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与“古代四大农书”
——兼论农业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贡献

2014-09-21 09:08丁建川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书证大词典

□丁建川

《汉语大词典》与“古代四大农书”
——兼论农业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贡献

□丁建川

《汉语大词典》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最具权威的汉语语文辞典,词目约37.5万条,其中书证涉及《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古代四大农书”的词目共有1506个。本文从词目的音节、书证位次等方面对这些词语作了统计与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以“四大农书”为代表的历代农书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影响及贡献。另外,本文还简单列举了《汉语大词典》中与“四大农书”有关的词目释义不足之处。

《汉语大词典》;四大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词汇;书证

一、引言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即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众多农书的伟大代表,记录了农学思想的演进、农业技术的发展等内容,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词汇、书证也大量被《汉语大词典》所收录、引用。《汉语大词典》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语文辞典,全书12卷,词目约37.5万条,5000余万字。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义项分析精当齐全,释义扼要准确,并辅以丰富饱满的书证,全面反映语词的历史源流演变。本文基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和研究成果,对《汉语大词典》书证出自“四大农书”的词语进行全面考察,尝试将现代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与古代农学典籍相结合,以词汇史成果助力农史研究。

二、《汉语大词典》引用“四大农书”书证词目统计

《汉语大词典》中,涉及引用《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书证的词语,分别统计、举例如下:

(一)《氾胜之书》(25个)

《汉语大词典》中以《氾胜之书》语料作为书证共涉及25个词语。氾书早佚,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征引。其中17个词目书证为《齐民要术》引

《氾胜之书》文(如下文“劚”),2个为《太平御览》引文(如下文“榆荚雨”)。

25个词语中,有9个单音节词,如:

劚:以劚松土除草;锄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芋》:“《氾胜之书》曰:‘芋生,根欲深,劚其旁,以缓其土。’”①

14个双音节词,如:

洞洞:1.混合貌。《氾胜之书·种谷》:“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②

2个三音节词,如:

榆荚雨:指春雨。《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氾胜之书》:“三月榆荚雨时,高地强土,可种禾。”……③

其中,18个词语是以《氾胜之书》语料作为单义词惟一义项或多义词某一义项的首例书证出现,如上文所引“劚”为单义词,“傍”和“洞洞”都是多义词。

9个词语作为第2例书证出现,如“九谷”:

九谷:1.古代九种主要农作物。九谷名目,相传不一。……《氾胜之书·种谷》:“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④

其中“蔺”和“注雨”,第1、第2书证都出自《氾胜之书》:

蔺:3.通“躏”。《氾胜之书·耕田》:“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万国鼎释:“‘蔺’即‘蹂躏’的‘躏’字,是践踏镇压的意思。”《氾胜之书·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⑤

注雨:犹大雨;暴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引《氾胜之书》:“到榆荚时,注雨止,候土白背复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芋》引《氾胜之书》:“二月注雨,可种芋。”⑥

(二)《齐民要术》(1062个)

《汉语大词典》以《齐民要术》语料作词目书证共涉及1062个词语。

其中349个单音节词,如:

醭:酒、酱、醋等因败坏而生的白霉。亦泛指一切东西受潮而表面出现霉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下酿……三日便发;发时数搅,不搅则生白醭。”⑦

672个双音节词,如:

八米:1.指从谷得米达到八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缪启愉校释:“八米,指出米率达到八成。”……⑧

36个三音节词,如:

一脚耧:一只脚的耧。耧,一种播种用的农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⑨

6个四音节及以上的词,如:

单夫只妇:谓仅有夫妇二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每旦当有小儿僮女十百为群,自来分摘,正须平量,中半分取;是以单夫只妇,亦得多种。”⑩

其中809个词语以《齐民要术》语料作为单义词惟一义项或多义词某一义项的首例书证出现,如上文所引“醭”、“八米”、“丁子香”、“单夫只妇”。

214个词语以《齐民要术》语料作为第2书证,如:

剖裂:2.皴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民惰窳,少麄履,足多剖裂血出。”

45个词语以《齐民要术》语料作为第3书证,如:

舍本逐末:舍弃本业,追求末业。古以农业为本,视工商为末。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録。”……

5个词语以《齐民要术》语料作为第4书证,如:

滂沛:1.水流广大众多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麻》:“水若滂沛,十日亦不生。”……

2个词语以《齐民要术》语料作为第5书证,如:

胁:1.身躯两侧自腋下至腰上的部分。亦指肋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用羊胁六斤,又肉四斤,水四斤,煮。出胁,切之。”……

