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对我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影响再探

2014-09-24 02:36黄奕蕾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2期
关键词:治未病病因管理

黄奕蕾

【摘要】 本文从病因学、张仲景的病因三条启发要扶正以加强社会管理职能;苦练内功加强扶正,从治未病启发综合治理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加强突发性事件的防范,加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从中医标本兼治启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同时也要参考泻实补虚清热温寒之法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 安定因素; 病因; 管理; 治未病; 标本兼治; 泻实补虚; 清热温寒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according to the etiology of TCM and "Zhang Zhongjings three causes of disease":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for the 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drill diligently to enhance the 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by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nip in the bud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strengthening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events, the safety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staff; the "treating secondary symptoms for emergency, treating the chronic disease aiming at the principal aspect" and "treating both manifestation and root cause of disease"of TCM i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same as the "reduce excessiveness", "reinforce insufficiency", "clearing heat" and "relieving cold".

【Key words】 Factors; Etiology; Management;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reating both manifestation and root cause of disease; Reduce excessiveness and reinforce insufficiency; Clearing heat and relieving cold

First-authors address: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2.047

中医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衰,并在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这不仅是由于中医具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内容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至今仍有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传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不仅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本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引和影响具有深刻的意义。

1 从病因学联系到要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就要祛除影响安全的因素

1.1 祛除影响安全因素的各种“外邪” 中医认为人生存于自然界,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但六气过度就成为六淫。六淫是致病的因素,属于外邪,又叫外因。人要保持健康不发病,就要避免六淫邪气的侵害。一个单位要保持健康以正常运作,就要祛除影响安全的外来因素。本校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注意各种影响安全稳定的各种“外邪”,例如引起偷盗、火警、交通意外等因素,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保卫部门应该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外因,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应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细化各个岗位工作职责和职责范围,监督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发动广大教师职工共同参与,避免和防范各种影响安全的外因。例如门卫包括大门卫和教学区、生活区楼房的门岗工作,要严格落实,以高度的责任感防范影响安定因素的各种“外邪”。

1.2 调七情立和谐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7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称为内伤七情。作为学校单位一般不存在思想感情活动,但是组成单位的成员是有思想感情活动的,即是有七情的。教职员工正常的七情不会损害单位的健康运作,但过度的七情就会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例如,员工郁闷的情绪得不到疏解,带着情绪工作,不但会破坏和谐的员工关系,而且会情绪升级而出现吵架甚至打架等现象。综合治理工作也要综合考虑社区参与人员的“七情”,在不违背法律和原则的前提下,相关措施更应考虑到人性化的问题。如果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相处和谐,相互帮助,群防群治建立在群众基础上,共同打击和防范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那么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大家就可共享。所以,综合治理工作也要综合考虑参与成员的七情。endprint

2 从张仲景的病因三条启发要扶正以加强社会管理职能

2.1 苦练内功加强扶正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说:“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人能够受邪,邪从较表浅的经络一直深入到脏腑,那是内虚即内因决定的。学校也一样,在运作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邪”。如果没有苦练内功,综合治理没有落到实处,“外邪”就会乘虚而入,学校就像人“病”了一样,不能维持正常的运作了。所以,要苦练内功加强扶正。

2.2 防微杜渐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说:“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受邪较浅或正虚不甚,所以邪仅仅在四肢九窍较表浅的部位相传。学校也如此,外来影响因素虽有影响但不厉害,或者内部管理虽存在不足但不严重,这些都不能掉以轻心,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而,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就是要提前介入,提前防范,各个职能部门和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共同防范,将各种不安全的因素或者行为杜绝在萌芽中。

2.3 突发性事件要防范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说:“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此属意外之邪,为突发性致病因素。避免此类意外之邪的最好方法是加强防范以防不测。学校在开展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或者师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常常也会遇到“意外之邪”。例如,偷盗、诈骗、人身意外、交通意外、火警意外等,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就要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事故处理领导小组,调动相应的力量,集中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处理事件,防止扩散,或者将事件处理在萌芽阶段。

3 从治未病启发综合治理要树立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

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达事理的人,不主张有了病然后讲求治疗,而是要在未病之先加以预防。治理国家、单位也一样,不要出了乱子,然后研究治乱的方法,而是要在未乱之前,防止乱子的发生。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就是要不治已乱治未乱,做到未乱先防,有恙早治。事后干预不如提前预防介入,事情发生了再进行预防,收到效果往往不理想,但提前预防,通过宣传等各种措施,使可能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在萌芽阶段就处置完成了,防患于未然。因而学校治安综合治理也同样是通过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提前介入预防各种事件的发生,共同达到安全和谐的目的。

