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析

2014-09-22 10:03宋信勇宋潇亮宋帅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后备人才协同创新排球

宋信勇 宋潇亮 宋帅

摘要: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回顾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育模式,阐释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模式的依据,并提出协同创新培育设想路径。研究认为:后备人才协同创新的培育需要明确协同创新培育的理念,构建协同创新培育平台与模式,培育协同创新培育的文化,完善协同创新培育的制度以及培育机制等。

关键词:协同创新;后备人才;排球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4-0028-04

Abstract: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view, this article reviewed volleyball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explaine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is, put forwor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outes. The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volleyball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need make clea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cepts, construct the platform and mode,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serve personnel;volleyball

排球后备人才是我国排球发展的源泉和基石。然而,我国排球发展面临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危机(以2008年为例,全国注册运动员仅887人,2003-2008年基本维持在800人左右),刘鹏局长曾经表达了我国排球人才后备力量严重匮乏的窘况。2014年3月31日,刘鹏在《人民日报》刊发了“深入贯彻习近平讲话 从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在论述中再次提出了我国“三大球”问题,明确提出了夯实基础,改革创新,努力提高“三大球”水平。青少年基础薄弱是中国排球水平长期低下的重要基础性原因,前期中国排球青少年培养体系历经“三级训练网络培养”“职业改革综合培养”“体教结合培养”等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为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运动员文化素养和技能较弱而难以适应社会等问题,实践证明,上述三种培养模式是难以有效承担起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任,而重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事关我国排球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012年3月,为了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所提出的“协同创新”思想,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1]。实际上,“协同创新”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合作”“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的区别,并非是几家简单联合做项目,而是一种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转变,更是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协同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是把协同的思想引入创新过程,在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在发挥各自作用,提升自身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带来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2]。从微观的角度可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协同创新”理念也对后备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开展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研究并论证其可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从理论角度,探讨以教育系统尤其是中小学为载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可行性,以期能够为我国排球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1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回顾

1.1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三级金字塔培养模式。三级金字塔培养模式产生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从排球项目看,我国于1956年成立球类司,开始建立青少年排球业余训练机构,在各地业余体校开办排球班。教育部于1979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实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制度,成为培养排球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形成以省市为单位,基层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为塔基,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为中层,国家队和各省市代表队为塔尖的业余训练与专业训练层层衔接的排球后备人才宝塔型培养体系,这种“一条龙”专业培养体制采取分级管理、分级培养、逐层输送。在该模式中,政府是竞技体育的直接投资者,对竞技体育各项事务进行集中调控与管理,具有资源集中的优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有限的资源取得明显的训练管理效果。这一模式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模式也存在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投资渠道单一以及运动员就业问题无法得到充分解决等问题。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4期2014年8月 宋信勇,等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析No.4 20141.2职业化改革后的培养模式。为了顺应世界排球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吸引市场、社会资源多种力量参与排球发展,1996年,我国排球联赛以赛制改革为突破口,改赛会制为主客场赛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逐步使专业队向职业俱乐部制迈进,专业排球走向了职业排球时代,人才培养有了新力量的注入。管理体制的变革,使许多省市少体校的排球班也逐渐取消,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基本上打破了原来主要由国家出资、由各级体委负责管理的业余体校培训体制,取而代之的是排球职业俱乐部、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培育模式,如“体企结合模式”“俱乐部模式”,把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推向了社会和市场。主要特点是过去的单轨制逐渐被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体制所替代,职业俱乐部梯队和业余俱乐部、排球传统项目学校、部分尚存的业余体校等业余训练体制并存。职业化改革后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较为健全的市场机制,自主性强以及政府重视和政策扶植等,并且能较好地发挥现代科技作用,提高训练的经济效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但是,排球职业化改革后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主体利益不协调,“短视”倾向,政府部门对体育市场及其资源的高度垄断以及体教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

