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情况调查

2014-09-25 16:06钟莹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资格考试旅游管理高职生

钟莹

【摘 要】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导游工作的必备证件,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一直被视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命线;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现阶段广西学生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课证融通”为切入点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 高职生 导游 资格考试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68-02

按照我国《旅游法》的有关要求,学生通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下简称导游资格考试)并获取导游证,是从事导游工作的必备条件。导游资格考试由国家旅游局统一印制核发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含金量较高,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导游行业实习和工作的门槛。可以说,导游资格考试的过关率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命线,是衡量该专业建设成效、课程建设成果的关键指标。

一、北海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现状

导游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进行。广西的导游资格考试一般安排在每年的11月底或12月初进行,笔试由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知识、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和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四门课程内容组成,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三种题型,自2013年起以机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口试则依托参考教材《现场导游考试指南》,由自我介绍、导游词讲解、回答问题三部分组成,按照当前广西的导游资格考试每年仅进行一次的情况,高职院校一般安排相关专业考生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参加考试。

在对学院2011级、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调查中显示,我院2011级学生人数为24名,其中报名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为18名,占75%,通过考试的学生为4名,占报名人数22%,占班级人数17%;2012级学生人数为18名,其中报名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为14名,占78%,通过考试的学生为9名,占报名人数64%,占班级人数50%。

在对2012级全班18位学生调查中得出,全班学生除了导游资格考试之外,没有任何人报考其他资格证书,在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导游资格考试,获得导游证,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调查中还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导游资格考试题目并不难,但考起来较难,主要原因在于考试内容尽管涉及面很宽,但浅显易懂,并不具备深度,而考起来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一般在9月份开始报名,10月中旬才能拿到当年笔试科目的四本参考书,在短短的一个半月内掌握导游资格考试的所有参考书,对于绝大多数高职考生而言难度较高。

二、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导游资格考试所安排的四门笔试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全部集中于第二学年上学期,导游资格考试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进行,为保证学生备考时间教师必须在10月下旬结束理论授课,除了导游业务知识和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外,导游基础知识和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内容多考点细复习紧,而教师为了缩短授课时间往往讲授知识大点,对这两门课程的细节内容一带而过,不利于学生对考点的把握。

在导游资格考试口试环节的自我介绍、导游词讲解、回答问题三部分考核中,学生除了完成景点讲解及问题回答内容之外,还必须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得体的仪容仪表和规范标准的普通话等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强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

(二)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上述原因,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教师教学安排前紧后松,在学生考证前由于备课安排紧张,授课教师将知识点全面讲解后已临近考试时间,无法开展系统复习、重点把握、模拟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方式指导学生复习,更谈不上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高职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主动性欠缺,若缺乏专业教师针对性的指导,考证通过率可想而知。

(三)备考教材受到严重制约

当前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采用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该套教材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组织编写并年年进行修订,每年的出版时间为9月中旬至下旬,学生领到教材已是10月中旬,因而教师在10月中旬前的教学采用旧版教材,学生则全部征订新版教材,10月中旬前学生大多是以向学长借教材的方式进行学习,甚至出现部分学生由于借不到教材而空手上课的情况,当新教材下发时,距离考试仅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任课教师在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之余还必须及时修订教学内容以与考试一致,致使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备课复习均受到较大制约。

(四)复习模式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高职生普遍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较差,调查显示,尽管专业老师多次强调计划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利用当年暑期开始进行考前准备,但真正能做到的学生数为零,由于教材年年变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10月中旬新教材到位时才真正开始进入考试准备,时间非常紧张,加上高职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备考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往往大多选择临时抱佛脚,在考试前半个月至一个月间突击复习,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多数老师仅仅针对课堂时间进行教学和复习,在临近考试时的针对性复习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缺乏持续政策的指导和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学辅方案,对考证的管理不是散放式自觉管理型就是临时应急管理型,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 80%以上。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扩大学生的见习岗位群,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提高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

三、应对的策略:构建“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证融通”是指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者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按照职业资格证或技术等级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为提高导游资格考试通过率,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与导游资格考证培训相互融通,以重构课程安排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调整课程考核方式等为手段,围绕职业资格考试探讨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依据“课证融通”理念,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围绕导游资格考试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一)整合职业资格考试科目,重构课程安排设置

根据导游资格考试的时间节点要求,在调查分析考证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行重构,调整与导游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培训、考证三位一体,提高学生考证综合能力。

(二)围绕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和分析考证指定教材,针对导游资格考试教材每年均进行改版的现状,探索考试教材改版规律,把握考试难点及重点,在教学方式中试行以点带面、建立知识关联、突出重点等方式进行授课,通过专业教师团队的调研、讨论等方式,详细分析学生考证通过率低的原因,结合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特点进行模拟考题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编制校本模拟习题集,在教学安排上强化模拟考试环节,提高考证通过率。

(三)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特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导游资格考试口试的要求,在常规的将导游实务、导游业务知识等课程以校外景点参观、景点模拟演练等实践教学方式进行课程安排的基础上,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计,将职业形象与礼仪、普通话训练等课程以赛课合一的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整体职业形象,增强口试环节的应试能力。

(四)参照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调整课程考核方式

将该职业资格考试科目进行整合,参照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要求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尝试将笔试科目相关课程以模拟笔试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将口试科目相关课程以抽签形式进行景点讲解和问题回答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以课程考核作为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证提前演练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应试能力,及时查漏补缺,提高考证通过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莹.导游资格考试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

[2]詹丰霞.高职高专导游业务实践教学思考[J].科教新报,2010(39)

[3]魏巍.导游员职业能力培养探析[J].商业经济,2009(4)

[4]白稚萍.导游考证口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问题与建议,2011(1)

[5]贺瑜. 关于导游资格考试制度与旅游职业教育关系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3(6)

【基金项目】北海职业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

【作者简介】钟 莹,女,广西北海人,硕士,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资格考试旅游管理高职生
城市郊狼资格考试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201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情况统计表
201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资格考试情况统计表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