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边际视角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分析

2014-09-19 19:41李兴江张亚伟
商业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二元结构城镇化

李兴江+张亚伟

文章编号:1001-148X(2014)05-0001-07

摘要:本文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统一置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下,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研究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差距。因此,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中小城镇在城乡联系中的关键节点作用,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这对提高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元结构;城镇化;新兴古典;超边际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1-21

作者简介:李兴江(1963-),男,甘肃古浪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张亚伟(1990-),男,合肥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1]。但是,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消除,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严峻。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根源,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于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1954),在假设农村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的条件下,创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用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大和落后农业部门的不断缩小来说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同时也解释了相互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如何通过劳动力的转移最终实现一元结构的[2]。拉尼斯与费景汉(John•Fei & Ranis,1961)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结合进来,构成了包含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同时发展在内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模型[3]。不同于刘易斯和拉尼斯与费景汉的理论观点,乔根森(Jogenson,1967)在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建立了新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否定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认为只有当农业剩余大于零时才能有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率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上升而不断提高,农业工资也不是不变的,两个部门在工资水平上存在差异,并且这一差异在比率上几乎是固定的[4]。在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托达罗(Todaro,1969)发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他引进了“期望收入”的概念取代城市的实际收入,提出在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托达罗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当时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与城市高失业率持续并存的现象[5]。

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发展也做过相关研究。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陆铭、陈钊(2004)提出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6]。王至元(2004)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把握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的共同特征[7]。程开明(2008)提出城市偏向政策是导致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8]。陈钊、陆铭(2008)从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内生决定机制角度,认为城市单方面拥有决定城乡政策的权力,导致城乡工资并没有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均等化,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9]。周天勇、张弥(2011)对比东亚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和拉美等城市化发展模式,认为打破二元结构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上述发展经济学关于二元结构的论述,没有清晰地说明农村产生劳动力剩余以及城乡之间存在生产率差异的根本原因;国内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宏观政策角度说明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关系,或者是从计量统计角度论证二者的关联性,缺乏相应的微观理论分析。本文试图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化发展问题统一置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下,从交易效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角度,运用超边际方法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根源进行微观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当前城镇化主要发展模式,提出选择符合我国二元结构国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旨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总第445期李兴江:基于超边际视角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分析••••商 业 研 究2014/05二、理论模型和超边际分析

(一)基本假设和理论模型

考察一个有M个消费者-生产者和3种产品的经济,其中产品1和2为工业品,生产时需要很少的土地,因此工业生产者既可以聚居在一个很小的地区,也可以分散居住在一个广大的地区。产品3为农产品,属于土地密集型,农民必须分散居住在一个广阔的土地面积上。假设M个生产者-消费者都是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化生产不同的产品,并自由选择居住模式,可以将选择只生产一种工业品的人们称为C类人,将选择生产农产品的人们称为R类人。购买一单位产品的交易效率系数为K(K∈[0,1]),或者说交易成本系数为1-K,这种“冰山运输成本”表示购买量的1-K部分在交易过程中因交易的距离,交通运输条件或不同地区制度安排等因素而消耗掉的部分。如果C类人都一起居住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则交易效率K=k表示为一对C类人之间的交易效率系数。K=r表示一对R类人之间的交易效率系数,K=s表示一个C类人和一个R类人之间的交易效率系数,能够得到k>s>r。因为一对居住在一起的C类人之间的平均距离要小于一个R类人和一个C类人之间的平均距离,即k>s;如果一个C类人要和一个R类人交易,可以通过居住在R类人农场的边缘而将交易成本最小化,即s>r。

设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效用函数是:

U=(x1+Kxd1)(x2+Kxd2)(x3+Kxd3)

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工作时间的禀赋约束是:

xi+xsi=Max{li-a,0} (生产函数)

l1+l2+l3=1(工作时间禀赋约束)

K∈(0,1),a∈(0,1), li∈[0,1]

其中xi(i = 1、2、3)为产品的自给量,上标d表示购买(需求)的数量,上标s表示出售(供给)的数量,a表示生产一种产品时固定的学习或训练费用,表示一个人在生产产品i时的专业化水平。

(二)超边际分析

假设三种商品的交易价格分别为p1,p2,p3,可以有3类决策模式:第一类模式为自给自足;第二类模式中有六种:(1/2),(2/1),(1/3),(3/1),(2/3),(3/2);第三类模式有三种:(1/23),(2/13),(3/12)。上述表示卖产品i且买产品j,表示卖产品i且买产品j和t。这些决策模式的组合产生了4种均衡结构:

