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30例疗效观察

2014-09-25 23:09俞建锋
上海医药 2014年17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高血压

俞建锋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上海 201806)

摘 要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法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及血压变化以探讨该法的降压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治疗,每日1次,10 d为1疗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压,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见下降(P<0.05),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明确的降压效果并能改善症状。

关键词 高血压 针刺结合桥弓穴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7-0028-03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with push and massage Qiaogong point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type of hypertension: 30 cases of report

YU Jianfeng

(Waiga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ush and massage Qiaogong point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type of hypertension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o explore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icacy of this method.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type of hypertension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each by the simple digital table method.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push and massage Qiaogong point method besides the routine therapy with ones a day and 10 days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while a routine therapy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served after 3 courses of treatment. 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before treatment (P<0.05) ,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An obviously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can be obtained with this therapy.

KEY WORDS hyperten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ridge arch cave; curative effect

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疾病。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阳上亢型是高血压病中的常见证型,据统计约占高血压病的87.33%[1]。我们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采用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获得初步效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本中心登记管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②服用降压药,但血压>140/90 mmHg;③本社区居住3年以上,年龄≥35岁;③签定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肾疾病,糖尿病和视网膜疾病;③神经官能症、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嗜酒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肝阳上亢型的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符合条件的对象共60例,男24例,女36例。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7±7.1)岁,平均病程(4.8±1.2)年;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7±8.3)岁,平均病程(5.0±6.6)年。

方法

治疗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推按桥弓手法治疗。操作方法:①针刺取穴风池、曲池、合谷、阳陵、太冲。②患者取坐位,两手自然放在腿上,常规消毒后取38号不锈钢毫针直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运针1 min。③起针常规消毒后予以推按桥弓。桥弓穴是一线状穴道,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从翳风到缺盆成一直线,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穴位之一。操作手法:以拇指握定,其余四指并拢,沿桥弓穴自上而下推,注意两侧不能同时推,先左后右,每侧50次。操作时以患者感到明显酸胀感、局部皮肤透热为宜。④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量血压。

对照组

门诊常规药物治疗,家庭医生社区随访管理。

观察指标

采用水银柱袖带式血压计,患者每天10时、14时各测量血压1次,然后取平均数。测量血压前休息10 min。记录血压、心率。同时记录相关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胸闷、乏力、烦躁易怒等症状。在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评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 mmHg;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已降到正常,或舒张压下降 10~19 mm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烦躁。有效:上述症状减轻;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结果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 =9.623,P <0.05),结果见表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位多在肝脾,其次是心肾。病因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或过逸、内伤体虚及六浮邪气浸袭等原因而发病,其中又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最易发病,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3]。从发病阶段来看,发病早期多为实证,肝阳上亢、痰浊中阻,后期多为虚证,肝肾阴虚、心脾两虚[4]。而肝阳上亢型据统计约占高血压病的87.33%。 中医治疗高血压,针对其病因病机,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因人因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多从肝胆、脾胃、心肾等经入手。笔者根据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原则,取穴肝经原穴——太冲;足少阳胆经合穴——阳陵、治诸风头痛之要穴——风池;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合穴曲池,诸穴相配,通气血,上疏下导,使气血复归平衡。再结合推按桥弓,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具有良性双向调节、患者乐于接受和无不良反应等优点[5]。《灵枢·刺节真邪篇》就记载有如下操作: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桥弓穴即由此“卷而切推”颈动脉演化而来,是泻火潜阳与降逆的代表操作方法[6]。

有研究认为[7],桥弓穴与胆经、胃经、大肠、小肠以及三焦经关系密切.通过对桥弓穴的刺激可以调理这些经脉气血的运行、平衡相关脏腑的阴阳,从而达到育阴潜阳、疏理肝胆、调理脾胃、运湿化痰、通调二焦等作用,能够针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起到平肝息风、清脑明目、宁心安神、益气和血等功效,控制血压、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症状。关于其降压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推按桥弓穴即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经颈动脉窦神经传入延髓孤束核,使血管运动神经元得到抑制,迷走神经活动得到加强,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本临床观察表明,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治疗高血压降压疗效较为显著。由于该治疗方法简单易学,不受医疗条件和设备限制,故在社区中易于推广应用。在1年的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华德, 方针, 王翀敏.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2): 178-18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 高血压杂志, 2005, 13(6): 2-24.

