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手外伤术中2种臂丛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2014-09-25 23:18董桃花
上海医药 2014年17期
关键词:手外伤急诊

董桃花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西 332000)

摘 要 目的:比较急诊手外伤术中2种臂丛麻醉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手外伤并需行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和B两组,每组40例患者。麻醉用药均为0.3%罗哌卡因和1.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A组患者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用量为25 ml;B组患者接受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用量亦为25 ml。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Ramsay镇静评分得分。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的血压均出现下降,且A组患者麻醉后的血压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无明显变化,麻醉效果也无明显差异。A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B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中Ramsay镇静评分得分为2 ~ 4分的患者比例为80%,高于B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不会对患者的心率造成明显影响,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镇静效果较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更好,可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臂丛麻醉 手外伤 急诊

中图分类号:R614.4; R6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7-0045-03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methods

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of hand trauma*

Dong Taohua**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 Jiangxi 33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two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methods 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of hand trauma. Methods: Eigh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hand traum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during October, 2012 - May, 2014 and needed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B with 40 patients each. The anesthetic agent used was a mixture of 0.3% ropivacaine and 1.2% lidocaine. Patients in group A underwent axillary two block anesthesia with dosage of 25 ml while patients in group B received interscalene two block anesthesia with dosage of 25 ml.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before and after anesthesia, anesthesia effect,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and Ramsay sedation scale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lood pressure in all patients decreased after anesthesia, however, it was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heart rate and anesthetic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anesthesia.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at 2.5% in group A and 15%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The ratio with Ramsay sedation scale score 2 ~ 4 points accounted for 80% in group A, which was higher than 62.5%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of acute hand injuries can not cause any significant effect on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axillary block anesthesia. Sedation anesthesia point method is much better than interscalene two block method and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pressure and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

Key words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hand injury; emergency

手外伤手术是急诊科的常见手术,其治疗效果不但要求使患者受伤的手保持良好外形,而且要求恢复患者手的原有功能[1]。手部解剖结构及功能特殊,麻醉要求高,是急诊麻醉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操作简便、镇静和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的有效麻醉方法是手外伤手术理想的手术麻醉方法[3]。本研究比较腋路两点阻滞法和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同时分析这2种麻醉方法的镇静和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手外伤并需行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A和B两组,每组40例患者。患者术前均无精神异常、高血压以及肝、肾疾病和心脏相关疾病,也都无长期镇静药物使用史且术前均未在使用镇静药物。A组中男18例,年龄13 ~ 64岁,平均年龄(36.84±18.95)岁;女22例,年龄16 ~ 68岁,平均年龄(38.80±19.78)岁。B组中男21例,年龄14 ~ 62岁,平均年龄(35.35±17.57)岁;女19例,年龄15 ~ 69岁,平均年龄(39.53±19.9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以套管针于上肢开放静脉并经此快速补液15 ~ 300 ml,同时给予吸氧4 L/min。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直至手术结束。麻醉用药均为0.3%罗哌卡因和1.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患者都取侧卧位。对A组患者采用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一次性缓慢注射麻醉液25 ml。患者仰头偏向对侧,阻滞侧上肢外展,肘部弯曲,前臂外绕,在腋动脉波动最高点给药。对B组患者采用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一次性缓慢注射麻醉液25 ml,于肌间沟三角形顶点下0.5 cm处给药。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和镇痛情况(对镇痛效果不佳的患者,允许再次注射适量的麻醉液)。

检测和评价指标

麻醉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心率检测,检测均在患者静坐或静卧5 min后进行,检测3次,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以减少检测误差。

Ramsay镇静评分的得分标准为:1分,不安静、烦躁;2分,安静,合作;3分,嗜睡,听从指令;4分,睡眠状态,可唤醒;5分,呼吸反应迟钝;6分,深睡状态,呼唤不醒[4]。其中1分为镇静不足,2 ~ 4分为镇静满意,5 ~ 6分为镇静过度。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出现下降,但A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麻醉中及麻醉后,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恶心、头晕,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40);B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头晕、恶心,1例出现注射痛,2例出现烦躁,1例出现眩晕,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40)。A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显著更低(P<0.0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Ramsay镇静评分的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为Ⅰ级,麻醉效果良好。