1.自给自足,用A表示。这时所有M个人都均匀分布且自给3种产品,不存在城市。对于这种均衡有:xs1=xs2=xs3=xd1=xd2=xd3=0。即3种产品全部自给,购买和供给量均为0,且不存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没有出现市场和城市,如图1(a)表示。

2.不完全分工,有两类:

第一类是所有M个人在模式(1/2)和(2/1)之间的选择构成不完全分工结构P1。对于这种均衡有:p1xs1=p2xd2,p2xs2=p1xd1,产品3均自给。此时出现了产品1和2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出现了局部的产品1和2的市场,但是没有出现城市。

第二类是所有M个人在模式(1/3)和(3/1)之间的选择构成不完全分工结构P2。对于这种均衡有:p1xs1=p3xd3,p3xs3=p1xd1,产品2均自给。此时出现了产品1和3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出现了局部的产品1和3的市场,但是没有出现城市。基于模式(2/3)和(3/2)形成的结构P3与P2是对称的,且产生与P2相同的人均真实收入,可不加考虑,不完全分工如图1(b)表示。

3.完全分工用D表示,这时所有M个人在模式(1/23)、(2/13)和(3/12)之间的选择构成完全分工结构。对于这种均衡有:p1xs1=p2xd2+p3xd3,p2xs2=p1xd1+p3xd3,p3xs3=p1xd1+p2xd2。此时出现了产品1、2和3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出现了完全的产品市场,出现了城市,图1(c)表示。图1城市从分工中出现

表18个角点解模式自给量专业化水平供给量需求量间接效用函数Axi=1-3a3li=13——1-3a33(1/2)x1=x3=1-2a3l1=2-a3xs1=1-2a3xd2=p1xs1p21-2a33rp1p2(2/1)x2=x3=1-2a3l2=2-a3xs2=1-2a3xd1=p2xs2p11-2a33rp2p1(1/3)x1=x2=1-2a3l1=2-a3xs1=1-2a3xd1=p2xs2p11-2a33sp1p3(3/1)x2=x3=1-2a3l3=2-a3xs3=1-2a3xd1=p3xs3p11-2a33sp3p1(1/23)x1=1-a3l1=1xs1=2(1-a)3xdi=p1(1-a)3pi1-a33ksp21p2p3(2/13)x2=1-a3l2=1xs2=2(1-a)3xdi=p2(1-a)3pi1-a33ksp22p1p3(3/12)x3=1-a3l3=1xs3=2(1-a)3xdi=p3(1-a)3pi1-a33s2p23p1p2

通过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极值,可以解出8个决策模式中的角点解,如表1所示。利用效用均等化和市场供求均衡条件,可以解出4个结构中的角点均衡,如表2所示。比较结构P1和P2的人均真实收入,可以看出所以P2总是好于P1,因为s>r。也就是说在不完全分工的情况下,如果结构P1中两个人在工业品之间进行分工和交易,会因为交易距离过远产生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如果像结构P2,两个人在工业品和农业品之间进行分工和交易,工业品生产者可以选择靠近农民居住的方式,在获得与P1同样的分工经济同时,减少交易费用。因此,有可能成为一般均衡结构的只有A,P2和D。

比较结构A,P2和D之间人均真实收入可以得出:结构P2好于A,当且仅当s > s0;D好于P2,当且仅当s > s1。这意味着当 s1 > s0,即k < k0时,如果s < s0,一般均衡结构是A;如果s介于s0和s1之间,一般均衡结构是P2;如果s > s1,则一般均衡结构是D。当s1 < s0,即k > k0时,结构A和D都要优于P2,此时可以只考虑结构A和D。如果s < s2,结构A优于D;如果s > s2,结构D优于A。

全部均衡及其新兴古典比较静态分析总结如表3所示,其中:

k0≡(1-2a)6(1-a)9(1-3a)312,s0≡1-3a1-2a3,s1≡1-2a1-a9k2,s2≡1-3a1-a94k12。表2 4个角点均衡解结构相对价格各专业人数人均真实收入A——1-3a33P1p2p1=1M1=M2=M21-2a33rP2p3p1=1M1=M2=M21-2a33sDp2p1=1,p3p1=p3p2=ks13M1=M2=M2+sk13,M3=sk13M2+sk131-2a33(s4k2)13

表3全部均衡及其新兴古典比较静态分析k < k0k > k0一般均衡结构s < s0

As∈(s0,s1)