谭元生, 谭胜真, 宋雪云, 等. 高血压的中医研究纂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1): 6-8.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523-1542.

刘元华, 洪明星, 刘明雪, 等. 传统手法治疗高血压的机理探讨[J]. 中医外治杂志, 2005, 14(2): 32-33.

严隽陶, 沈国权. 推拿问答[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8-26.

薛卫国, 廖品东. 推拿配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 按摩与导引, 2003, 19(3): 8-12.

(收稿日期:2014-03-13)

方法

治疗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推按桥弓手法治疗。操作方法:①针刺取穴风池、曲池、合谷、阳陵、太冲。②患者取坐位,两手自然放在腿上,常规消毒后取38号不锈钢毫针直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运针1 min。③起针常规消毒后予以推按桥弓。桥弓穴是一线状穴道,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从翳风到缺盆成一直线,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穴位之一。操作手法:以拇指握定,其余四指并拢,沿桥弓穴自上而下推,注意两侧不能同时推,先左后右,每侧50次。操作时以患者感到明显酸胀感、局部皮肤透热为宜。④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量血压。

对照组

门诊常规药物治疗,家庭医生社区随访管理。

观察指标

采用水银柱袖带式血压计,患者每天10时、14时各测量血压1次,然后取平均数。测量血压前休息10 min。记录血压、心率。同时记录相关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胸闷、乏力、烦躁易怒等症状。在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评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 mmHg;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已降到正常,或舒张压下降 10~19 mm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烦躁。有效:上述症状减轻;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结果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 =9.623,P <0.05),结果见表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位多在肝脾,其次是心肾。病因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或过逸、内伤体虚及六浮邪气浸袭等原因而发病,其中又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最易发病,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3]。从发病阶段来看,发病早期多为实证,肝阳上亢、痰浊中阻,后期多为虚证,肝肾阴虚、心脾两虚[4]。而肝阳上亢型据统计约占高血压病的87.33%。 中医治疗高血压,针对其病因病机,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因人因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多从肝胆、脾胃、心肾等经入手。笔者根据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原则,取穴肝经原穴——太冲;足少阳胆经合穴——阳陵、治诸风头痛之要穴——风池;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合穴曲池,诸穴相配,通气血,上疏下导,使气血复归平衡。再结合推按桥弓,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具有良性双向调节、患者乐于接受和无不良反应等优点[5]。《灵枢·刺节真邪篇》就记载有如下操作: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桥弓穴即由此“卷而切推”颈动脉演化而来,是泻火潜阳与降逆的代表操作方法[6]。

有研究认为[7],桥弓穴与胆经、胃经、大肠、小肠以及三焦经关系密切.通过对桥弓穴的刺激可以调理这些经脉气血的运行、平衡相关脏腑的阴阳,从而达到育阴潜阳、疏理肝胆、调理脾胃、运湿化痰、通调二焦等作用,能够针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起到平肝息风、清脑明目、宁心安神、益气和血等功效,控制血压、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症状。关于其降压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推按桥弓穴即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经颈动脉窦神经传入延髓孤束核,使血管运动神经元得到抑制,迷走神经活动得到加强,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本临床观察表明,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治疗高血压降压疗效较为显著。由于该治疗方法简单易学,不受医疗条件和设备限制,故在社区中易于推广应用。在1年的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华德, 方针, 王翀敏.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2): 178-18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 高血压杂志, 2005, 13(6): 2-24.

