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问题场,绽放思维之花

2014-09-27 15:10陈大锋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月饼营造分数

陈大锋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人们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生活现实与数学思维紧密融合,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基于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营造有效的问题场,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绽放思维之花。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数学思维的开启,来自于教学情境的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都吸引到问题场中,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统一标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黑猫警长抓住了盗窃珠宝首饰的老鼠‘一只耳,‘一只耳交代,将首饰藏在东山脚下的一块大石头下,那块大石头从大橡树开始向右走5个脚长的距离就到了。黑猫警长到了那里却没有找到首饰,为什么呢?难道是‘一只耳在说谎吗?”在这个问题场中,学生急于想要知道结果,很快引发猜想并借此展开探究,弄清了问题的实质——因为老鼠“一只耳”的脚长和黑猫警长的脚长不是同一个尺度标准,于是将思维的重点落在“长度的标准不一样”上。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长度标准一致呢?学生认为可以使用同样的长度单位,于是单位厘米就被自然引入,接下来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探究新知,深入感悟发现

新知的建构,是一个探究感悟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有赖于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感悟、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深入问题解决之中,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将分数与除法融合在一起,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已经理解并掌握分数能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一、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但如何让学生完成分数与除法意义上的迁移,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场来实现。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问题设置:“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4÷2=2(个)。”“那么,如果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1÷2=■(个)。”“如果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1÷3=■(个)。”“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用除法?”“因为都是把月饼平均分给几个人,求每一个人的份数。”“为什么1÷3=■、1÷2=■?”“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就得到这个月饼的三分之一,就是三分之一个月饼,所以1÷3=■。”……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发现要求出每一份的份数,就要用整体1除以份数,从而得到分数。上述问题设置,通过知识的迁移,将除法自然过渡到分数,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平均分,最后深入探究除法的商,使学生发现分数与除法的模型:1÷b=■(b≠0)。

三、拓展延伸,引导质疑问难

在新知建立之后的巩固环节,教师要营造有效的问题场,给学生机会质疑问难,深化对新知的认识,使数学思维获得拓展和延伸。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进入拓展环节后,我出示以下习题:120×4+120×6,120÷6+120÷4。学生这样解答:120×4+120×6=120×(4+6)=1200。因为受乘法分配律的负迁移影响,学生对120÷6+120÷4的计算也如法炮制,即120÷6+120÷4=120÷(6+4)=12。这个错误的计算,暴露出学生认知中存在的理解误区。为此我设置问题进行引导:“乘法分配律适用于除法吗?”从这个问题入手,学生运用先除后加的计算规律发现,按照乘法结合律来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从而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深入一层。通过营造问题场,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认知混淆处,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其思维品质。

四、回顾总结,提升反思能力

反思和总结既是思维的一种方式,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回顾所学,总结归纳”这个环节占用时间相对较少,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因为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思考和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我设置以下问题:“在王大叔围羊圈的例题中,怎样才能将所有围法都毫无遗漏地完整写出来?在订阅杂志的例题中,为什么要先分类后列举?”学生由此展开反思,得出结论:有序是保证列举不遗漏、不重复的最佳方法,可以采用列表、画图等形式;分类列举是一一列举的另外一种方式,先分类有利于下一步更好地进行有序列举;在特定的情境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列举方式。通过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内化思维,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构建。

以上四种问题场的营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数学的本质特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坚持下去,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责编蓝天)

endprint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人们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生活现实与数学思维紧密融合,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基于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营造有效的问题场,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绽放思维之花。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数学思维的开启,来自于教学情境的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都吸引到问题场中,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统一标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黑猫警长抓住了盗窃珠宝首饰的老鼠‘一只耳,‘一只耳交代,将首饰藏在东山脚下的一块大石头下,那块大石头从大橡树开始向右走5个脚长的距离就到了。黑猫警长到了那里却没有找到首饰,为什么呢?难道是‘一只耳在说谎吗?”在这个问题场中,学生急于想要知道结果,很快引发猜想并借此展开探究,弄清了问题的实质——因为老鼠“一只耳”的脚长和黑猫警长的脚长不是同一个尺度标准,于是将思维的重点落在“长度的标准不一样”上。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长度标准一致呢?学生认为可以使用同样的长度单位,于是单位厘米就被自然引入,接下来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探究新知,深入感悟发现

新知的建构,是一个探究感悟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有赖于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感悟、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深入问题解决之中,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将分数与除法融合在一起,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已经理解并掌握分数能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一、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但如何让学生完成分数与除法意义上的迁移,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场来实现。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问题设置:“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4÷2=2(个)。”“那么,如果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1÷2=■(个)。”“如果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1÷3=■(个)。”“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用除法?”“因为都是把月饼平均分给几个人,求每一个人的份数。”“为什么1÷3=■、1÷2=■?”“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就得到这个月饼的三分之一,就是三分之一个月饼,所以1÷3=■。”……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发现要求出每一份的份数,就要用整体1除以份数,从而得到分数。上述问题设置,通过知识的迁移,将除法自然过渡到分数,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平均分,最后深入探究除法的商,使学生发现分数与除法的模型:1÷b=■(b≠0)。