P2s > s1

Ds < s2

As > s2

D

在结构P2中每个卖工业品而购买农产品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聚居或者散居。每个工业品生产者在这个结构中作为决策的理性人,会选择靠近农产品生产者的居住方式,以便节省交易费用。这意味着当k < k0时,每一个半专业化的工业品销售者将紧挨着一个半专业化的农民居住,这样在结构P2中尽管存在着工农业之间的分工,但是没有出现城市,这说明分工对于城市的出现是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对于结构D,完全专业化的工业品1和2的生产者就可以聚居在一起,交易效率是k;如果他们还是散居各地,交易效率是s,大大小于k。因此,理性的工业品生产者就会选择居住在一起,以节省相互之间交易而产生的费用。在图1(c)中用虚线圆圈表示这种工业品生产者之间紧邻居住的地理模式,这种人与人的紧邻居住使区域外人口不断向区域内聚集,区域内人口密度增长,并最终导致城市的出现。

当交易效率s和k不断改进时,一般均衡就会从自给自足A向农民和工业品生产者之间的不完全分工P2演进,此时没有城市出现。只有当内部分工进一步加深时,一般均衡才会最后演进到工业品生产者之间,以及职业农民和工业品生产者之间的完全分工状态D。因此,可以得出城市从分工中出现的一个充分条件,是在非土地密集型的工业品生产上出现足够高水平的完全分工[10]。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与消失

实际上在图1(c)中只给出了一个社区图形,在这个社区中有一个城市,城市住着两个工人,而农村住着一个农民。实际上在结构D中共有M/2+s/k1/3个这样的社区,其中从事工业的城市居民有2M/2+s/k1/3个,从事农业的职业农民有(s/k)1/3M/2+s/k1/3个。由于不在同一社区的人没有分工和交易,从节省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他们互不来往。但如果在这个模型中引入更多中商品,不难证明随着分工的发展和交易效率的提高,每个社区的人口将增加,城市的规模将扩大,而与此同时城市的数量则会下降。

杨小凯和赖斯将这个简单的模型扩展到有4个产品以及非线性生产函数的情形,他们证明随着分工的发展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经济在从低水平分工的自给自足向高水平的完全分工演进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个非均衡结构的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城市居民的专业化与生产力水平,商业化程度都要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也将获得比农村居民更高的人均真实收入,这个非均衡结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11]。城乡二元结构只是分工演进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只要保证自由迁徙,城乡之间的人均真实收入将出现均等化。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将被完全分工的均衡结构所取代,此时城乡两个部门的生产力和专业化水平将趋同,城乡二元结构也将消失。

(四)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新兴古典框架下的超边际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分工的演进主要取决于交易效率,交易效率越高,分工水平也就越高,而高水平的分工将促进专业化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人们实际收入的增长。

2.城市内的交易效率大于农村,城市内的分工水平也高于农村,致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生产力水平、商业化程度等方面出现差距。一旦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商业化程度较高,在较长时期内社会资本就会向城市集中,也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就产生了。所以,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差距。

3.如果能够把城乡之间的交易效率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将逐渐收敛,生产力水平将趋于均衡,城乡二元结构也将逐渐消失。

三、新兴古典框架下的城镇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差距,在目前我国社会深刻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一)城镇化发展模式

1.大城市发展模式。主张大城市发展模式的学者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考虑的,因为规模较大的城市既能产生较大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又可以节省城镇化的社会成本,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综合效应要优于小城镇。但是,随着大城市的过度发展,诸如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环境污染、资源供应紧张、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等城市病问题集中爆发,大城市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大城市周边的乡镇农村人口减少、自然村消失、农村土地弃耕现象严重。

2.小城镇发展模式。主张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学者主要认为中国农村人口庞大,仅仅依靠大城市解决不了人口的转移问题,应该集中力量发展小城镇。费孝通对此曾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观点,认为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的小城镇,可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避免了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过度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12]。但在随后小城镇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整体功能欠缺,以及难于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等问题逐渐凸显。

3.中等城市发展模式。此种介于“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城镇化模式试图调整前两种模式,认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优点,又可以避免大城市发展的城市病和小城镇发展的局限性,在城市化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这种发展以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镇化模式有可能实现双赢,也有可能因为方式过于中庸,以及中等城市规模难以划分等问题,给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两难困境。

