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考工记》设计上的人本思想

2014-09-21 06:03谷加恩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人本设计

谷加恩

摘 要: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本书在设计理念上体现出明显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其在产品设计上体现出的人本思想,对后世中国手工业生产和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考工记;人本;设计

《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本书体现出极为明显的人本思想,其在产品的设计方面体现出的人本思想对对后世中国手工业生产、古代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所谓人本思想 ,即“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提倡物为人所用,物为人服务的积极世界观。器物以简约为美,提倡顺物自然,反对过多的雕凿和文饰。正如墨子论述设计时所指出的:“其为衣裘者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不加者,去之。”(《墨子·节用篇》上)强调衣服、宫室、舟车设计制造要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 老子也有“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之说,提倡造物以简约为美,顺物自然,重实用,反对过多地雕凿和文饰。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强调实用,反对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产品的设计紧扣人的特点和人的实际需要,强调人使用产品的舒适度,而这其实也正是中国古代朴素的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作为集中国先秦时期手工业制造工艺之大成的《考工记》集中体现了以实用为出发点,以人为核心的人本思想。

《考工记》的人本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品设计者的“圣人化”、突出设计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用”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以及人机配合的设计思路。

首先,将产品设计者归于圣人,是人本思想的首要体现。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造自然,顺应自然并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而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武器就是人类制造的各种各样的产品与生产工具。长期以来,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许多的发明创造往往归功于人神合一的所谓“圣人”,诸如造字的仓颉、神医神农氏,发明弓箭的后羿、治水的大禹等等。春秋时期,中国已经人打破“天”的权威,对人的力量以及人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进行了反省,不再盯着外在的神秘力量——天或神,而是从自己身上寻找社会变化原因,并在此过程中萌发了人本思想。

《考工记》开宗明义,开篇即强调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其次,突出了产品设计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即“天”),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来为人类谋福利,此即《考工记》提出的“工巧”之造物原则。但工巧的实现必然要建立在协调“天时、地气、材美”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

1.强调巧工设计行为应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功成事遂。如“弓人为弓”,强凋“取六材必以其时”,即“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和,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奠体则张不流。”明确提出了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而制作弓箭不同部位(干、角、筋、体)从而达到“和合”的要求。

2.巧工能主动体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中做到合理地选材及用材。如“舆人为车”,其用材讲究“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强调制车配料应如树枝附干一样坚实可靠。不应大材、小材配用:若以小材支撑、牵引大材都会令车体崩坏断裂。“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则强调依据树木向阳面与背阴面的不同质理来制作车毂可经久不变形。从这类记述中我们可看出古人用材是极具科学性的。

3.巧工全面而精湛的技术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考工记》一再提及“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的观念。在《轮人》与《庐人》等篇中亦多次对技艺高超的工匠誉以“国工”(即国家级名匠)的称号,如“轮人为盖,良盖弗冒弗绂,殷亩而驰,不队(通“坠”)谓之国工。”又“庐人为庐,六建既备,车不反覆,谓之国工”。

诸如此类,都说明了古代社会对工巧的重视及对巧工的推崇,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无疑是对人自身力量的认同。 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再次,以“实用”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

《考工记》在《庐人》篇中,强调兵器的制作应根据人的实际需要设计兵器的长短、粗细以及灵活度等进行设计,满足人的实际需求;

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人之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谓林之阻,是故兵欲长。凡兵,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是故句兵椑,刺兵抟。(《考工记庐器》)

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设计产品(器物)的和谐统一上。如“车舟人为车舟”篇强调制作合度的车车舟(即曲辕)的要求:“欲弧而无折,经而不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为车舟之和也。”意思是说: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儿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这则二千多年前的设计标准己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风格。

第四,人机配合的设计思路。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那么在设计中最基本的技术因素和形式原则便是尺度和比例。 《考工记》在这一方面尤为强调工艺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的“舒适度”,强调人机配合。

《考工记》在论“察车之道”时曾谈到各种车辆尺度与人、马的关系,其云:“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无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也。故病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搂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文中强调“察车自轮始”,强调轮之于车行功能的决定意义,必须从地面的负荷重量这一因素着眼。这就要求注意外部造型与内部结构的细密和坚固,其中包括触地面积等。如不遵循这些要求。就会损坏其机械功能或影响车行速度。

在《考工记》“辀人为辀”篇中,对车辀(即曲辕)的要求:“欲弧而无折,经而不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为辀之和也。”强调:辀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儿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接着强调轮子与乘车者和辕马之间的功能关系,认为:车轮太高,将影响人的登车操作;车轮太近,则影响马拉车的力点。鉴于这些相互制约的功能关系,故兵车轮应高六尺九寸,猎车之轮应高六尺三寸,乘车之轮应高六尺六寸。以六尺六寸的车为标准,那么车轮的中心高度为六尺六寸。一般人的高度为八尺,故车的高度恰好是便利乘者上下。这些二千多年前的设计标准己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本”思想

这些重视机械构造与人和动物的生理相互关系的论述,颇符合结构力学和人体工学的原理。体现了科学的合理性,为其他车的设计提供了范例和尺寸参考。说明远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了造物设计中科学规律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机匹配方面的作用,而这也正是朴素人本思想的基本体现。

近代以来的工业与设计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过于商业化的现化设计却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对立状态。 “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到人类能否长久生存在地球上的严峻问题。因此,重新反思我国传统设计中固有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思想,对防止现代设计过于功利化、社会的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及人文情怀的失落,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人本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意识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本管理模式思考
浅谈电力培训中的人本观念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