1.3体教结合模式。体教结合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鉴于后备人才人文素质不高和社会各领域竞争与协作要求而进行的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一系列尝试, 试图将教育、体育部门合二为一,尝试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部分培养工作移交给教育部门。体教结合的优势在于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实行长短结合,共享资源,把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过程相结合。但是,体教结合也存诸如运行机制不尽完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晰等问题。

2构建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依据

2.1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实际状况的需要

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理论在指引实践的同时,不断从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理论水平的发展制约着实践的成果和效率。长期以来,我国排球理论的发展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排球作为最早实施职业化改革的先行者,可以指导人才培养实践的理论并不多。就目前我国排球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严峻形势而言,必须理清思路,结合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探索新形势下以教育系统(学校)为中心,体育系统、企业、俱乐部等利益主体多方参与的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模式,发展和完善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理论,指导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实践。

2.2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重建的需要

无论是传统三级培养体制还是市场化培养体制,都基于我国经济、社会以及排球自身发展的形式和背景,有其历史必然性,为我国排球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传统和市场化培养体制都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制约青少年发展诸多瓶颈问题,如功利主义、功绩排球、重武轻文等。在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简单地把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导致原有的培养体系迅速萎缩;从发展思路看,对于学校排球,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必要的扶持[6]。同时,中国排协实际上具有代表政府的官方机构的性质,用行政的手段管理市场主体、约束市场行为,形成制度上的路径依赖,使后备人才培养朝着低绩效的方向发展,最终陷入“锁定”状态。因此,要避免路径依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就必须主动进行相应培养路径的再选择,使后备人才培养走上健康轨道。

目前,体教结合在排球人才培养上并未有效落实,存在种种桎梏。体育和教育、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始终是“两张皮”,投入的经费和“编制”也终觉过于功利;体育部门往往把“体教结合”看作是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的渠道,教育部门始终未处于主导地位。我国排球项目发展的实际状况表明,如果培养模式的设计难以切合实际,局部范围内的修补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系统论认为,一元不为系统,系统必须有多样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组分才能提高稳定性,才能有序发展,也必须有优势种和主导组才会有发展的实力。针对目前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协同创新理念,构建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完善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以学校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格局,体育系统、职业俱乐部和业余俱乐部向教育系统提供资金及专业技术支撑等,使运动员的技能、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是中国排球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再一次变革,从而能够很好解决后备人才数量、质量等问题,实现排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3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从根本上说,排球人才培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难以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相符的。由于对成绩的过度追求,一切以“成绩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员的发展为中心”,在人才观上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原则。此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规格要求有了巨大的提升,重技轻文的理念造成青少年球员长期脱离文化教育环境,违背教育规律和排球培养规律;三集中的封闭式训练,使青少年过早脱离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人才成长的主环境,造成人才培养功能的不完善,导致青少年球员的未来发展潜力受限,缺乏文化和社会生存技能而造成“后竞技”风险增加,在中国多是独生子女的社会背景下,导致青少年主动或被动远离排球。以教育系统(学校)为中心,以体育系统、俱乐部、企业等利益主体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扩大排球人口,更在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可以使青少年球员在文化学习、道德素养、运动技能和社会性上全面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人本实践的要求。

2.4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与排球教育融合的需要

人才学理论认为,学校是育人的主环境,教育是对人的直接加工,是成本最低的发展工程,是培育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占有主要地位,学校教育中的中小学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作用更为明显、直接和有效。2006年9月1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教育为本,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全面的发展,而学校体育工作是青少年工作的重点,青少年体质事关国家未来;对于青少年球员来说,知识则是未来,是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球员的成长和成才与是否经过学校文化环境的熏陶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教育氛围和环境所具有的“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绝对不可忽视。因此,以学校为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以排球为手段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成为体育爱好者,养成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增加体育人口的数量;可以培养青少年儿童对排球的兴趣和爱好,普及和提高并重,扩大青少年排球人口,从中发现优秀运动员苗子,进而提升我国排球项目水平。同时,以学校为中心协同创新培育后备人才,能扎实地改变当前我国球员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状况,克服文化程度太低带来的后竞技发展风险的弊病。

