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色彩偏好的来源

2014-09-23 07:17张晨晨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回族阿拉伯

从回族的起源上来看,回族的形成伴随着伊斯兰教在我国的稳定发展。换言之,回族的主要来源是元代从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来到中国内地的人们,依托伊斯兰教为核心,兼容汉、蒙、满、白、傣等民族而凝结成的少数民族。也正因为回族族源非单一成分,所以“回族文化是在接受汉文化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穆斯林文化。”[1]回族的穆斯林文化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统称。宗教文化即伊斯兰教文化;世俗文化则包括回族的服饰、饮食、建筑、节日、语言文字、历史、科学技术、仪式等个方面的文化。当然也包括色彩文化。

一、伊斯兰文化对回族色彩偏好的影响

第一,从伊斯兰教的通用语言上看回族色彩的偏好。

颜色词中的民族意识表现在其分类、指称来源及其内涵与外延中。客观世界中的颜色成百上千,不同语言对它们的指称也千差万别。在这些缤纷斑斓的色彩中,只有少数是基本色,其余都是过渡色。以共性较多的基本色为例,探讨基本色划分中的民族意识。在阿拉伯学者中,关于基本颜色,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阿拉伯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是红色、黑色和白色。而另一种则认为是白、黑、红、黄、绿五色。欧麦尔教授认为这两种对颜色的分类应是阿拉伯远古时期的分类,尤其是前者。但白、黑、红、黄、绿五色至今仍是阿拉伯人最常用和偏爱的颜色。根据西方学者1940年和1959年的两次统计,阿拉伯语中的颜色词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白、红、黑、绿、黄。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国旗的颜色是由白、绿、红、黑四种颜色组成。例如,科威特的国旗就是以这四种颜色组成的。绿色象征锦绣大地,白色代表国家的成就,红色是勇士的热血,黑色则代表勇猛的科威特骑士在沙漠中扬起的滚滚烟尘。以后,阿拉伯语的基本颜色词发展到九个,即白、黑、红、绿、黄、蓝、浅黑或深咖色、灰色和棕色。[2]

第二,伊斯兰教发源地的自然环境影响其色彩观。

色彩是一种主观现象,而色彩文化是被赋予内涵的客观意义。色彩文化的形成是由主观现象与客观事物组合而成的。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宗教的色彩观,最先受到其产生的生态环境的制约。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包括现在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巴林等国家。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东临海湾及阿曼湾,西傍红海,南濒阿拉伯海和亚丁湾,亚丁湾西北界叙利亚沙漠,北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面积3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除西部、南部和东南边缘有部分山脉外,大部分为高原,而中南部内陆沙漠广布,多干谷。从气候上看,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普遍酷热干燥,四季气候及昼夜温差显著,夏季白天最高气温有时可达60摄氏度左右,烈日炎炎,热浪滚滚,酷热难忍。同时,在阿拉伯语中,“阿拉伯”一词是“沙漠”的意思。所以,这种以沙漠为主的生存环境,孕育了阿拉伯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浩瀚的沙海不仅使阿拉伯人最先认识到黄色;同样一片沙海,也让阿拉伯人认识到绿色的宝贵,甚至说,他们渴望充满生机的绿色。这种观点直接被赋予在伊斯兰教中。

“伊斯兰”一词的的意义为“顺从”、“皈依”或“信服”,即“顺从真主而获得安宁”的意思。伊斯兰教以绿色象征和平,以阿拉伯语为世界语,曾随着扩张的远征军,在阿拉伯帝国统辖区大力宣扬和推广,因此,也有以此认为伊斯兰教重绿色,爱和平,故又称其为“和平教”。[3]

这里说的“脸色变白的人”指代的是信道的人;相对的“脸色变黑的人”则是信道后又不信道的人。对于信道的人,将受真主慈恩;不信道的人将受惩罚。此外,黑与白的另一种指代,是“黑夜”与“白昼”。例如,“他展开大地,并在大地上安置许多山岳和河流,他把每种果实造成两性的,以黑夜覆盖白昼。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13:3];“他使你们在夜间死亡,他知道你们在白昼的行为。然后,他使你们在白昼复活,以便你们活到已定的寿限。然后,你们只归于他,他要将你们的行为告诉你们。”[6:60]。又如,“你们中窃窃私语的,高谈阔论的,隐藏在黑夜的,出现在白昼的,[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13:10]。另一方面,黑与白还可以引申为“肮脏”与“洁净”、“不幸”与“光明”、“纯洁”与“邪恶”之意。例如,“行善者将获善报,且有余庆,脸上没有黑灰与忧色,这些人是乐园的居民,将永居其中。”[10:25][4]

“圣训”中也有很多关于“黑”与“白”的传述。比如,“艾布达伍德圣训”中,伊本•阿巴斯传述:“穆圣说:‘你们当穿白色衣服,那是最好的面料。你们当用白布给埋体穿克凡。最好的眼药膏是皓矾,它能明目生发”。阿依莎传述:“我给穆圣做了件黑色斗逢,穆圣便穿在身上。后来一出汗,就有羊毛味儿。穆圣遂脱掉了。穆圣一直喜爱芳香的气味”。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回族色彩偏好的影响

红色是最能体现回族色彩偏好是受汉族影响的。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红色是中华始祖之一——炎帝的代表色。汉高祖刘邦自认为是赤帝之子,故自汉朝起开始崇尚红色。长久以来,红色象征喜庆、吉利与美好。民间老百姓在喜庆的婚礼、节日期间,更是把红色运用得酣畅淋漓:新娘子的鲜红色衣装、红色匾额、红色灯笼、大红色喜字、形态各异的大红色剪纸等装饰,营造了喜庆的气氛。而回族自然也认同了红色的喜庆寓意。日常着装中,回族女性的盖头颜色,如粉红、洋红、紫红、大红,越来越受欢迎。在婚礼上,红色的大范围使用,既是图喜庆、吉利、热闹,也是对新人婚后生活“红红火火”的祝愿。

注释:

[1]陈连开. 中国民族史纲要.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 P477。

[2]国少华.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 P276。

[3]马通.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年. P11。

[4]马坚译. 古兰经[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张晨晨,宁夏大学民族学。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回族阿拉伯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