有13个词语第1、第2书证都引自《齐民要术》,如:

酘:2.投放。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麹并酒等》:“若作秫黍米酒:一斗曲,杀米二石一斗。第一酘,米三斗。”石声汉注:“酘,将煮熟或蒸熟的饭颗,投入曲液中,作为发酵材料,称为酘。”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飱饭》:“因家常炊次,三四日,辄以新炊饭一椀酘之。”

(三)《王祯农书》(202个)

《汉语大词典》以《王祯农书》语料作词目书证共涉及202个词语。

其中单音节词语51个,如:

疄:田垄。元王祯《农书》卷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熯之,以种二麦。其法起墢为疄,两疄之间,自成一畎。”双音节词139个,如:

连磨:旧时一种磨具。元王祯《农书》卷十六:“连磨,连转磨也。其制:中置巨轮,轮轴上贯架木,下承鐏臼。复于轮之周围,列遶八磨,轮辐适与各磨木齿相间。一牛拽转,则八磨随轮辐俱转,用力少而见功多。”

6个三音节词,如:

雁头青:亦作“鴈头青”。晚粟的别名。元王祯《农书》卷七:“粟之为名不一,或因姓氏,或因形似,随义赋名,是故早则有高居黄、百日粮之类,晚则有鸱脚谷、鴈头青之类,其余名字不可徧数。”

6个四音节词,如:

负阴抱阳:1.……2.背阴朝阳。元王祯《农书》卷二十:“其民间蚕室,必选置蚕宅,负阴抱阳,地位平爽。”

其中,106个词语以《王祯农书》语料作为单义词惟一义项或多义词某一义项的首例书证出现,如上文“疄”、“连磨”、“雁头青”等。

53个词语以《王祯农书》语料作为第2书证,如:

木奴:3.……元王祯《农书》卷五:“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26个词语以《王祯农书》语料作为第3书证。如:

晨正:谓某星宿晨时正中于某一方位。……元王祯《农书》卷一:“则每岁立春,斗柄建于寅方,日月会于营室,东井昏见于午,建星晨正于南。”

12个词语以《王祯农书》语料作为第4书证。如:

晷度:在日晷仪上投射的日影长短的度数。……元王祯《农书》卷一:“若夫远近寒暖之渐殊,正闰常变之或异,又当推测晷度,斟酌先后。”

4个词语以《王祯农书》语料作为第5书证。如:

麻纻:亦作“麻苎”。大麻与苎麻。泛指麻。茎皮可供纺织用。……元王祯《农书》卷二二:“小纺车。此车之制,凡麻苎之乡,在在有之。”

有1个词语第1、第2书证都引自《王祯农书》:

瀽穴:圩田所设进出水的涵洞。元王祯《农书》卷十一:“翻车能沃槁,瀽穴可抽泉。”元王祯《农书》卷十一:“旁置瀽穴供吐纳,水旱不得为亏盈。”

(四)《农政全书》(217个)

《汉语大词典》以《农政全书》语料作词目书证共涉及217个词语。

其中84个单音节词,如:

剶:砍削树枝。……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二:“剶桑十二月为上时,正月次之,二月为下。”

118个双音节词,如:

簨轴:农具中安装的横轴。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一:“﹝磟碡﹞其制长可三尺,大小不等,或木或石。刊木括之,中受簨轴,以利旋转。”

14个三音节词,如“龙尾车”、“斑枝花”等:

龙尾车:农田水利排灌用的水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九:“龙尾车者,河滨挈水之器也。”……

1个四音节词,如“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财产等。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八:“一冒荒名,幸脱征输,视其田为身外之物,频年莽莽,而弗之恤。”……

其中,118个词语以《农政全书》语料作为单义词惟一义项或多义词某一义项的首例书证出现,如上引“簨轴”、“龙尾车”、“身外之物”等。

47个词语以《农政全书》语料作为第2书证,如:

醂柿:亦作“醂柹”。指浸渍泡熟的柿子。……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九:“醂柿,水一瓮,置柿其中,数日即熟,但性冷。又有盐藏者,有毒。”

43个词语以《农政全书》语料作为第3书证,如上引“剶”。

10个词语以《农政全书》语料作为第4书证,如:

挠:3.搅动;拌和。……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六:“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

其中“水轮”一词第1、第2书证都引自《农政全书》:

水轮:1.以水流为动力的旧式机械装置,用以带动石磨、风箱等。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八:“既引水注槽,激动水轮,则傍二磨随轮俱转。”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八:“或遇天旱,旋于大轮一周,列置水筒,昼夜溉田数顷。此一水轮,可供数事,其利甚博。”