谭元生, 谭胜真, 宋雪云, 等. 高血压的中医研究纂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1): 6-8.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523-1542.

刘元华, 洪明星, 刘明雪, 等. 传统手法治疗高血压的机理探讨[J]. 中医外治杂志, 2005, 14(2): 32-33.

严隽陶, 沈国权. 推拿问答[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8-26.

薛卫国, 廖品东. 推拿配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 按摩与导引, 2003, 19(3): 8-12.

(收稿日期:2014-03-13)

方法

治疗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推按桥弓手法治疗。操作方法:①针刺取穴风池、曲池、合谷、阳陵、太冲。②患者取坐位,两手自然放在腿上,常规消毒后取38号不锈钢毫针直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运针1 min。③起针常规消毒后予以推按桥弓。桥弓穴是一线状穴道,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从翳风到缺盆成一直线,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穴位之一。操作手法:以拇指握定,其余四指并拢,沿桥弓穴自上而下推,注意两侧不能同时推,先左后右,每侧50次。操作时以患者感到明显酸胀感、局部皮肤透热为宜。④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继续下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量血压。

对照组

门诊常规药物治疗,家庭医生社区随访管理。

观察指标

采用水银柱袖带式血压计,患者每天10时、14时各测量血压1次,然后取平均数。测量血压前休息10 min。记录血压、心率。同时记录相关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胸闷、乏力、烦躁易怒等症状。在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评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20 mmHg;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已降到正常,或舒张压下降 10~19 mm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烦躁。有效:上述症状减轻;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结果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 =9.623,P <0.05),结果见表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位多在肝脾,其次是心肾。病因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或过逸、内伤体虚及六浮邪气浸袭等原因而发病,其中又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最易发病,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3]。从发病阶段来看,发病早期多为实证,肝阳上亢、痰浊中阻,后期多为虚证,肝肾阴虚、心脾两虚[4]。而肝阳上亢型据统计约占高血压病的87.33%。 中医治疗高血压,针对其病因病机,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因人因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多从肝胆、脾胃、心肾等经入手。笔者根据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原则,取穴肝经原穴——太冲;足少阳胆经合穴——阳陵、治诸风头痛之要穴——风池;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合穴曲池,诸穴相配,通气血,上疏下导,使气血复归平衡。再结合推按桥弓,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具有良性双向调节、患者乐于接受和无不良反应等优点[5]。《灵枢·刺节真邪篇》就记载有如下操作: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桥弓穴即由此“卷而切推”颈动脉演化而来,是泻火潜阳与降逆的代表操作方法[6]。

有研究认为[7],桥弓穴与胆经、胃经、大肠、小肠以及三焦经关系密切.通过对桥弓穴的刺激可以调理这些经脉气血的运行、平衡相关脏腑的阴阳,从而达到育阴潜阳、疏理肝胆、调理脾胃、运湿化痰、通调二焦等作用,能够针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起到平肝息风、清脑明目、宁心安神、益气和血等功效,控制血压、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症状。关于其降压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推按桥弓穴即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经颈动脉窦神经传入延髓孤束核,使血管运动神经元得到抑制,迷走神经活动得到加强,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本临床观察表明,针刺结合推按桥弓穴治疗高血压降压疗效较为显著。由于该治疗方法简单易学,不受医疗条件和设备限制,故在社区中易于推广应用。在1年的社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华德, 方针, 王翀敏.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2): 178-18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 高血压杂志, 2005, 13(6): 2-24.

谭元生, 谭胜真, 宋雪云, 等. 高血压的中医研究纂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1): 6-8.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523-1542.

刘元华, 洪明星, 刘明雪, 等. 传统手法治疗高血压的机理探讨[J]. 中医外治杂志, 2005, 14(2): 32-33.

严隽陶, 沈国权. 推拿问答[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8-26.

薛卫国, 廖品东. 推拿配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 按摩与导引, 2003, 19(3): 8-12.

(收稿日期:2014-03-13)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