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2014-09-22 00:01萨苏
学习博览 2014年4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清军代价

萨苏

每当谈到朝鲜战争,现代社会的舆论非常复杂。我们为何而战?长眠在朝鲜冻土中的中华儿女,国家的利益和战略缓冲,进入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今天朝鲜对于我们的态度,赢得世界的尊重,铁幕下的饥饿,军人的忠诚与勇敢,韩国的繁荣,军队转变为国防的象征,价值观的转变,出色的战术,千变万化,令人无法评价。

而在那万花筒般的文字深处,我所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尊严。

有人说,尊严有什么用?为了尊严失去了几十万人命呢。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不是一种帝王的享受。

是谁

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在日本,我阅读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之前,日军不但没有打到山海关的思想准备,甚至没有打过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日本人虽然知道它的软弱,几百年前丰臣秀吉在大明的炮声中忧病而死留下的恐惧,依然使日本迈不开侵略的步伐。

是谁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日本人的记载有些荒唐——因为在平壤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大量装备,日军士气大振。清军陆军的行营炮和连发枪比日军的装备还要先进,却一触即溃,令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敢轻易渡江。

這时,对岸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兵——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30人的先锋部队隔江开枪射击,并且就地准备掘壕防守。不料清军几百人的马队立即蜂拥而逃,丢盔弃甲!于是日军小队长就自作主张渡江追击,后续的日军随即跟上。

从那一刻,中国的尊严,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从那一刻,“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种子已经生根。只要中国稍有反抗,日本就要“膺惩支那”,因为,在日本人眼里,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根本不配有“尊严”二字。

平等

是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

不但是日本,在做为盟军的美国人眼中又是如何?哪怕中国军队的统帅蒋介石,史迪威都可以毫不在乎地称他为“花生米”。台湾的朋友讲,美国人的骄横跋扈,使民族自尊心很强的蒋介石也无法忍受,乃至派蒋经国砸了美国在台北的办事处,然后托词暴民所为,赔钱了事,为的就是出一口气。

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尊严。有人说,尊严有什么用?为了这个尊严在朝鲜失去了几十万人命呢。

没有正常人喜欢战争,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不是一种帝王的享受。尊严是用事实宣告,中国,真的不再那样可以轻易被征服了。

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立了一座朝鲜战争纪念碑,在纪念碑上写的话是“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它的含义是: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或者在越南战争等各地战死的美国兵,包括二战中在欧洲、在太平洋各岛战死的美国兵,他们是为自由而牺牲的,也就是说,美国今天能有一个自由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

朝鲜战争打完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到中国来侵占一个县城,跟中国讲条件。朝鲜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

人们常常忽视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么,为了不让我们在得到之后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单纪念朝鲜战争的死难者,也纪念抗日战争和历次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那碑文或许就应该是: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摘自《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清军代价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爱的代价
代价
成熟的代价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代价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战争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