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弗·伊根小说《黑匣子》叙事策略探析

2014-09-15 01:47聂宝玉
山花 2014年2期
关键词:恶棍第二人称黑匣子

聂宝玉

引 言

詹妮弗·伊根(1962—)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伊根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在旧金山长大,先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早在1991年,伊根就获得过短篇小说奖,之后还获得过各种艺术奖项;1995年伊根发表了小说《无形的马戏团》,1996年发表了短篇故事集《翡翠城市及其他故事》,2001年,凭借小说《看着我》又译《风雨红颜》),三十九岁的伊根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的最后提名,从而跻身于当代美国最有前途的作家之列。2002年,她的关于流浪儿童的封面故事获得了卡洛儿·考瓦尔新闻奖。2006年,小说《塔楼》一经出版,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成了当年全国最畅销书之一。2009年,因为报道文章“两极儿童”,伊根获得了全国精神疾病联盟颁发的科学健康报道杰出媒体奖。2011年凭借《恶棍来访》伊根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国家书评奖在内的42项文学大奖,因此入选了《时代》杂志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名人,并力压乔纳森·弗兰岑成为美国文坛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领跑者和代言人。2012年,以“推特”形式发表的科幻小说《黑匣子》(又译《黑盒子》)是詹妮弗·伊根的又一力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谓《恶棍来访》的后传。小说《黑匣子》延续了其作为“反文体”作家的风格,本文语言有如叙事诗,同时又令人忍俊不禁,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然而,与她在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大红大紫”的情况相比,伊根在中国的介绍与接受情况就要寂寞冷清了许多,国内学者对其作品为数不多的研究解读主要集中在2011年普利策获奖作品《恶棍来访》上,对伊根其他作品的研究却为之甚少。

《黑盒子》是一篇科幻和间谍小说的混合体,讲述了一位名叫LuLu的美国女子(在《恶棍来访》中出现过的一个人物)被国家安全部门训练成间谍,体内被植入多种高端电子间谍设备,然后去往地中海一带通过施展美人计的方式窃取恐怖分子的机密情报。这样一个故事是很难写成“纯文学”小说的,然而伊根凭借独特的叙事语言等技巧做到了这一点。小说延续了作者构造独特、想象力丰富、用词刁狠,却不乏柔情的风格。小说语言富有节奏感,充满音乐韵律,读起来有一种新奇迥异的效果,让人想起实验小说家格特鲁德·斯泰因,甚至还有邪典作家查克·帕拉纽克的影子。以后现代的“推特”形式写作和罕见的第二人称叙事是该小说的最大亮点和最主要的特色。作者通过对叙事手法和叙事方式的大胆革新,不仅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并使小说达到了后现代语境下叙事技巧和主题的完美统一。

《黑匣子》的“推特”写作形式

作为新媒体叙事的重要方式之一的“推特”叙事来源于一个广受欢迎的国外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推特”,是由美国网络开发者杰克·多西于2006年首创的,“推特”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移动电话中的短信息形式(推文)发布(发推),可绑定IM即时通信软件。所有的“推特”消息都被限制在140个字符之内,换算成英文单词一般最多不超过30个,这就决定了其内容短小精悍;再加上“推特”消息的发送可以通过Web浏览器、手机、IM或“推特”客户端等方式,使用的便捷性也就形成了 “推特”最大的特点。

以后现代新媒体叙事方式之一的 “推特”叙事形式发表小说并非伊根首创,已经有专业作家、专栏作家等人参与到了“推特”小说的创作中,甚至有专门的“推特”用户将名著用“推特”的形式发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推特”小说的影响力和接受程度相当有限,往往不太成功。伊根的开创性在于作为首位当红著名作家、普利策小说奖得主利用“推特”作为媒介,采用定时连载的方式发表小说,以期“宣告连载小说的回归”。对于为何采用“推特” 方式,伊根的解释是想尝试连载方式的写作,因为这正契合了人们观看电视连续剧的方式。伊根利用《纽约客》杂志小说版官方“推特”持续十晚,每晚八点至九点每隔一分钟连续发布,将八千五百词左右的《黑匣子》作为一条条“推特” 信息定时播发,并严格执行“推特” 对于字符的限制,将每句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同时为配合手机阅读,《黑匣子》巧妙排版,每句不超过140个的字符被分成一至四行,小说的四十七个片段被置于类似手机屏幕的长方形框中,每个方框上端均设计有窄形黑条标有各片段数字顺序,类似手机屏幕上端状态显示栏;四十七个片段方框又被纵向排版成每页三栏,每个方框的宽度接近一般手机屏幕。所有这些巧妙安排,使杂志阅读前所未有地实现了完美的手机阅读体验,如同手机阅读“推特”小说。

