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怎样考公务员

2014-09-25 06:20吴安宁
公务员文萃 2014年9期
关键词:考试院国民政府公务员

吴安宁

寒门学子想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考试”是个不错的选择。从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到如今仍可见其遗威,每年的“国考”即公务员考试,几乎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么,民国的平民百姓怎样才能当上公务员呢?

想做官,自己考

北洋时代的民国,“考试”并不是读书人唯一晋升的机会。倘若您满腹经纶,自有军阀政客闻风上门,您稍微分析时局,整出一篇《隆中对》什么的,肯定会被恭请出山,当个顾问。民初的军阀们各据一地,都喜欢自行招揽人才,如鲁督张宗昌把前清状元王寿彭请去当教育厅长等。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代,一般人想当公务员就需要考试了。这里说的是“一般”人,那些“不一般”的人呢?咱们细细说来。

南京政府公务员的选定有多种方式,最牛气的是“特任”,各“会”“部”“院”的委员长、部长,通常是最高层领导内部协调。能得到“特任”的,都是有权有势的军阀和政客,如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军政部部长冯玉祥等。

其次是“选任”,各部院长、副院长要经过国民大会选举产生,如行政院院长宋子文,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等。

第三是“简任”,由国民政府直接任命,实际上最高层管不了这么多,基本由各机关长官转请任命。包括各“部”“会”的次长(如教育部次长)、副委员长、秘书长,以及中央机关直属署局的署长、局长,各省政府的主席、厅长、直辖市市长、局长等,都是简任官。您要是当了教育部部长,也能把胡适、鲁迅、徐志摩等人弄去当次长,爱谁谁。一般情况下,行政院都会批准。

第四就是“荐任”,需要走正式推荐流程,省部级长官提名呈请国民政府任命。中央及各省市各机关的科长、视察、督学及各省的县长等,都是荐任官。独霸山西的阎锡山是五台人,麾下县长一大半都是他老乡,故而山西老表们说“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跨”。

最后的是“委任”,由各机关直接任命。中央及各省各机关的科员、书记官,各县政府的科长、秘书、科员、办事员等,都为“委任”官。

说了这么多,您大概已经猜到了,靠辛苦考试爬上来的草根阶层,一般是“委任”的科员、办事员,少数优秀者,才可能是“荐任”的底层干部。

即便科员也算是吃皇粮了,寒门子弟仍然趋之若鹜。南京国民政府还算规矩,当时能历经几次考试而跃出农门的草根精英并不多,大部分还是能安排职务。

简单说说南京的考试院。

该院的设置,源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五权宪法主旨是:国民政府设主席一名,虚职,代表国家元首;其下分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院,五院院长各司其职,对主席和国民大会负责。中山先生在民国初年几经起伏,考试院并没有实际成立,直到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才开始筹备。考试院首任院长是孙中山的秘书、蒋介石的换帖兄弟戴季陶。

您想走考试途径,必须经过戴院长这关,考试院具体地址在哪呢?那可是戴院长几经勘察亲选的,原鸡鸣寺下的关帝庙(现南京市委、市政府、人大机关的办公所在地)。选此处可大有来头,明朝国子监就设在这里。朱元璋定都金陵时,在应天府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子学,后更名为国子监,是培养儒学士子的最高学府。

戴季陶饱读诗书,对明朝国子监心向往之,也将考试院建筑设计成宫殿样式,碧瓦红墙,飞檐斗拱,大门匾额上题曰:为国求贤。院内的建筑有明志楼、华林馆、衡鉴楼、待贤馆等。

更有意思的是,因考试院原址为关帝庙,院内还建有“武德楼”,安奉关帝、岳飞神位,并以张飞等二十四人从祀。每到传统节日,戴季陶都要率众焚香致祭。

考试种类和流程

如何参加考试。

国民政府1928年10月公布的《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铨叙事宜,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经考试院筛一道,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训令所属各机关:“凡候选人员、任命人员、依法应领证书之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均应经考试定其资格”,“荐任、委任职公务员,应就考试及格人员尽先任用”。

在考试之前,大家都先要熟悉考场和主考方,南京政府时代的主考方自然是考试院,五院之一,专门行使考试权,为国选拔人才。考试院有院长一人,副院长一人,下有三个分支机构:

其一为日常办事机构,即秘书处,后增加人事处,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和本院人事管理工作。

其二为“考选委员会”,掌管平时考试行政事务。委员会设委员长一人,副委员长一人。下有六科,分管总务、文书、资审、统计等。到具体考试时,还要成立专门的“典试委员会”,典试委员长就是主考官,由国民政府委派,另抽调社会名流、宿儒担任委员,如马寅初、罗家伦等就曾客串过。

其三为“铨叙部”,主管考试及格人员的分发任用以及全国公务员的任用资格、绩俸等事项的审查和登记。

考试院负责的考试又有哪些呢?

