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新方向

2014-09-22 17:52高岩郝春东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高校

高岩+郝春东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素养成了当代培养人才的新标准,也成了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条件。文章着重介绍国外与国内信息素养的定义以及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状况,并就如何实现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9-0059-03

一、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进入信息社会后的一个新概念。1974年,Paul Zurkow ski 向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提议书,在该提议中第一次提到“信息素养”这个词,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

2003年,由国家信息论坛组织(UNESCO)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联合召开的信息素养专家会议所发表的“布拉格宣言: 走向信息素养社会”。宣布:“信息素养是人们对信息重视和需要程度,以及搜索、判断、组织和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并用来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2]

在国内,马海群认为 “信息素养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3]。

张义兵、李艺从技术、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四个视野对信息素养作比较分析,将信息素养分别定位为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4]。

综上所述,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见解各有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熟练的搜索、判断、交流和传播;其次,对信息进行区分、归纳、评价和反思,并把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用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第三,能够对信息进行甄别,具有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信息的能力。

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当时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国内外并不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信息素养以及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才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4季度报告,把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的能力素质”5大能力素质之一被重点提出来之后,更凸显出信息素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一)国外研究现状

David Bawden 对1980—1998期间所发表的有关信息素养的文献进行了调研;Hannelore B. Rader调研了1973—2002期间所发表的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献。1970—1980年代研究信息素养的国家很少,只有少数的国家在研究信息素养;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一些学术性组织开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深入的探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等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在信息素养研究方法方面,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研究方法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它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构思一个或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信息、判断信息与使用信息来感受产生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向教师提问并不断进行思考,这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很快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1988 年,迈克·艾森堡和鲍勃·伯克维茨两位专家创立了一个系统方案,这个系统方案是专门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该方案是基于批判性思维设计的,据此还设置了专门的技能培训课程。由于该方案提供了6 个解决信息问题的技能,所以该方案也称“Big 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5]。James K.Elmborg 教授认为在信息素养课程的修订与改革方面,图书馆员可以向教授写作的教师参考和学习一下。教授提出了“学科馆员制度”,该制度能够很好地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Fred J.Hay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与相应的专业课程相互配合进行。

对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该标准不仅是美国所有高校图书馆培养与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体系,也是很多国家借鉴和参考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该体系是由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组成, 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能够确定自己需要的信息的特性及范围;能够高效率地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正确评价自己获得的信息及它的来源并把所选择的信息注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能够使用信息来达到特定的目的;了解和信息使用有关的各种问题, 合理合法地搜索和使用信息。

在信息素养研究手段以及对信息素养的调查方面,其研究手段大都集中在网上课件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所有网上教学课件之中,最著名的就是TILT。TILT 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的信息素养在线教程,之后国外不少高校也开始开发自己的网上教学课件。国外对信息素养的调查,主要是对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信息素养教学有关调查、信息素养相关培养情况的调查等几种调查方向。国外在信息素养方面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实验法与访谈法等。整体而言,国外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对信息素养现状进行研究,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是基于问卷调查,目的是确定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基准线;定性研究也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是能够看到高校学生查找信息时的各种行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高校信息素养主要是对影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几个重要条件开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高校图书馆建设及图书馆在高校中应发挥的作用、高校文献检索课、计算机网络以及学科课程等所应发挥的作用。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宝地,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汤根沐等人指出,图书馆可以用对信息资源进行仔细的标注这种方法来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应该对自己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详细而简明的标注,并告诉学生使用该资源所应具备的技术和技能。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该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的哪些维度更有价值,使他们在使用该资源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查阅相关内容[6]。

设文献检索课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之一。但我国还有部分学校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或者以选修课或讲座等方式开设,并没有给予文献检索课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此,尚慧指出:“高校要提高文检课的地位,把它作为培养高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列入必修课范畴,并给予足够的学时。”[7]计算机网络同样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对此,刘树新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网络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媒体、影像和声音等的教学可激发学生在网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8]。用“开设信息学科课程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是推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9]。汤海平认为,学科课程设置中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学科建设与教学安排,高校应该通过学科建设,将信息素养课程整合到专业课程之中;然后通过教学安排,把信息素养课程中应有的要求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实践教学应该包括实验、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环节[10]。

对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是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国民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项目, 这个项目属于UNESCO全民信息计划的一部分, 它的目的是培养全民信息素养, 特别是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这一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组在对信息素养的概念、特点与本质进行仔细研究的条件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3项一级评价指标和15项二级评价指标。3项一级指标是根据评价基本要素设计的,15项二级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各要素的细化,是为了取得更加精确的数据。

endprint

对信息素养的调查,主要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国内通过调查法来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韩梅在佳木斯大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其调查对象来自该大学两个分院的各个年级大学生,涉及各个专业,较客观地说明了该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为其他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廉清和曹志梅根据ALA颁布的信息素养概念、标准以及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定义的一般理解,设计了35道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及安全等三个方面,并重点从四个小的方面对信息能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以“信息素养”为关键词,通过CNKI检索,从1979—2013年共有相关硕博论文15,536条,集中在2001—2013年这十余年间。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文献都是理论探讨为主,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当少;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标准;图书馆和教育界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两大主体,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沟通力度不够,导致了研究视角与重点的异样。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实现路径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实现,渠道有很多,基于我国高等院校的状况,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

(一)教师方面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决定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条件。目前,在我国高校之中承担信息素养教学工作的人员不是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而是图书馆馆员与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要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加强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配合高校完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教师要在相关课程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不是靠哪一门课程或者哪几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靠“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相辅相成。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设计要改变原有的设计理念,也就是说要按照设计专业课程的观念设计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校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当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即贯穿于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横贯于各种课程之中,既要融入到基础课、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之中,也要将信息素养融入实践教学之中,例如,融入实验、科研之中。其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时候,既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搜索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既要培养他们的信息使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鉴别、判断与交流的能力。再次,在培养学生分析使用所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要突破专业的局限性,不要把视野局限在第一学科范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利用,而将信息的搜索、评判、使用拓展到教学、科研、实践中去,将信息的搜索评判使用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拉上关系”。 最后,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相结合,二者需要协同进行,才能真正培养出21世纪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社会方面

国家相关部门要支持现代信息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加大高校信息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构建高性能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学习环境。高校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习也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及声像具备,会使高校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浓厚,既能够提高他们对相关知识概念的领会程度,又能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另一方面,建设更智能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及时购买最新的信息资源,使图书馆成为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地点。虽然我国大学的图书馆已经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的发展速度太慢。高校图书馆要完全更改其服务方式,强化电子阅览室、Internet资源搜索室和高科技信息资料室等更好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EB/OL].[2007-06-12].http://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cfm.

[2]原娟娟,张增荣.信息素养教育:高校走了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3]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4]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5]Michael B.Eisenberg,Robert E.Berkowitz.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1990.

[6]汤根沐,万里鹏,陈明贵.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7]尚慧.谈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0).

[8]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刘树新,罗卫,李月霞.网络环境下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构建方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0]汤海平.略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高校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社会性软件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