4 从中医标本兼治启发综合治理也要标本兼治

4.1 急则治其标 标本论治的临床应用,始于《内经》。如《素问·标本病传篇》说:“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中医治病主张不能只治标不治本,一定要针对病证出现的标本并重的情况,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在危急的情况下,就要急则治其标。如患者突然抽搐,先要立即治疗抽搐,就是急则治其标。例如学校某处突然出现火警、盗窃或交通意外等,先要立即启动相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理事件,就是急则治其标。

4.2 缓则治其本 如患者抽搐处理后,就要找出抽搐的病因,审因论治就是缓则治其本。发生火警、盗窃或交通意外等事件,处理后就要找出引发事件的原因,进行系统整改,就是缓则治其本。

4.3 标本兼治 如患者抽搐,快速处理抽搐的同时,积极查找抽搐的病因,审因论治,就是标本兼治。如出现火警、盗窃或交通意外事件后并迅速处理后,积极查找火警、盗窃或交通意外的原因,落实整改,并发动群众群防群治,这就是标本兼治了。在处理标本兼治中,还要注意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解决表面的具体问题是个性,如果只是一个个解决的话,无疑永远都解决不了,只有找出问题的共性所在,然后采取措施防范错误再次发生,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就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认真落实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找出问题或隐患的共性所在,针对性地处理。例如出现火警个案,如果仅就一个一个个案处理,那就很难杜绝火警问题。如果找出火警共性所在,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综合治理。

5 综合治理要参考泻实补虚清热温寒之法

5.1 补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精气夺则虚”。虚证,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学校某个部门如果存在“懒散庸奢”之风,它的“正能量”就会减少,它的管理就会松散,就会出现“虚证”。综合治理应补虚,即“虚者补之”,如发现学校安全工作存在漏洞或隐患,就应及时对综治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落实和贯彻,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补充夯实薄弱环节。

5.2 泻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实的本意是指致病因子的强烈,除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也包括水饮、痰浊、瘀血、二便等病理产物或废物等。实证的表现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学校内某个部门如果存在歪风邪气较盛,就会出现邪气盛的“实证”,如出现不团结现象,芝麻绿豆的小事也会争得脸红耳赤。综合治理就要泻实,即“实者泻之”,如对“懒散庸奢”等歪风邪气进行严肃的整顿,“釜底抽薪”,清除掉那些“病理产物” 即歪风邪气。

5.3 清热 热证就是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有没有“热证”呢?有的,例如,前几年流行的股票热、基金热,不同程度影响了工作。对时髦的东西大面积过分追求,就是“热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热者寒之”,指热证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属逆病性而治的正治法。对于社会方面的“热证”,用冷静的疏解的方法治疗。

5.4 温寒 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如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有没有“寒证”呢?有的,例如,“懒散庸奢”之风没有很好得到纠正,并存在管理不到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有冷、硬、推现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指寒性的证候,用温热的方药治疗。综治工作也是整治“懒散庸奢”之风,鼓舞士气,树立“正能量”,使学校工作回归健康运作中。endprint

因此,中医的泻实补虚清热温寒之法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存“懒散庸奢”之风,出现“虚证”,综治工作就要补虚。歪风邪气盛,就会出现邪气盛的“实证”,综合治理就要泻实,“釜底抽薪”,清除歪风邪气。热邪侵袭,综治工作就要用冷静的疏解的方法治疗。反之,若遇“寒证”,综治工作则用温热方法,鼓舞士气。

6 综合治理强调脏腑功能职司分明的行政管理观

《内经》把五脏六腑的结构比喻为行政管理架构,把五脏六腑的功能比喻为行政官员的职能。例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心就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人,是行政的最高长官,负责领导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党政事务;又例如“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肺就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辅助官员,协助单位的主要领导人管理实施行政事务;再例如“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肝就像一位智勇的将军,发挥一切的计谋和推测考虑,保证国家或单位的安全和行政事务的顺利实施。“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这十二个器官之间必须互相协调,但协调的决定作用,在于行政首长的英明领导。对人身而言,各器官的活动就正常,这样保养生命就可以长寿而终身不会有疾病,在国家或单位来说,就一定能够兴盛。如果领导不英明不正确,对人体而言,各器官的就受到祸害,气血的道路道闭塞不通,形体就大受损伤,生命就会出现危险。对于国家或单位来说,就会受到灾难和痛苦,应该深刻注意。这里既突出了领导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职能部门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也就是综治工作的重要性。

实行学校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制度化,落实学校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通过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包括治安安全措施、交通安全措施、消防安全措施,食品安全措施、试验室安全措施、危险品管理措施、生产安全措施等,强化校园综治工作的总体领导,明确各级主要领导在学校综治工作中应负的责任,把综治工作纳入到学校党委议事的高度予以重视,纳入到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各司其职,群防群治,共同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病因学、张仲景的病因三条,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中医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思想,泻实补虚清热温寒之法以及脏腑功能职司分明等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对本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引和影响具有深刻的意义。

(收稿日期:2014-03-31) (本文编辑:王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未病病因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