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2014-09-28 20:18高应清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观念更新课程改革

高应清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的教学方式与观念,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让学生的思维在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跃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观念更新;转变角色 三个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却显得枯燥乏味,最具趣味的语文学习成了学生心中的压力,束缚着学生身心发展。在课堂上,学生听老师讲, 1做练习,应付无休无止的考试。从小学到初中,一个模式下来。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填压式教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的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学生无法解脱的苦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枯燥无味,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不改变语文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方法,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面对课改,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 教师内涵的转变:由“教书匠”到“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 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课堂教授型”到“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 教学思维的转变:由“机械模仿”到“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

三、摆正三个关系

1.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课外知识向课内延伸。如学了《新闻两则》,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观察,去采访,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写成新闻报道稿,投给学校的广播站。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新闻写作知识,还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了调查与采访能力。又如综合性学习写作课,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写作能力,还要让学生在课外了解祖国的飞速发展,让他们的语言插上翅膀,笔下的文字赋予理想,从而达到课堂的节奏和社会的发展脉博一起振动。

2. 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教学是师与生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教法与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导学式的新型教法,经常与学生互换角色,与生互为老师,互为学生,一起合作,一起互动,共同探究,共同提高。

3. 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语文教学现代化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今还指导和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教者要善于将传统教学的好方法灵活地与现代的科学教学法相结合,正确处理现代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采取开放式的导学教学方式,以探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为重,摒弃只重教学结果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发挥“空中课堂”的教学优势,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勤探索,勤尝试,不断地推陈出新,新中创优!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念更新课程改革
论新世纪的中国电影(2000—2022年)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观念更新也是技术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