A组中Ramsay镇静评分得分为2 ~ 4分的患者比例高于B组,Ramsay镇静评分得分为1和5 ~ 6分的患者比例则都显著低于B组(表2)。

讨论

手外伤手术是急诊科的常见手术,其治疗效果不但要求恢复患者的手的外形,而且要求恢复患者的手的功能,对麻醉的要求较高[5-6]。手的解剖结构特殊,神经、血管丰富,对手术及外界的刺激均较敏感,臂丛阻滞穿刺及止血压迫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故操作简便、镇静和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并能为患者所接受的麻醉方法是手外伤术麻醉领域亟需解决的课题[7-8]。目前国内、外对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的合理方法的研究甚少,明确简便、有效的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方法可为手外伤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必要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不会对患者的心率造成明显影响。但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后患者的血压均出现了下降,其中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的血压下降不明显,说明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有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少,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小。此外,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镇静效果适中,镇静不足和镇静过度的患者比例均较少。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麻醉效果和镇静效果好,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不会对患者的心率造成明显影响;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较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的镇静效果好,可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的合理方法。不过,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小,加之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效果的个体差异性大,明确简便、有效的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方法仍待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量研究。

参考文献

朱玉花, 王俊波, 张全英, 等.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9): 2109-2111.

秦丹丹, 朱蔚琳. 横突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1, 51(34): 97-98.

谭丹, 刘波, 陈国柱, 等. 急诊手外伤臂丛麻醉两种方法对比分析[J]. 重庆医学, 2010, 39(16): 2198-2199.

梁永新, 古妙宁, 王世端, 等.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镇静的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4): 376-378.

张晓欣, 朱小兵, 戚志超, 等. 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2, 33(15): 2335-2337.

钟焕晖, 王白云, 谢松林, 等. 臂丛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附120例报告)[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22): 2748-2751.

沈邮静, 杨柳青. 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阻滞在老年人肩关节复位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9): 3623-3624.

王德明, 侯书健, 张元信, 等. 腋路臂丛3种神经定位方法阻滞效果的比较[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2): 220-224.

(收稿日期:2014-06-27)

Key words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hand injury; emergency

手外伤手术是急诊科的常见手术,其治疗效果不但要求使患者受伤的手保持良好外形,而且要求恢复患者手的原有功能[1]。手部解剖结构及功能特殊,麻醉要求高,是急诊麻醉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操作简便、镇静和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的有效麻醉方法是手外伤手术理想的手术麻醉方法[3]。本研究比较腋路两点阻滞法和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同时分析这2种麻醉方法的镇静和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手外伤并需行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A和B两组,每组40例患者。患者术前均无精神异常、高血压以及肝、肾疾病和心脏相关疾病,也都无长期镇静药物使用史且术前均未在使用镇静药物。A组中男18例,年龄13 ~ 64岁,平均年龄(36.84±18.95)岁;女22例,年龄16 ~ 68岁,平均年龄(38.80±19.78)岁。B组中男21例,年龄14 ~ 62岁,平均年龄(35.35±17.57)岁;女19例,年龄15 ~ 69岁,平均年龄(39.53±19.9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以套管针于上肢开放静脉并经此快速补液15 ~ 300 ml,同时给予吸氧4 L/min。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直至手术结束。麻醉用药均为0.3%罗哌卡因和1.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患者都取侧卧位。对A组患者采用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一次性缓慢注射麻醉液25 ml。患者仰头偏向对侧,阻滞侧上肢外展,肘部弯曲,前臂外绕,在腋动脉波动最高点给药。对B组患者采用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一次性缓慢注射麻醉液25 ml,于肌间沟三角形顶点下0.5 cm处给药。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和镇痛情况(对镇痛效果不佳的患者,允许再次注射适量的麻醉液)。