主要也分三大类:

一是“任命人员考试”,大致类同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分高等和普通两种。高等考试招录的是大学毕业生,通过考试后将列为“荐任”职的公务员。普通考试招录的是高中毕业,通过考试将作为“委任”职使用的公务员。考试院还有特种考试,如邮政、海关等人才的录用。二是执业证书考试,如律师、会计师、医师等。三是“公职候选人”考试,对象是选举产生的候选官员。此类考试有作秀的成分,分“试验”(书面考试)和“检核”(审查资格)两种,您来历大,走个过场就行了,如果戴院长看您不顺眼,可硬生生把您给考倒。您还别不信,因为考试分三个阶段,一试、二试、三试,前场通过方能进入下个阶段,哪一试都能放倒您。

怎样才能参加“高等考试”呢,您必须具备下列资格之一:国立或教育部承认之国内外大学与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有证书者。没有,不要紧,有同等学历,经检定考试及格者也行;啥证都没有,也别急,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合格的也行,比如您自费出版了啥书等,当然要有分量;另外,曾任委任官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

有哪些人不能参与考试呢?一,有反革命行为,经证实者(这点有些荒诞,革命与反革命,都是当权者规定的,您要是共产党,估计没办法考了);二,褫夺公权或停止公权尚未复权者;三,亏空公款,尚未清偿者;四,曾因赃私,处罚有案者;五,曾受破产宣告,尚未复权者(这条更是无厘头,破产的人连公务员都不能考);六,吸用鸦片,或其代用品者(不一定能查出来)。

高等考试考哪些内容呢?国文、党义(第二届开始增加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基础科目为第一试,又称“甄录试”;专业科目考试为第二试,又称“正试”;第三试为面试。甄录试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正试,正试不及格者不能参加面试。如甄录试及格而正试不及格者,下届考试可以免甄录试,正试及格而面试不及格者,下届考试可免甄录试和正试,但只能免一届相应考试。面试及格方能录取。

在戴院长主政期间,考试院曾大张旗鼓地举行过多次高等考试。从1931年开始,全国性大型公务员招考两年一届:1931年第一届、1933年第二届、1935年第三届,后因缺乏底层专业人才,于1936年增设第四届。抗战爆发后,招考受到影响,于1939年在重庆办了第五届。考试的主要对象都是大学生,彼时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经过考试院的选拔,就有做官的资格,是故从者如云。但录取者毕竟是极少数,特别是前三届题旨艰深,程序烦琐,许多才子都被考倒。

发榜的那天,考试院长戴季陶会身穿传统礼服,犹如孔老夫子一般谨慎,手捧“金榜”(黄纸金字,白绢泥金特制),率领全体监试委员,徐徐来到考试院门口,由两个赞礼官接过金榜,贴在照壁。贴榜时,身后仪仗队鼓乐齐鸣,全体成员向金榜行鞠躬礼,以示尊贤爱才。

放榜后,考试院会择吉日颁授证书,戴季陶通常还会请社会贤达、著名教授前来观礼。证书均由戴亲手颁发,并予以勉励,状元还要致谢词。

行进到这里还没完,戴季陶还要率领全体监试委员以及考试中榜人员,赴中山陵“谒陵”,绕陵寝一周,并致祭告词。谒陵时,戴规定男士必须一律着蓝长袍、黑马褂。

谒陵归来后,还有专门的宴席,地点多设于待贤馆,又被时人称作“待贤宴”,犹如古代之琼林宴。每上一道菜,都要奏古乐,取《诗经·鹿鸣》之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古意。考试院专门设有古乐队,演奏乐器多用笙、箫、琴、瑟、琵琶、二胡等,古色古香。宴后,戴季陶会给中榜者每人送上一份亲笔题字的《总理遗教》、一锭特制香墨,各个录取类别的第一、二名还能额外获得戴的亲书诗词纸扇等物。

凡经考试院选拔出来的文官,在任何场合见到戴季陶时都会行鞠躬礼,尊为“先生”,戴也颇好这口。此类文官以“正统出身”而自傲,还专门成立了“中国考政学会”,“以研究考选铨叙之理论及制度为宗旨”,每年召开一次年会,进行交流,并办有刊物《考政通讯》、《考政月刊》。考政学会姑且可称为“考院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不断增加,并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分会。会员们最初是交流经验,到后来慢慢结党营私,隐然成了势力。国民党党内一些人也想攀附此会,申请加入,结果遭到多数会员的鄙视,谢绝“非考试生”参与。

经过考试后,是不是一定能当上官呢?

当然不是。

考试院有选拔、分发人才的权力,而无任用权。考试院能把录取者分发到中央、地方各机关,却无力强迫各机关聘用。第一届录取生华允琦,原以“荐任”试署分到江苏省民政厅任用,两年试署期满后,经考审查决定改为实授,江苏省民政厅以津贴无着,令其另候任用。考试院无奈,将其改分湖北省政府。1934年,戴季陶呈文中央,声称“考试录取人员,除尚在学习期间不计外,依法任用者,实居少数,羁縻于闲曹之列,彷徨于候补之途者,往往而然。夫以中央与地方机关之多,每岁黩陟更替人员之众,何至并此区区考试出身之数,经年累月,而补用不及耶”。国民政府曾通令中央及各省市政府,“被分发机关对于所分考试及格人员,不得藉故拒绝,违者惩处”,但各机关长官依然“不问德才,只讲关系,考试用人,形同具文”。

即便收效一般,戴季陶惨淡经营,也客观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公务员,算小有成绩吧。而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考公务员必定是条出路。

(摘自《看历史》)

猜你喜欢
考试院国民政府公务员
戴季陶的考选思想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甘肃省外院校艺考成绩5月见分晓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江西考试院与清华大学各定录取线且互不认可,区状元即将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