既然要写一篇“推特”小说,作者除了必须把每个段落都控制在140个字以内(伊根写作时用了一个每页印有八个方框的笔记本,在每个方框里填写一个段落),她还需要解决段落之间的文气衔接问题。要知道,“推特” 的140个字,从叙事容量上讲,远远少于中文的140个字,这就使伊根的成就更加突出。在这篇小说里,伊根把一段一段的叙事文字转换成一条一条的间谍训练指令以及主人公的观察、反思记录,于是每一段(条)都相对完整,几乎可以独立成篇——这种方式和微博文风颇为吻合,甚至能用来描写人物对话。下文是小说女主人公在海滩上施展美人计的段落:

如果你事先知道某人性格残暴无情,你会从一些细微平常的地方看出他的残暴无情——比如他游泳时手臂击打水花的姿势。

“你好吗?”你的指定目标在跟随你进入波浪汹涌的海水之后抛出的这句话暴露出某种怀疑,但也可能什么也没有。

你的回答—— “我在游泳呢。”很可能被理解为暗藏某种讥讽,但也可能什么都没有。

“我们一起游到那块礁石那边,好不好?”是一个问题,但也可能并非一个问题。

“一口气游过去?”如果讲得得体到位,这句话会让对方看到你性格里天真率直的一面。

“那边比这里更隐秘。”这个回答可能让人顿生不祥的预感。

When you know that a person is violent

and ruthless, you will see violent

ruthlessness in such basic things as his

swim stroke.

“What are you doing?” from your

Designated Mate amid choppy waves after

he has followed you into the sea may or

may not betray suspicion.

Your reply—“Swimming”—may or may not

be perceived as sarcasm.

“Shall we swim together toward those

rocks?” may or may not be a question.

“All that way?” will, if spoken correctly,

sound ingenuous.

“We’ll have privacy there” may sound

unexpectedly ominous.(Egan,2012:Section 4.)

伊根在《恶棍来访》里已经显示出对多种语言风格的灵活掌控,而《黑盒子》则让人感觉这位作者还有更多尚未得以展示的才能和潜质。也许很多作家在“推特”上连载小说这种尝试往往会以失败告终,但詹妮弗·伊根在《黑盒子》里大胆地“推特”叙事实验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是后现代新媒体叙事方式的巧妙应用和大胆革新,为后现代叙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和后现代作家的写作都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指导。

《黑匣子》的第二人称叙事

第二人称叙事是指故事中以他或她身份出现的受述者为主人公的叙述。这一叙事方式经常被用于说明书、手册、广告等,在中国,第二人称叙事常用于献给逝者的悼词中。小说的第二人称叙事不仅发端更晚,迄今也并不多见,理论上研究第二人称叙事始于1965年布来斯·莫里赛特在《当代文学中的“你叙事” 》中提出的“作为一种新文类的‘你’叙事” 。此后热奈特的“第二人称叙事”术语为叙事学研究第二人称叙事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受述者和读者,即相对于叙述者和作者主体“我”的客体“你”。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兴起,詹姆斯·费伦和彼得·J.拉比诺维茨等学者使第二人称叙事研究得以延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始从意识形态、修辞理论、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历史叙事、读者反映批评等不同视角研究第二人称叙事。相对于常见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第二人称“你”则把叙事变成了一种面对面的直接对话,读者仿佛置身其间,同人物一起被叙述者(露面的或隐含的)直接呼唤着、描述着,与人物和叙述者的距离感几乎完全消除。真正的第二人称叙事,是小说艺术发展到相当高度,小说家进入更自觉、更独立的艺术创造阶段才开始出现的一种叙事手法。法国“ 新小说” 派作家米歇尔·布托尔的《度》中的部分章节就是典型的第二人称叙事。在实验小说《黑匣子》中,作者詹妮弗·伊根就采用了不多见的第二人称叙事。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伊根第一次使用第二人称叙事了,获普利策小说奖的《恶棍来访》中的第十章也运用了第二人称叙事。

《黑匣子》以第二人称“你”叙事贯穿始终,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着“你”的一言一行:故事发生在21世纪30年代的法国南部地中海海岛,主人公“你”的身份直到第五节才被真正揭开:“你”是许多经过特殊训练的从事国家安全的一员,一个渗透犯罪分子内部的女间谍,志愿为国家的安全不顾个人危险与恐怖分子周旋。 随着故事的推进,“你”的身份也逐渐更为明晰,“你”是一位未来时代的三十三岁的美女间谍,名叫露露,打入犯罪分子内部做卧底执行秘密任务,“你”的身体被植入了各种先进的间谍设备用于系统地搜集信息:可通过摁压耳朵软骨控制右耳道中的麦克风 (A microphone has been implanted just beyond the first turn of your right ear canal. Active the microphone by pressing the triangle of cartilage across your ear opening.) ( Egan, 2012:Section 13.);“你”右膝盖韧带里的按钮用于发送信息以及遇到危险时求救(A button is embedded behind the inside ligament of your right knee(if right-handed). Depress twice to indicate to loved onces that you are well and thinking of them. A continuous depression of the button indicates an emergency.)(Egan, 2012:Section 14);“你”发丝下的芯片储存任务日志,可通过左手拇指摁压左手中指开始记录(Your Field instructions, stored in a chip beneath your hairline, will serve as both mission log and a guide for others undertaking this work. Pressing your left thumb(if right-handed) against your left middle fingertip begins recording.)( Egan, 2012:Section 14);“你”摁压左泪腺可开启左眼中植入的照相机,压左眉尖启动闪光灯(The camera implanted in your left eye is operated by pressing your left tear duct. In poor light, a ぼash may be activated by pressing the outside tip of your left eyebrow.) (Egan, 2012:Section 25);“你”右脚第四个脚指和小脚指中间的通甩端口用于插入数据下载接口(Reach between your right fourth and pinky toes (if right-handed)and remove the Data Plug from your Universal Port.)(Egan, 2012:Section 35)。因此,“你”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黑匣子”,用以储存所执行任务的记录(Your physical person is our Black Box;without it, we have no record of what has happened on your mission. )(Egan, 2012:Section 38)。任务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是否能将“黑匣子”安全带到被称作“热点”的营救地点,因为“黑匣子”里面储存着行动获取的情报资料。

