坝建设等会涉及移民、环境、河流治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与投资地居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在项目论证及实施过程中,若能把公众参与发展项目讨论引入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则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居民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可以避免非洲当地反政府势力借机制造负面舆论。其次,中资企业需要建立专门机构,与东道国当地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渠道。专门机构的人员需要了解和熟悉非洲当地的政治生态、政治制度、法律规定和媒体运作,这样才能避免中资企业与当地利益攸关方产生矛盾和冲突,防止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被“政治化”,让非洲当地的居民和非政府组织充分认知中国投资与非洲经济共同发展的愿景。

在加强沟通协调的同时,“巧”投资还要求中资企业将投资活动与当地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即投资活动要融入非洲当地经济发展的进程。目前,非洲经济面临的首要发展任务是改变单一经济结构,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可以通过加快向非洲转移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产能的方式,加速非洲的工业化进程,通过工业化发展将非洲纳入全球价值链网络。在扩大对非投资规模的过程中,要注重本地化经营,增加当地人就业的比重,加强对当地员工的培训,让非洲国家能切实感受到中国投资给当地带来的改观。

(二)充分发挥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保障作用

伴随非洲经济地位的上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强化对非合作机制。美国出台了《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并设立美国—撒哈拉以南非洲经贸合作论坛,2014年8月首届美国—非洲领导人会议也将在美国召开。欧盟设有欧盟—非洲首脑会议、非洲—欧盟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地中海合作协定等对非合作机制。日本则通过强化东京非洲开发国际会议来扭转在对非经济合作中的落后局面。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充分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桥梁作用,使其成为我国对非“巧”投资顺利开展的机制保障。中国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主导方,可以通过论坛拓展与非盟、非洲区域组织在非洲经济发展上的合作,提高非洲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突出中国对非洲民生问题的关注,借助论坛推动中非企业间的合作,在为中国企业创造更多市场机会的同时,为非洲当地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此外,可以考虑为中非合作论坛扩容,在论坛框架内增设诸如民营企业非洲发展基金、非洲法律和人才服务中心等机制,以便为在非投资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引导和扶持。

(三)注重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选择及创新

非洲国家众多,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各有不同,对非投资的领域选择要有针对性,要结合非洲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新动向,合理选择投资流向。农业投资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推动农业发展,非洲国家纷纷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非洲农业。在赞比亚,农业企业的所得税为10%,远低于其他行业25%~35%的水平。扩大对农业等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享受东道国对外商投资企业所给予的各项优惠待遇,而且可以增强对非投资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效果,回应西方有关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的指责。

非洲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使得非洲国家民族自信心增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唤醒了非洲国家维护自身经济权益的意识。在此背景下,要逐步减少对非投资中的绝对控股方式,尤其是在那些针对中国投资存在争议和质疑的地区,采取参股和寻求当地合作伙伴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项目投资面临的阻力。此外,引入财务投资者也是开展对非“巧”投资的选项之一。非洲与中国地理距离遥远,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差异较大,与非洲当地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或全球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可以利用合作伙伴丰富的跨国投资经验、对东道国市场环境和商业规则的深入了解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弥补中资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的不足。

(四)全面合法合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深入,非洲也开始看重外国企业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部分中资企业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开展对非投资的过程中只看重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影响,导致部分非洲媒体和反政府人士批评中国对非投资是“经济殖民主义”。为回应这些指责,中资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确保投资收益的同时,融入当地社会,履行自己在投资地的社会责任,通过修建学校、道路,改善饮水、医疗条件等方式,让投资地的普通民众也能切身感受到中国企业带给他们的收益。自201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开始把“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这一新投资类别引入到对非投资之中。影响力投资倡导把经济利益和环境、社会效益结合起来,遵循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的投资原则,把金字塔底端(BOP, Bottom of Pyramid)的人群纳入投资的受益群体。鉴于影响力投资在非洲的发展前景,我国应把影响力投资作为对非“巧”投资的载体,利用影响力投资对就业、基础设施和民生的重视来体现中国对非洲摆脱贫困、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关注和重视,实现投资收益与非洲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猜你喜欢
非洲企业发展
企业
An Uncommon Trip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非洲鼓,打起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