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模式对道路交通伤救治结局的影响

2014-09-27 07:26孔质彬秦文玉周继红解放军第8医院急救部广西桂林54000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40004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伤病收治伤员

孔质彬,邱 俊,秦文玉,刘 翔,周继红 (.解放军第8医院急救部,广西 桂林 54000;.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重庆 40004)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道路交通事故伤是创伤的主要原因和类型,其造成的后果较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到203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上升至第5位死亡原因[1]。在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所致死亡的10万人口死亡率居伤害致死之首,达21.07人/100 000人,在所有原因所致伤害的死亡与伤亡比中道路交通事故所致者比例最高,达32.35%[2],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所有伤害致死的第一位原因。因此,提高交通伤救治成功率将是降低伤害所致的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之一。

创伤“黄金1小时”内的早期救治是交通伤救治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特别是伤后10 min是挽救生命的决定性时间[3],这段时间内,如果伤员的出血被控制住,窒息得以有效预防,即可使一部分伤员避免死亡,因此尽快地让交通伤伤员得到医疗救治将对交通伤救治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中,组织合理、管理科学的创伤急救模式可以促进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当交通事故所致伤害发生时,道路交通运输往往会出现拥堵,包括医疗急救运输也会出现不畅通的情况,而此时院前的急救组织和管理将对交通伤的救治结果产生重要影响[4-7]。本文拟对本院实施医警联动前后交通伤救治结局比较,探索交通伤院前急救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2001年至2012年本院收治的住院病人损伤、救治及结局等信息。

1.2 数据选择标准

根据第9版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 9)中疾病和损伤编码,选择纳入编码为“E810”到“E826.901”的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数据进入研究[8-9]。排除铁路、非机动车和空运事故损伤数据。

1.3 数据分组

将新模式实行以前,即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交通伤急诊入院的病人数据设置为旧模式(old model,OM)组,将新模式实行以后,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通过新模式收治入院的病人数据设置为新模式(new model,NM)组。

1.4 损伤严重程度判定

以2005版简明损伤定级(the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对交通伤严重程度进行分级,AIS 1分定为轻度损伤,AIS 2~3分定为中度损伤,AIS 4分定为重度损伤,AIS 5~6分定为危、急重损伤。

1.5 统计学方法

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数据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交通伤病人收治量

2001年至2005年共收治道路交通事故伤害病人(OM组)1 652人,年均331人。2006年至2012年共收治道路交通事故伤害病人(NM组)2 021人,年均289人(原来数量多可能由于原来有其他救护车运送病人,新方式后只有本院救护车运送病人)。

2.2 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急救时间与距离

OM组交通伤病人院前急救时间最短5 min,最长36 min;急救距离最近5 km,最远23 km。实行新模式的NM组病人院前急救时间最短3 min,最长20 min;急救距离最近2 km,最远15 km,急救时间和距离明显较旧模式明显缩短,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新旧模式交通事故伤病人急救时间与距离

2.3 病人损伤严重程度

在本研究中新、旧模式收治的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以轻中度损伤为主,分别为1 896人(占 NM组病人的93.81%)和1 592人(占OM组病人的96.84%)。2组中重度损伤病人均为51人,分别占2.52%(NM)和3.10%(OM)。但危急重度病人新模式组中为74人,占3.66%,明显高于其在旧模式组中的数量和比例(1 人,0.06%),P <0.05。具体见图1。

图1 新旧模式救治不同严重程度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比例

2.4 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救治结局

2.4.1 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总体结局 旧模式组病人中痊愈者占56.30%,好转占37.83%,死亡占2.60%;新模式组病人中痊愈者占 37.65%,好转占 55.07%,死亡占 4.70%(表2)。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在采用新的院前急救模式后痊愈率低于旧急救模式,病人好转率和死亡率高于旧急救模式(P <0.05)。

表2 新旧模式交通事故伤病人救治结局情况

2.4.2 不同严重程度病人救治结局 旧模式下轻中度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痊愈与好转占94.60%,死亡病人占2.20%;重度伤病人痊愈与好转占80.39%,死亡病人占15.69%;危急重伤病人仅1例,好转出院。在新模式救治下轻中度伤病人痊愈与好转占93.30%,死亡病人占4.54%;重度伤病人痊愈与好转占82.35%,死亡病人比例为0;危急重病人痊愈与好转占85.14%,死亡病人占 12.16%,见表 3。

表3 病人不同严重程度病人救治结局比例(%)

3 讨论

道路交通事故伤主要以受伤人数多、伤情重、多发伤多、死亡率高为显著特点[10],且伤员伤后早期死亡占到受伤人数的50%以上,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和距离,使伤员及时得到高效的救治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关键和核心[11]。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有两类院前急救模式,即美英模式和法德模式[12-13],国内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了多种模式,即独立型急救模式、指挥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联动型急救模式、与消防联合型急救模式,以上各种急救模式各有千秋,皆有利弊[14-16]。