将以上统计列表如下:

古代四大农书《汉语大词典》词目《氾胜之书》(总25词)《齐民要术》(总1062词)《王祯农书》(总202词)《农政全书》(总217词)音节数节单音节936%34933%5125%8439%双音节1456%67263%13969%11854%三音节28%363.4%63%146.5%多音节--60.6%63%10.5%语料作词目书证第一书证1872%80976%10753%11854%第二书证936%21420%5427%4722%第三书证--454.2%2613%4320%第四书证--50.5%126%100.5%第五书证--20.2%42%--

注:表中书证总数多于词目总数,《氾胜之书》25词,书证27现,因2词第1、第2义项皆引该书。《齐民要术》1062词,书证1075现,因有13词第1、第2义项皆引该书。《王祯农书》202词,书证203现,因1词第1、第2义项皆引该书。《农政全书》217词,书证218现,因1词第1、第2义项皆引该书。

由上表可以看出:

1.从“四大农书”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引作书证词语的数量看,共涉及词语1506个,其中《齐民要术》最多,约占70%。这与《齐民要术》在农业史和汉语史中的地位密切相关。《氾胜之书》处于农业发展史的早期,原书早佚,辑佚本字数较少,现存仅约3700字,涉及词语在四大农书中比例约为1.7%。《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时代相去不远,比例大体相当,均为14%左右。

2.从各书双音节词所占比例看,双音词比例均为60%左右,也符合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中古以后,词汇有了双音化的趋势,双音词在词汇中取代单音词占主要比例。

3.从《汉语大词典》词目所引书证看,《氾胜之书》、《齐民要术》中作单义词或多义词义项首例的比例分别为72%、76%,《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分别为53%、54%。这与农书的时代不无关系,也与该书在词汇史上的地位有关。《汉语大词典》是当今国内最具权威的古今词语兼收的大型语文性工具书,书证按年代早晚排列,注意体现历史源流演变,宏观上体现了一个汉语词汇史的框架。第1书证所占比例大说明该书在词汇史上的地位重要,首次出现的新词新义在书中反映得多,同时也说明《汉语大词典》在编纂中已注意到这些书的词汇价值,在创立词目、义项及引例时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努力。

三、“四大农书”在《汉语大词典》 中词目、书证不足举例

《汉语大词典》编纂过程历时十余载,作为一部当今国内最具权威的古今词语兼收的大型语文性工具书,其成就之高不言而喻。但仍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之处,在涉及“四大农书”的词目上也有所体现。

(一)失收词语

顺耕 逆耕 缴耕

这3个词在意义上是相关联的。“顺耕”、“逆耕”仅见于《齐民要术·种瓜篇》,“缴耕”初见于《王祯农书·垦耕篇》,《汉语大词典》皆失收。经过研究和多方考察,我们认为,“顺耕”、“逆耕”二词反义对举,即现代耕作学所谓的“内翻法”和“外翻法”。而“缴耕”字面意义为“绕耕”,有两种基本方式:“向外缴耕”和“自外缴耕”,分别与《齐民要术·种瓜篇》记载的“顺耕”和“逆耕”相对应。前者指耕地时从地块的中间开始耕,像画圈一样由内至外顺时针耕到两边,垡土方向相对,现代耕作学称为“内翻法”;后者指耕地时从地块的右侧开始,像画圆一样由外至内逆时针耕到中间,垡土方向相背,现代耕作学称为“外翻法”。元代针对北方土地平旷特点发明了一种“分缴内外套耕法”,一个大地块为方便耕作被分为两个、三个或四个作业小区,内翻法与外翻法相结合,尽量减少开闭垄的次数,使土地平整。王祯在《农书·垦耕篇》中首次总结了内翻和外翻相结合实行套耕以减少开闭垄的新经验。《农书·垦耕篇》所说耕法,即现代所称“三区内外翻交替耕法”——“地块较大时,为减少转弯时空行,可以分为三个作业小区,用内翻法先耕第一区和第三区,最后用外翻法耕第二区。此方法只留中间一条墒沟。”

另外,如“飘浸”、“厨栈”、“播奏”、“抛费”、“蕴崇”、“撮锄”等词都在《王祯农书》中有用例,但《汉语大词典》皆未收。

(二)失收义项

《汉语大词典》“举”有49个义项,但未收“悬挂,挂起”义。《齐民要术·造神麹并酒》:“三七日外出,日中曝令燥,麹成矣。任意举、阁,亦不用瓮盛。瓮盛则麹乌肠——乌肠者,绕孔黑烂。”缪启愉校释:“举:挂起来。举有‘藏’义,非此所指。此麹既怕湿不能入瓮中,也应忌藏,而麹中穿孔,应是悬挂通风避湿。”缪释甚是。

