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繁华一场梦——论《名利场》身后的是非成败

2014-09-19 09:22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电影评介 2014年9期
关键词:上流社会名利场名利

□文/马 迪,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电影《名利场》剧照

一、19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随着19世纪欧洲垄断资本的不断发展,金钱、阶级、劳资等各种社会矛盾也愈加尖锐,英美的现实主义文学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以萨克雷的《名利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擅长用简明、生动、辛辣,又不失诙谐的语言描绘,深入剖析19世纪普通人的心理性格,清晰地再现出这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社会本质。

19世纪的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成功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同时国内势力也借助经济和武力双重手段不断对外扩张,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日不落帝国,可以说,19世纪是英国经济、文化和社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段。但是高度繁荣的经济背后掩盖更多的是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旧地主、新资本家、旧贵族、农民和雇佣工人等多个阶层的人们因为利益而产生的矛盾更加尖锐,人心亦已扭曲不堪。因此,在这个巨变的社会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真实的描绘出他们眼中的英国,描绘出当时经济繁荣背后扭曲的人性。

二、小说《名利场》

19世纪的英国文学流派主要分为以厄内斯特.琼斯为代表的宪章派、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派和以萨克雷等人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派。其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细致展现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繁荣背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当时中低层民众的心理变化,代表作品之一便是萨克雷的《名利场》。萨克雷将社会比喻为一个名利场,整个名利场中的人们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争相出卖自己的友情、亲情、尊严来博取自己渴求的财富和地位。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低贱出身的家庭教师利倍加·夏泼,她为爬上上流社会的台阶编造一个个谎言,不惜背叛自己的朋友,利用自己的丈夫,出卖自己的尊严,弃自己的亲生儿子于不顾,虚与委蛇在上流贵妇和男人们之间,企图通过欺骗为自己换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富足的生活。而她的朋友爱米利亚则恰恰是用来和她作对比的,纯真、善良、不谙世事,如果没有哥哥和都宾上尉的保护,她根本无法在这名利场中立足。

萨克雷早年的生活非常富足,出入往来于上流社会,深谙上流社会的生存之道;后来家道衰落,他接触穷人的机会也较多,了解穷人们的所思所想。因此,萨克雷擅长描写资产阶级的风俗人情,揭露浮华背后的阴暗与丑陋,同时又擅长描写小人物隐蔽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

在名利场中,利倍加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但是稍有姿色、精明伶俐,因此不甘贫苦,机关算尽。这样的人物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并不陌生,他们因为出身低贱和经历的艰苦,所以比另一些人能更早地看透这个社会的黑暗;在黑暗中生存下去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挣扎得很辛苦,也使得他们越发的精明。在他们心里,一方面嫉恨着上流社会人们与生俱来的尊贵和富有,另一方面又拼命地努力想挤进上层社会的门槛。这种人活得便异常辛苦。不可否认,他们从这辛苦中一步步得到了一些自己渴求的东西,但是他们失去的却是再也寻不回的。因为那个社会的改变,人人都爱用名利来粉饰自己,身份地位对利倍加这类人而言就成了亚当和夏娃的树叶,遮贫包耻,是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获取的,可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却没想到最后将自己也算计其中。人们不顾一切地用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为自己网罗名利,用屈指可数的良知和真情来换取光耀夺目的名利,得到的越多,欲望与贪婪也便越大,人最终便不得不深陷名利场中,难以自拔。

三、小说中社会真实的写照

贫穷或富有只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是在19世纪的英国,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衡量标准,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重要决定因素。富有的绅士可以高攀贵族的小姐,父亲的财产决定了女儿可以嫁得“多好”,财富为身份低微的人士开辟了一条新的也是唯一的通往上流社会的快车道。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即所谓的仓廪足而知荣辱;但是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思想的覆盖下,社会物质财富在上流人士间流转,赤裸裸的贫富贵贱观念夺走了人身上仅剩的尊严。所以利倍加的身败名裂不仅可耻,更有其可悲、可叹、可惜的一面;而她的下场,也不过是对当时社会不公进行抗争的牺牲品,是一类人欲望膨胀、渴求失败的悲伤结局。

单就书中的人物而言的而言,她们本身便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典范。爱米莉亚不是完美无瑕,利倍加也并非一无是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往往着重于对现实社会和人际关系进行真实、深刻的描写;人性是多面的、复杂的,所以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多面的,不会过分放大一个人的优点,也不会夸张贬低一个人的缺点。就利倍加而言,她是机敏且颇有心计的,在步步为营拼命向上爬的过程中,她掌握了大量的技能,通晓法文、钢琴,善于察言观色,心智非常成熟,性格也极其独立。这是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双重压力下改变的一个姑娘,她的性格极其符合她的身份、地位、经历和背景,真实的像是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人。这便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人物特点之一,不厌其详的细节和恰如其分的环境,让书中的人物呼之欲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旧贵族逐渐没落,新型资产阶级取代了旧贵族的地位,财富代替血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转化与颠覆让出身不高的人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人们争相追求名与利,在19世纪的英国上演了一场讽刺意味极强的名利争夺战。通过现实主义作家们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英国画卷,资产阶级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社会底层民众进取无门、艰难求存,在这两大对立类别的人中间还有一类人,出身于社会底层,幻想着进入上层殿堂,最终却落得“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下场。利倍加和爱米莉亚最后都得到了真爱,或许这并不是最真实的结局,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萨克雷对这个姑娘的同情,也看到萨克雷对这个社会的期盼和祝愿。

结语

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简练生动、自然幽默的语言和辛辣的讽刺将一个时代的英国社会缩略成了一本本书籍。2004年9月,美国焦点电影公司将米拉·奈尔导演的以《名利场》为原本改编的《浮华若梦》搬上了大银幕。生活在21世纪的社会,重温十九世纪的英国,我们不仅为作者精道的文笔叹为观止,更得到些许的深思与感悟。一场名利一场繁华,一场繁华的背后却是半生惨痛的代价,而后醒悟,才发现所谓名利,不过是一个人,半生梦。

猜你喜欢
上流社会名利场名利
名利场
名利场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名利场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街拍这个名利场
上流社会的请举手
看破名利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