3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模式的构建

3.1明确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理念

如同文章前述,“协同创新”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合作”“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的区别,既是一种思想、理念的重大转变,亦是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本研究认为,排球后备人才 “协同创新”的培育就是要在后备人才培育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体育系统与企业之间、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壁垒,使创新要素自由地流动组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后备人才培育质量和效益,提升后备人才培育的能力,“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协同。为此,要构建排球后备人才的协同创新培育模式,就要紧紧围绕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瞄准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中利益主体的需求和人才培养关键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发挥相关利益主体组合以后的创新潜能,实现预期设定的创新目标,从而使每个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最大程度地满足和提升,后备人才培养的总体效果得到提高。

3.2积极构建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平台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首要条件就是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要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逐渐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体校协同”“校-队(一线)协同”“校-(后备人才)基地协同”等多种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有效聚集创新要素与资源,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合力作用,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目标统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为此,可以采取基于不同学龄段建立协同创新的培养机制,在后备人才的小学、初中阶段,可以采取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体校协同”“校-(后备人才)基地协同”培养模式,学生以“文化学习”为主,业余育训练”为辅;中高级阶段走“校-队(一线)协同”的“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体育和教育部门联手共建从小学到大学的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培养平台,并且要逐渐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办竞技体育”的机制过渡。

3.3积极培育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文化

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引领作用,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排球物质文化包括排球场地、设施、器材以及各种身体活动形式等;排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排球项目的技术规范、比赛规则、管理措施以及方式;排球精神文化是排球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排球认识、排球情感、排球价值、排球道德等。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也需要排球文化为引领,也必须要积极培育各种排球文化,这也是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助新闻媒介充分传播排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和以排球为载体的全民健身实践报道;立足精彩赛事,加大赛事电视、网络等媒介的直播与转播,以及借助排坛名人等建立排球项目的形象优势;建立以中国排球网、中国排球协会官方网站为龙头,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微博等形式的信息立体网络,引导各年龄段的人群尤其青少年学生关注排球,吸引青少年学生参加排球运动,扩大排球项目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3.4完善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所需的制度环境

排球后备人才的协同创新培育包含了多种机制,如动力机制、决策机制、选择机制、投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而这些机制的有效运转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来加以确保。因此,其一,要制定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战略,汇聚协同创新的相关利益主体,明确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发展战略,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要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学校系统,形成后备人才系统创新的动力等,支持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其二,建立明确的投入制度,后备人才培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相关利益主体要协商建立投入制度,明确各方投入的内容、比例等。其三,要建立协同创新培育的利益分配制度。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利益主体应在合作前建立风险分担制度,明确人才培育的目标任务、各方职责与义务,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另外,为了有效解决重视竞赛训练、轻视学习而导致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等问题,必须要建立确保运动员文化学习相关的制度措施,如运动员学生的入学和出勤、参与校际竞技体育训练竞赛的时间上限、文化学习要求以及参加各种比赛的资格以及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招生、训练、竞赛、学习等方面的制度。

3.5构建与完善排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机制

1)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的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后备人才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并且要制订后备人才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利益主体的责权以及人员、资源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2)探索促进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育的人事管理制度,基于后备人才训练竞赛、文化教育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管理方式,推动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人员流动,优化后备人才培育的队伍结构。鼓励教育系统的教师参与体育系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同时也要鼓励体育系统的教练员到各级学校去带队。3)优化以运动训练、文化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的优势,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2]7号)[Z].2012-05-04.

[2]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2]李俊生.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财政高等教育协同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23-25.

[3]胡献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4,224(2):186-189.

[4]马海泉,任焕霞.协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J].中国高校科技,2012(8):4-13.

[5]王萍丽,薛文标.中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比较[J].体育学刊,2010,17(12):78-81.

[6]浦京.美国排球的“金字塔”[J]. 中国排球,2002(2):32-33.

[7]赵志进.中国排球联赛市场运作现状与整改对策[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28-31.

猜你喜欢
后备人才协同创新排球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篮球联赛后备人才培养与参赛队伍建设研究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最复杂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