(二)新兴古典框架下的比较

基于新兴古典框架下的研究表明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差距,如果提高城乡之间交易效率,二元结构将最终消失,如果无法提高城乡之间的交易效率,这种二元性将继续存在。所以,城镇化发展模式更应该关注是否促进了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提高,是否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能否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化。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看,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最优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只是促进了大城市内部交易效率的提高,城乡间的交易效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下降趋势;城乡二元结构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城市中出现了定居群体和流动群体新的二元社会结构[13]。作为城乡联系的关键节点,中小城镇可以把大城市和农村有机地衔接起来,把大城市的高级循环系统和农村的低级循环系统组成一个大循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增强大城市的辐射和扩散效应,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城乡之间的交易效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中小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实现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合理化,形成系统完整的城镇体系,统一各种城乡分割的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促进城乡交易效率的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下,本文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当前城镇化主要发展模式,获得以下重要结论:

第一,正是交易效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共生演化,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出现,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均衡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差距。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诸如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制度等,从根本上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提高,导致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突出。

第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讨论不应局限于城市规模的大小,而应注重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有其自身优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未有效提高城乡之间的交易效率。

第三,作为城乡联系的关键节点,中小城镇可以把大城市和农村有机的衔接起来,把大城市的高级循环系统和农村的低级循环系统组成一个大循环,形成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能够很好地促进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提高。所以,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城乡联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破解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把中小城镇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大城市的发展,而是指要建立一个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城镇体系,统一各种城乡分割的生产要素市场。

基于以上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对于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如人口聚集功能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中小城镇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合理的产业培育基础上[14]。如果没有产业依托,城镇化势必成为一个没有根基的造城运动,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只有在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上,依靠产业的聚集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才能发挥中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第二,中小城镇的发展应与当地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保持一致。从资源环境角度看,城镇化需要以大量的能源投资为支撑,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必须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控制中小城镇规模,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第三,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土地财政制度等阻碍城乡交流的制度改革,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积极发展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世界各国城镇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抉择的。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巨大,人文环境迥异,城乡二元分割现象严重,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更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避免千城一面,更不应该人为造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城镇化道路,充分考虑中小城镇的承载力,发挥中小城镇在城乡联系中的关键节点作用, 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这应该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题中之意和应有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

[2]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3]Fei J,Ranis G.Development of Labor Surplus Economy:Theory and Policy[M]. Richard D.Irwin,Homewood,IL,1964.

[4]Jorgenson D W.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7,19(3):288-312.

[5]Todaro M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138-148.

[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6(6).

[7]王至元.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与中国城市化战略[J].经济学动态,2004(12).

[8]程开明.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偏向政策影响城乡差距的Panel Data证据[J].经济学家,2008(3).

[9]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 2008(1).

[10]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86-290.

[11]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3-274.

[12]于猛,宋家宁.我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基于规模选择和典型模式推广的分析讨论[J].中国土地,2013(3).

[13]周元,孙新章.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

[14]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

An Analysis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Inframarginal Perspective LI Xing-jiang, ZHANG Ya-wei

(School of Economic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puts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sic framework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studies the produc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framarginal analytical method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produc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s th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So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with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towns as the mainstay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key nodes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towns in contac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bidirectional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action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Key words:du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new classical allusio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责任编辑:关立新)

[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6(6).

[7]王至元.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与中国城市化战略[J].经济学动态,2004(12).

[8]程开明.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偏向政策影响城乡差距的Panel Data证据[J].经济学家,2008(3).

[9]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 2008(1).

[10]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86-290.

[11]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3-274.

[12]于猛,宋家宁.我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基于规模选择和典型模式推广的分析讨论[J].中国土地,2013(3).

[13]周元,孙新章.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

[14]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

An Analysis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Inframarginal Perspective LI Xing-jiang, ZHANG Ya-wei

(School of Economic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puts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sic framework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studies the produc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framarginal analytical method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produc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s th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So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with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towns as the mainstay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key nodes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towns in contac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bidirectional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action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Key words:du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new classical allusio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责任编辑:关立新)

[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6(6).

[7]王至元.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与中国城市化战略[J].经济学动态,2004(12).

[8]程开明.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偏向政策影响城乡差距的Panel Data证据[J].经济学家,2008(3).

[9]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 2008(1).

[10]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86-290.

[11]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3-274.

[12]于猛,宋家宁.我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基于规模选择和典型模式推广的分析讨论[J].中国土地,2013(3).

[13]周元,孙新章.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

[14]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

An Analysis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Inframarginal Perspective LI Xing-jiang, ZHANG Ya-wei

(School of Economic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puts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sic framework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studies the produc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framarginal analytical method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produc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s th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So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with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towns as the mainstay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key nodes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towns in contac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bidirectional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action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Key words:du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new classical allusio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责任编辑:关立新)

猜你喜欢
二元结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研究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