检测和评价指标

麻醉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心率检测,检测均在患者静坐或静卧5 min后进行,检测3次,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以减少检测误差。

Ramsay镇静评分的得分标准为:1分,不安静、烦躁;2分,安静,合作;3分,嗜睡,听从指令;4分,睡眠状态,可唤醒;5分,呼吸反应迟钝;6分,深睡状态,呼唤不醒[4]。其中1分为镇静不足,2 ~ 4分为镇静满意,5 ~ 6分为镇静过度。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出现下降,但A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麻醉中及麻醉后,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恶心、头晕,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40);B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头晕、恶心,1例出现注射痛,2例出现烦躁,1例出现眩晕,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40)。A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显著更低(P<0.0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Ramsay镇静评分的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为Ⅰ级,麻醉效果良好。

A组中Ramsay镇静评分得分为2 ~ 4分的患者比例高于B组,Ramsay镇静评分得分为1和5 ~ 6分的患者比例则都显著低于B组(表2)。

讨论

手外伤手术是急诊科的常见手术,其治疗效果不但要求恢复患者的手的外形,而且要求恢复患者的手的功能,对麻醉的要求较高[5-6]。手的解剖结构特殊,神经、血管丰富,对手术及外界的刺激均较敏感,臂丛阻滞穿刺及止血压迫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故操作简便、镇静和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并能为患者所接受的麻醉方法是手外伤术麻醉领域亟需解决的课题[7-8]。目前国内、外对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的合理方法的研究甚少,明确简便、有效的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方法可为手外伤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必要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不会对患者的心率造成明显影响。但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后患者的血压均出现了下降,其中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的血压下降不明显,说明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有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少,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小。此外,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镇静效果适中,镇静不足和镇静过度的患者比例均较少。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麻醉效果和镇静效果好,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不会对患者的心率造成明显影响;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较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的镇静效果好,可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的合理方法。不过,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小,加之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效果的个体差异性大,明确简便、有效的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方法仍待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量研究。

参考文献

朱玉花, 王俊波, 张全英, 等.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9): 2109-2111.

秦丹丹, 朱蔚琳. 横突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1, 51(34): 97-98.

谭丹, 刘波, 陈国柱, 等. 急诊手外伤臂丛麻醉两种方法对比分析[J]. 重庆医学, 2010, 39(16): 2198-2199.

梁永新, 古妙宁, 王世端, 等.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镇静的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4): 376-378.

张晓欣, 朱小兵, 戚志超, 等. 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2, 33(15): 2335-2337.

钟焕晖, 王白云, 谢松林, 等. 臂丛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附120例报告)[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22): 2748-2751.

沈邮静, 杨柳青. 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阻滞在老年人肩关节复位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9): 3623-3624.

王德明, 侯书健, 张元信, 等. 腋路臂丛3种神经定位方法阻滞效果的比较[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2): 220-224.

(收稿日期:2014-06-27)

Key words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hand injury; emergency

手外伤手术是急诊科的常见手术,其治疗效果不但要求使患者受伤的手保持良好外形,而且要求恢复患者手的原有功能[1]。手部解剖结构及功能特殊,麻醉要求高,是急诊麻醉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操作简便、镇静和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的有效麻醉方法是手外伤手术理想的手术麻醉方法[3]。本研究比较腋路两点阻滞法和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同时分析这2种麻醉方法的镇静和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手外伤并需行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A和B两组,每组40例患者。患者术前均无精神异常、高血压以及肝、肾疾病和心脏相关疾病,也都无长期镇静药物使用史且术前均未在使用镇静药物。A组中男18例,年龄13 ~ 64岁,平均年龄(36.84±18.95)岁;女22例,年龄16 ~ 68岁,平均年龄(38.80±19.78)岁。B组中男21例,年龄14 ~ 62岁,平均年龄(35.35±17.57)岁;女19例,年龄15 ~ 69岁,平均年龄(39.53±19.9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以套管针于上肢开放静脉并经此快速补液15 ~ 300 ml,同时给予吸氧4 L/min。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直至手术结束。麻醉用药均为0.3%罗哌卡因和1.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患者都取侧卧位。对A组患者采用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一次性缓慢注射麻醉液25 ml。患者仰头偏向对侧,阻滞侧上肢外展,肘部弯曲,前臂外绕,在腋动脉波动最高点给药。对B组患者采用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一次性缓慢注射麻醉液25 ml,于肌间沟三角形顶点下0.5 cm处给药。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和镇痛情况(对镇痛效果不佳的患者,允许再次注射适量的麻醉液)。