本医院所在地区为旅游区,人口较密集,道路狭窄,游客和车辆集中,因此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本院是当地道路交通事故伤救治的住院机构,每年救治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占总数的35%以上。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的救治效率,将可以带动当地道路交通事故伤害的救治水平提高。本医院在指挥型急救模式的基础上,于2006年1月与当地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签订了“军警共建生命绿色通道”合作协议[17],以医院与警方联合行动的模式开展交通事故伤害的医疗救援。此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改变急救呼叫模式和院前缩短抢救时间和距离,使对道路交通伤伤员尽快得到医疗救治。具体是在通往城市的4个城郊结合部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设立了医疗急救分站,4个急救分站至医院的离距最短约5 km,最长约15 km。每个分站派驻2名医护人员和1名专职司机24 h值班(同时配备1辆配置齐全的救护车)。交警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立即通知分站医护人员随警出诊,医务人员1 min内出诊,平均12 min到达事故现场。到达事故现场后医务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后立即转送回医院,在转送中交警负责疏导指挥交通,有必要时交警负责警车开道护送回院。

新的急救模式实行后本院收治的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在数量和严重程度类型上较前出现了一些差异。首先新模式下改变了以前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由“120”急救中心运送的方式,改为主要由本院驻站救护车运送入院,导致了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来源的减少,因此从本研究可以看到医院收治病人年均数量也较前有所减少。

其次新模式下,急救人员和设备的前移,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院前救治时间和相对急救距离缩短,使收治病人的严重程度分布和救治结局均发生了一些变化。本研究显示急救时间和相对距离的缩短使更多的危急重病人得到了救治的机会,入院救治的危急重病人病例从0.06%升高到了3.66%。另一方面,因及时救治,重度伤病人的死亡率也从旧模式的15.69%降低至0,同时也使87.84%的入院危急重病人免于死亡。

但本研究数据显示实行新的急救模式后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总体死亡率和轻中度伤病人死亡率均有增高,分别从2.60%和2.20%增高到4.70%和4.54%。其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收治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中危急重病人增加,其死亡例数抬高了总体死亡率;另一方面,特别是轻中度伤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可能与本院创伤急救水平和容量不够有关,因本院的新模式注重减少院前急救距离和时间,没有涉及伤员的分流,当急救危急重伤员增多时,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设备资源,由于医疗资源向危急重伤员救治的倾斜,也导致了对轻中度伤员救治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从而导致新模式下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死亡率增加。

本院新急救模式对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的急救时间和距离明显缩短,使重度交通伤病人获得成功救治,也使大部分危急重伤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但本急救模式没有涉及病人转诊分流,即没有很好帮助解决医疗资源、救治能力与道路交通事故伤救治需求的矛盾。如在未来伤员救治中加以改进并推广,将会有效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的救治效率和水平。

[1]Wang SY,Li YH,Chi GB,et al.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oblem[J].Lancet,2008,372(9651):1765-1773.

[2]张 胜,熊鸿燕,张 璐,等.重庆市某区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52 -55.

[3]何忠杰.急救白金十分钟-时间就是生命[J].城市与减灾,2005,2(1):5.

[4]王正国.新世纪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趋势[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6):325 -328.

[5]沈伟峰,江观玉,干新建,等.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114 -117.

[6]邱 俊,周继红,赵新才,等.2000-2005年我国交通事故特点与原因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5):325 -329.

[7]谭天林,欧兵玺,廖代安,等.成都新都区2006~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流行病学研究[J].华西医学,2008,23(4):761 -765.

[8]刘海一,何连德.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名称与代码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9]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本(ICD-9)[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47-664.

[10]Nautalya VM,Reich MR.The neglected epidemic:road traffic inju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Br Med J,2002,324(10):1139 -1141.

[11]周继红,王正国.我国交通事故伤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71 -73.

[12]Factor R,Mahalel D,Yair G.Inter-group differences in road-traffic crash involvement[J].Accid Anal Prev,2008,40(6):2000 -2007.

[13]Eid HO,Barss P,Adam SH,et al.Factors affecting anatomical region of injury,severity,and mortality for road trauma in a high-income developing country:lessons for prevention[J].Injury,2009,40(7):703 -707.

[14]杨朝福.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J].医学信息,2011,24(9):6299-6300.

[15]周 华,黄丕强,徐相瑞,等.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急诊急救,2005,8(10):822 -823.

[16]干建新,沈伟锋.创伤救治模式的相关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华创伤杂志,2006,9(22):641 -643.

[17]孔质彬,刘 洁,刘 翔.城乡结合部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新模式探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22(4):56 -57.

猜你喜欢
伤病收治伤员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宁夏定点医院收治68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全院病床统筹收治模式下的绩效核算方法初探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