三、拓展延伸,引导质疑问难

在新知建立之后的巩固环节,教师要营造有效的问题场,给学生机会质疑问难,深化对新知的认识,使数学思维获得拓展和延伸。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进入拓展环节后,我出示以下习题:120×4+120×6,120÷6+120÷4。学生这样解答:120×4+120×6=120×(4+6)=1200。因为受乘法分配律的负迁移影响,学生对120÷6+120÷4的计算也如法炮制,即120÷6+120÷4=120÷(6+4)=12。这个错误的计算,暴露出学生认知中存在的理解误区。为此我设置问题进行引导:“乘法分配律适用于除法吗?”从这个问题入手,学生运用先除后加的计算规律发现,按照乘法结合律来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从而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深入一层。通过营造问题场,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认知混淆处,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其思维品质。

四、回顾总结,提升反思能力

反思和总结既是思维的一种方式,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回顾所学,总结归纳”这个环节占用时间相对较少,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因为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思考和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我设置以下问题:“在王大叔围羊圈的例题中,怎样才能将所有围法都毫无遗漏地完整写出来?在订阅杂志的例题中,为什么要先分类后列举?”学生由此展开反思,得出结论:有序是保证列举不遗漏、不重复的最佳方法,可以采用列表、画图等形式;分类列举是一一列举的另外一种方式,先分类有利于下一步更好地进行有序列举;在特定的情境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列举方式。通过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内化思维,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构建。

以上四种问题场的营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数学的本质特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坚持下去,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责编蓝天)

endprint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人们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生活现实与数学思维紧密融合,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基于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营造有效的问题场,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绽放思维之花。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数学思维的开启,来自于教学情境的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都吸引到问题场中,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统一标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黑猫警长抓住了盗窃珠宝首饰的老鼠‘一只耳,‘一只耳交代,将首饰藏在东山脚下的一块大石头下,那块大石头从大橡树开始向右走5个脚长的距离就到了。黑猫警长到了那里却没有找到首饰,为什么呢?难道是‘一只耳在说谎吗?”在这个问题场中,学生急于想要知道结果,很快引发猜想并借此展开探究,弄清了问题的实质——因为老鼠“一只耳”的脚长和黑猫警长的脚长不是同一个尺度标准,于是将思维的重点落在“长度的标准不一样”上。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长度标准一致呢?学生认为可以使用同样的长度单位,于是单位厘米就被自然引入,接下来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探究新知,深入感悟发现

新知的建构,是一个探究感悟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有赖于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感悟、发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深入问题解决之中,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将分数与除法融合在一起,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已经理解并掌握分数能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一、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但如何让学生完成分数与除法意义上的迁移,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场来实现。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问题设置:“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4÷2=2(个)。”“那么,如果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1÷2=■(个)。”“如果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1÷3=■(个)。”“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用除法?”“因为都是把月饼平均分给几个人,求每一个人的份数。”“为什么1÷3=■、1÷2=■?”“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就得到这个月饼的三分之一,就是三分之一个月饼,所以1÷3=■。”……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发现要求出每一份的份数,就要用整体1除以份数,从而得到分数。上述问题设置,通过知识的迁移,将除法自然过渡到分数,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平均分,最后深入探究除法的商,使学生发现分数与除法的模型:1÷b=■(b≠0)。

三、拓展延伸,引导质疑问难

在新知建立之后的巩固环节,教师要营造有效的问题场,给学生机会质疑问难,深化对新知的认识,使数学思维获得拓展和延伸。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进入拓展环节后,我出示以下习题:120×4+120×6,120÷6+120÷4。学生这样解答:120×4+120×6=120×(4+6)=1200。因为受乘法分配律的负迁移影响,学生对120÷6+120÷4的计算也如法炮制,即120÷6+120÷4=120÷(6+4)=12。这个错误的计算,暴露出学生认知中存在的理解误区。为此我设置问题进行引导:“乘法分配律适用于除法吗?”从这个问题入手,学生运用先除后加的计算规律发现,按照乘法结合律来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从而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深入一层。通过营造问题场,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认知混淆处,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其思维品质。

四、回顾总结,提升反思能力

反思和总结既是思维的一种方式,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回顾所学,总结归纳”这个环节占用时间相对较少,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因为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思考和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迁移。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我设置以下问题:“在王大叔围羊圈的例题中,怎样才能将所有围法都毫无遗漏地完整写出来?在订阅杂志的例题中,为什么要先分类后列举?”学生由此展开反思,得出结论:有序是保证列举不遗漏、不重复的最佳方法,可以采用列表、画图等形式;分类列举是一一列举的另外一种方式,先分类有利于下一步更好地进行有序列举;在特定的情境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列举方式。通过营造问题场,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内化思维,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构建。

以上四种问题场的营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数学的本质特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坚持下去,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责编蓝天)

endprint

猜你喜欢
月饼营造分数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中秋节里吃月饼
分数的由来
月饼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一起来做月饼吧!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