检测和评价指标

麻醉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心率检测,检测均在患者静坐或静卧5 min后进行,检测3次,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以减少检测误差。

Ramsay镇静评分的得分标准为:1分,不安静、烦躁;2分,安静,合作;3分,嗜睡,听从指令;4分,睡眠状态,可唤醒;5分,呼吸反应迟钝;6分,深睡状态,呼唤不醒[4]。其中1分为镇静不足,2 ~ 4分为镇静满意,5 ~ 6分为镇静过度。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出现下降,但A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麻醉中及麻醉后,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恶心、头晕,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40);B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头晕、恶心,1例出现注射痛,2例出现烦躁,1例出现眩晕,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40)。A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显著更低(P<0.0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Ramsay镇静评分的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为Ⅰ级,麻醉效果良好。

A组中Ramsay镇静评分得分为2 ~ 4分的患者比例高于B组,Ramsay镇静评分得分为1和5 ~ 6分的患者比例则都显著低于B组(表2)。

讨论

手外伤手术是急诊科的常见手术,其治疗效果不但要求恢复患者的手的外形,而且要求恢复患者的手的功能,对麻醉的要求较高[5-6]。手的解剖结构特殊,神经、血管丰富,对手术及外界的刺激均较敏感,臂丛阻滞穿刺及止血压迫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故操作简便、镇静和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并能为患者所接受的麻醉方法是手外伤术麻醉领域亟需解决的课题[7-8]。目前国内、外对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的合理方法的研究甚少,明确简便、有效的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方法可为手外伤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必要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不会对患者的心率造成明显影响。但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后患者的血压均出现了下降,其中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的血压下降不明显,说明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有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少,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小。此外,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镇静效果适中,镇静不足和镇静过度的患者比例均较少。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麻醉效果和镇静效果好,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不会对患者的心率造成明显影响;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较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的镇静效果好,可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的合理方法。不过,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小,加之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效果的个体差异性大,明确简便、有效的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方法仍待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量研究。

参考文献

朱玉花, 王俊波, 张全英, 等.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9): 2109-2111.

秦丹丹, 朱蔚琳. 横突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1, 51(34): 97-98.

谭丹, 刘波, 陈国柱, 等. 急诊手外伤臂丛麻醉两种方法对比分析[J]. 重庆医学, 2010, 39(16): 2198-2199.

梁永新, 古妙宁, 王世端, 等.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患者镇静的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4): 376-378.

张晓欣, 朱小兵, 戚志超, 等. 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2, 33(15): 2335-2337.

钟焕晖, 王白云, 谢松林, 等. 臂丛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附120例报告)[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22): 2748-2751.

沈邮静, 杨柳青. 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阻滞在老年人肩关节复位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9): 3623-3624.

王德明, 侯书健, 张元信, 等. 腋路臂丛3种神经定位方法阻滞效果的比较[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2): 220-224.

(收稿日期:2014-06-27)

猜你喜欢
手外伤急诊
综合康复训练后自我康复训练对手外伤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健康管理对促进断指再植患者出院后康复的作用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手外伤患者治疗及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急诊输液护理中的风险成因与护理对策分析
断指再植失败因素分析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治疗手外伤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