《齐民要术·种麻》:“截雨脚即种者,地湿,麻生瘦;待白背者,麻生肥。”汪维辉认为此句“截”义为“趁着;在……刚结束的时候”。《汉语大词典》不收。

(三)引文有误

“儿女子”一词,《汉语大词典》释其第2义项为:孩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拔大者买之”自注:“儿女子七岁已上皆得充事也。”此引文《汉语大词典》引用有误,查《齐民要术》原文,“拔大者买之”中不是“买”,而是“卖”。

“疄”,田垄。第2书证采用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六:“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犂,墢皆内向,合为一垄,谓之浮疄。”实际上,这句话最早出自王祯《农书·农桑通诀·垦耕篇》,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农事·营治上》中原文引用。

(四)首引书证滞后

劲直:1.刚强正直。……2.坚实挺直。张振金《五峰如指翠相连》:“身旁尽是参天的古树,笔挺劲直,器宇轩昂。”

第2义项引现代例,其实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如《种榆、白杨》:“白札,性甚劲直,堪为屋材,终不曲挠。”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大型语文性词典中,应体现出对各个时期词汇史的研究成果,《汉语大词典》存在的这些问题,正说明了在汉语研究中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薄弱,对中古汉语的语料还没有充分挖掘利用。

(五)书证过少

“勃”的“粉末”义,《汉语大词典》仅引《齐民要术·饼法》“干剂于腕上手挽作,勿着勃”1个书证及石声汉所作注“勃,干粉末”,嫌少。郭沫若集校《管子·地员》“壤土之次曰五浮”引林圃云:“浮字当读若勃。勃为细碎之意,故花粉曰勃。……《齐民要术》言和面时所布之干面亦曰勃。今山东方言犹然,勃字读如‘布’。今山东方言呼干之极细碎者亦曰‘布土’,盖即浮土也。”此注详细恰切,可资佐证。

四、农书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贡献

我国有悠久的农业文明,保存下来了浩如烟海的农书典籍,这些典籍成书于不同时代,使用处于不同语言学发展阶段的汉语作为记录工具,所以研究农书词汇可以为研究汉语词汇史提供线索和佐证。

1.保留了大量的农业词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水平。专门词语与行业发展总是保持着很强的一致性,从来都不会超越行业自身的发展,因而农业词语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时代特色。农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此前没有的农业现象、农具、耕作方法这时候出现了,自然会在词汇系统中得以反映。在当时用词语记录下来就是“新词”,呈现出较明显的时段性。“四大农书”中出现了大量新词,体现在《汉语大词典》中作为单义词的惟一书证或多义词某义项的第1书证。如:《齐民要术》中的榜簇、雌黄、漫种、瞿麦、杀地等词,《王祯农书》中的劖刈、锄社、风窦、刮车、机碓、连磨等词,《农政全书》中的架槽、乔扦、乔扦、瓦窦、水库、水砻等词。

2.除保留大量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专门词语外,农书中还记录了大量当时的日常生活的通用词,有些通用词在当时是新词语或新义项,是前代所没有的。如《齐民要术》中瓮子、辛辣、甜美、甘润等是新词,“灌”的“装入”义是新义。《王祯农书》中西红柿、果瓜、冗细、表倡等新词,《农政全书》中农居、身外之物是新词,明爽的“明晰清楚”义是新义。

3.一些农业词语出现泛化现象。此处“泛化”指农业词语使用范围扩大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量的农业词语在运用中远远超出了农业这一范围的限制,被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这种扩大的运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的。比如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耕耘”、“嫁接”、“茬口”,由专门的农业词语进入了普通用词的行列。

注释:

①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2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759.

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5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145.

③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4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188.

④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752.

⑤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9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625.

⑥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5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095.

⑦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9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442.

⑧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2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6.

⑨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76.

⑩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3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419.

[1]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北京:农业出版社[M].1981.

[2]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3] 石声汉.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7] 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 陈原.社会语言学的兴起、成长与发展前景[J].中国语文,1982,(5).

2014-07-28

泰安市哲社规划项目(2014)“《王祯农书》词汇研究及《王祯农书词典》的编纂实践”。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丁建川(1972- ),男,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和农书文献学。

H164;S-09

A

1008-8091(2014)04-0006-06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书证大词典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