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古诗词阅读教学

2014-09-18 12:30潘卫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蜀道难蜀道意蕴

潘卫星

近年来,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健全人文品格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对语文教材中李白《蜀道难》等古典诗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理应做出相应的新探索与新调整,应该坚决摒弃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李白的《蜀道难》是具有“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沈德潜语)等美学特质的古典文学艺术作品,是李白将自己热烈奔放的感情、豪迈雄健的风格、无比热爱大好江山的情感和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付诸于文学创作的艺术载体,其教学方法也理当富有诗情画意。

一、重美读,轻讲解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淹没了个性鲜明的古典诗词教学特点,具体表现在教师过于注重采用讲讲读读的教学方式传授古典诗词,忽略了指导学生运用美读法细读深品古典诗词文本中的丰富意蕴。这种以高考试题为鉴赏模式的应试教学法消减了古典诗词固有的诸多美学元素与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对古典诗词感性的审美感知异化为一种唯利是图的理性认知。如此,学生自然无法将古典诗词中蕴含的鲜明节奏、美丽意境、丰富情感、多维主题等美学元素转化为唯美的、愉悦的、丰富的、深刻的、多维的审美体验,更无法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其诗意般语感和艺术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自然成了空谈。

鉴于此,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应该将著名文论家沈德潜、文学家曾国藩、教育家叶圣陶等人一贯主张的吟咏、美读引进课堂。因为李白的《蜀道难》是“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沈德潜语)因此,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先以高声朗读文本之法揣摩其气势,领会其意境与精神,继之以浅吟低唱之法品味作者之音,感悟作者之情,领会作者之意,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重点化、轻模式

诸如李白的《蜀道难》等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往往蕴含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教学时,倘若沿袭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例如知人论世——阅读全诗——理解大意——归纳主题——品析艺术风格等貌似规范有序,实则一成不变的适用于任何文体的教学模式,定然斫伤《蜀道难》等古典诗词气象雄伟、境界阔大、笔墨纵横等雄奇意境,淹没其蕴含着的作者热爱自然和回肠荡气的浪漫情怀。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蜀道难》的内在意蕴与艺术特点将点化式教学引进课堂,即首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蜀道难》的过程中找出最能体现诗歌艺术风格的字、词、句,然后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对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即既着眼于诗歌的艺术构思,又品味于诗歌的艺术表达,更感悟于诗歌的情感意蕴。

李白的《蜀道难》蕴含着的想象神奇、夸张奇妙,语言热情奔放,句式参差错落等美学特质,营造的高峻险阻、神秘莫测的古老蜀道艺术天地,皆归于李白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深切体验。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浅吟低唱或高声诵读《蜀道难》的基础上,再运用诗意般精美凝练的语言对诗歌中蕴含着深层意蕴和全诗主旨的关键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加以轻轻点化,那么,学生对《蜀道难》的品鉴效果定将胜于传统刻板单一的程式化教学效果若干倍。

三、重个性,轻划一

李白的《蜀道难》意象丰富、气势逼人、气象宏伟、境界阔大、意境深邃、画面绵延、意蕴深远。诗中蕴含着的丰富、深远之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古到今,一批又一批诗人、学者、评论家等都在细细揣摩李白蕴含在《蜀道难》中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于是,对于李白《蜀道难》主题的诠释版本就出现了“刺严武说”、“讽玄宗入蜀说”、“送友人入蜀说”、“即事成篇,别有寓意说”、“仕途坎坷说”、“别无寓意说”等等,不一而足。这正应验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深远影响,要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的多元审美体验和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审美体验,而不能将教师的审美体验灌输或者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整齐划一地强迫学生接受某种学术观点。

因此,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学术界对《蜀道难》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探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古典诗词文化修养等,对《蜀道难》上述诸多主题进行研究或展开辩论。当然更要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蜀道难》的主题产生全新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观点。

四、重陶冶,轻应试

李白的《蜀道难》以极度的夸张、瑰丽的想象、复沓顶真的修辞手法、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等,极度渲染山川之险、蜀道之难,并借蜀道山川的艰难险阻来寄寓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生旅途的坎坷等幽愤之情。真可谓语言优美、笔调雄健、画面迷离、情感流动、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处处险中见奇、奇中寓险,展现了李白杰出的语言艺术才能,给读者以震撼心灵的审美体验。既如此,引导学生美读、品鉴《蜀道难》时,我们的心、眼、口、脑、耳就不能仅仅停留于李白反复咏叹的奇丽惊险的蜀道画面之中,而应引导学生透过李白抒写《蜀道难》之既豪放飘逸又遒劲诡异之笔触,与作者李白一道尽情欣赏诗歌中描绘的蜀道险奇壮美之风光,与李白近距离、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蜀道难》的深刻寓意,向李白尽情倾吐这首古典诗词中新奇的立意、浓烈的情感等美学意蕴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古今中外读者带来的多维的、震撼心灵的审美感受。万万不能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套用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试题之模式,搬来抑或设计一道又一道与《蜀道难》相关的高考试题或者有伤其雄奇意蕴的练习题,驱使学生沉迷于单调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之中,错过获取《蜀道难》中情、景、人等诸多美学元素对其美好情操的熏陶与陶冶之机会。

综上所述,在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和学生文学素养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代语文教学环境中,对李白《蜀道难》的教学目标应该如此定位:以超越功利性极强的应试教育为基点的美读和极富个性化品鉴的审美体验,对诗歌中意蕴深刻、主题鲜明的关键诗句的适度点化,“润物细无声”似的品鉴方式熏陶学生的美丽情操、养成学生的独特个性、丰富学生的美丽情感、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等,引导学生在体味《蜀道难》蕴含着的雄奇险美等美学意蕴的过程中,提升、美化其人文品格。

猜你喜欢
蜀道难蜀道意蕴
蜀道行
牛心山
蜀道向天开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蜀道雄魂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