《黑匣子》中的“你”有一种类似于“狮吼功”的特异能力,在执行任务遇到危险时用于震慑敌人。“你”还具有更为神奇的特异能力——“分身术”,犹如灵魂出窍,当身体遭受侵犯或损伤时启动以免伤痛。伊根精确地描述了“分身术”启动后倒数十秒的情形:倒数第八秒时“你” 刚好游离到皮肤外,倒数五秒漂浮在身体上方一到二英尺,倒数三秒感觉完全与肉体分离,倒数两秒“你”的肉体可以不用“你”的参与而自主行动,倒数一秒灵魂完全出窍。(By eight, you should be close enough to see your bare and dirty feet. By ベve, you should be close enough to see the bloody dress wrapped around your shoulder. By three, you should be close enough to see the dimples you were praised for as a child. By two, you should hear the shallow bleating of your breath.)(Egan, 2012:Section 46)

伊根似乎比较醉心于类似灵魂出窍情形的描写,《恶棍来访》中同样是采用第二人称叙事的第十章的标题就是“出窍”,而其中恰恰描述了“你”遭遇激流遇险,此时“你”的灵魂出窍,离开自己挣扎的身体飘到别处,任由肉体被激流吞没溺水。这两部作品中分别描述的灵魂出窍的区别在于:《恶棍来访》中的“你”灵魂出窍是濒死时出现的状态;而《黑匣子》中“你”具有主动的“分身术”的特异能力,契合了小说的科幻性质。通过《恶棍来访》的实践尝试,伊根在《黑匣子》中再度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更是得心应手。第二人称叙事中叙述者直接称呼叙述接收者为“你”,也将读者直接带入叙事文本,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小说中的 “你”作为忠诚的爱国者,执行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任务,并记录着自己的一言一行,而“我们”则代表着美国人,更精确地说,是美国的国家安全人员。“我们”自始至终坐在荧屏后密切关注着“你”的任务执行情况,而“你”只是屏幕上成百上千个执行类似保卫国家安全任务的亮光中的一个,正是这些成百上千个爱国主义者保卫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结 语

《黑匣子》的“推特”发表形式如同每晚固定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而在电脑、手机等屏幕前的读者如同电视观众;同时小说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了第二人称叙事,“你”不再像以往看小说或电视那样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不知不觉被拉入并参与情节发展。通过对后现代语境下新媒体叙事策略的主要形式“推特”叙事和第二人称叙事等叙事策略的大胆革新及成功运用,伊根使该小说达到了后现代语境下叙事技巧和主题的完美统一: 伊根借用《黑匣子》科幻小说的形式反映了其作为美国当代文坛的领跑者和代言人,对“9·11”事件及后“9·11”时代未来美国国家安全、全球安全及全球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

[1]Coming Soon: Jennifer Egan’s “Black Box”[J/OL]. Posted by The New Yorker, 2012-5-24.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books/2012/05/coming-soonjennifer-egan-black-box.html.

[2]Egan, Jennifer. Black Box[EB/OL].The New Yorker Digital Edition, 2012-06-4. http://www.newyorker.com/fiction/features/2012/06/04/120604fi_fiction_egan.

[3]Genette, Ge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 [M]. Trans. Jane E. Lewin. Ithaca: Cornell UP, 1983.

[4]Kacandes, Irene. Narrative Spodtrophe: Reading, Rhetoric, Resistance in Michel Butor’s La Modification and Julio Cortazar’s Graffiti[J]. Style, 28No. 3(1994Fall).

[5]Morrissette, Brace. Narrative You’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J].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1965).

[6]Vidich, Paul. Jennifer Egan: an interview[EB/OL].Narrative Magazine.com. March, 2010

[7]李庆信.小说的第二人称叙事[J].当代文坛,1989(06).

猜你喜欢
恶棍第二人称黑匣子
黑匣子究竟是什么
东航失事客机第二部黑匣子抵京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不畏惧恶
熟悉的犬
不畏惧恶
不畏惧恶
快递黑匣子
解密“黑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