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幕府与文人群体的地域走向

2014-09-29 20:02田瑞文
文艺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幕府大将军班固

田瑞文

以往学界对东汉文人在京城洛阳活动场所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东观与太学①,对于幕府则几无关注,实则幕府也是东汉文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班固、傅毅、崔骃、朱穆、卢植、郑玄、崔琰等都有入幕的经历,文人与幕府的关系,在东汉朝一直存在。所以东汉文人在幕府的活动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东汉幕府之所以成为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幕府的独特性关系甚大。新莽后期至东汉初年,将军幕府多为军幕。自明帝拜东平宪王刘苍为大将军,则将军幕府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综合来看,此一时期东汉幕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东汉幕府的府主多为外戚重臣,如东平宪王刘苍、邓后兄邓骘、窦后兄窦宪、梁后父兄梁商、梁冀、何后兄何进等等。二是他们在朝中的地位一般在三公上下,权倾朝野,如邓骘拜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窦宪“威权震朝廷,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②三是幕府为其外在形态,公府为其本质属性,故其府虽涉军务,但主要是处理朝廷政务。当然其府主要处于京城,而非塞漠。因为东汉大将军幕府具有以上特点,故此,它成为那些希冀仕进文人的追膻之选,然而同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大将军们为了拉拢人才,也会采取一些非常措施逼迫一些文人进入其幕府。因此,客观上东汉大将军幕府成为文人在京城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他们在幕府中的文学活动也推动了东汉文学的发展。东汉后期,袁绍、曹操的将军幕府虽表面上与窦宪、梁冀的大将军幕府没有区别,但实质上,军幕的性质却越来越明显,公府与幕府性质纠缠不清成了此时袁、曹幕府的一大特征。东汉文人与幕府的亲疏关系正是伴随着幕府性质的演变而变化的。

从学术发展流变的角度上看,东汉定都洛阳对东晋南北朝南北学术文艺的差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③这一学术变化的地域转移,整体上看是一个由西向东缓慢发展的过程,然而在具体的时段它的轻重缓急又有着细微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幕府作为文人的寄身之所,对于文人的迁转流徙和文人群体整体的地域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东汉前期:从边地到京城

东汉前期,文人开始从边地向新都洛阳汇聚。在王莽新朝后期,各地诸侯蜂起,而强者割据一方,形成了某一区域相对安宁的局面,这暂时成了文人在乱世中的寄身之所。先是隗嚣在天水,“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杜林、班彪等人悉在隗嚣幕中。后来隗嚣违背初衷,不肯以汉室为忠,有自立为王之意,先前归附的众人渐渐离去,“杜林先去,余稍稍相随,东诣京师。”④班彪数谏隗嚣而不见采用,也离开天水转归陇右依窦融,深受窦融的尊重,常为窦融出谋划策,尤其是在东向归依光武帝刘秀这个重要的选择中,班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⑤班彪因为在为大将军窦融的从事中郎时表现突出而被光武帝拜为徐令,这是东汉初年将军幕僚进入公府的一个特例。由于光武帝明确地对将军进入公府系统进行限制,因此,东汉建立初期,将军幕府既然是军幕性质不干行政,也就无所谓将军幕僚与公府掾属之间的身份转变关系。

明帝以至亲拜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朝中事务多所依仗,因此,作为将军幕府其性质也就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其将军僚属转而成了朝廷公府掾属的后备人员。这一点在班固的《奏记东平王苍》一文中有着明确的表述:

窃见幕府新开,广延群俊,四方之士,颠倒衣裳。将军宜详唐、殷之举,审伊、皋之荐,令远近无偏,幽隐必达,期于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⑥

此时刘苍已经拜为东平王,而班固却称之为将军,相对于王来说,则将军的称谓更为尊崇,班固将之比作周朝的周公、邵公,显然是对刘苍的美誉。从班固的《奏记》中可以看出,将军幕府的首要责任便是广延英杰,搜罗人才,熟悉尧举皋陶、汤举伊尹的故事,并以此来要求自己,方能尽到将军的职责,使天下英才,无论幽达,悉集朝廷。唯有如此,将军才能函神养志,从容于朝堂之上,显名当世,流芳千古。在奏记的末尾,班固再次强调了他对刘苍的期望,希望他能够为朝廷延揽人才,使天下士人能学有所用,江湖之上无叹息之声。为此,班固向刘苍推荐了李育、桓梁、晋冯、郭基、王雍、殷肃六人,这六人都被刘苍收纳到将军幕府中。从刘苍开始,东汉大将军在朝廷中多居显要地位,位比周、邵,而东汉大将军幕府的一个主要职能便是延揽人才,为国得人。正因为东汉幕府的这种特性,所以才成为文人在京师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东汉中后期大将军虽然多由掌有实权的皇后的父兄担任,但由于东汉的幕府具有军幕与公府二而为一的特点,因此,将军幕府中的许多文人都有从军远征的经历。“建初三年,车骑将军马防击西羌,请笃为从事中郎,战没于射姑山。”⑦“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耶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⑧他们在军幕中不仅参议军事,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负责军中的文书写作,尤其是刻石立碑、歌颂军功的文饰之举,都需要文人的文学才华来粉饰军事胜绩。窦宪平定匈奴,北登燕然山时,为了纪汉威德,刻石勒功,令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四库馆臣认为:“班固《燕然山铭》实为贡谀权臣。”⑨而作为文体之铭,其主要功能便是“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⑩这篇文章是对窦宪此次北征匈奴的一次带有粉饰性的总结,对于扩大窦宪在朝廷中的威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人入幕,虽参中军,然而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对于幕主功绩的宣扬,对于战争残酷的美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东汉中期:云集京师

东汉文人入幕的主要方式是辟除,被辟除的文人一般要具有品行忠孝、明经博览和文才出众等特点,如杨震“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11)又如班固、傅毅等在窦宪府使得“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12)被拜授的官职一般不是公府之职,而是幕府僚属职称,主要为从事中郎、令史、主薄等,比如班固为窦宪中护军,李固为梁商从事中郎等。作为将军的僚属,文人寄身于幕府之中,由于经常为幕主的日常行政出谋划策,所以有时他们也会被幕主推荐到朝廷公府中去。东汉大将军多位比三公,仪同三司,尤其是窦宪之后,更在三公之上,因此,在皇帝的各种求贤诏书中,大将军与三公都是重要举主,“(顺帝汉安元年)二月丙辰,诏大将军、公、卿举贤良方正、能探赜索隐者各一人。……(十月)诏大将军、三公选武猛试用有效验任为将校者各一人。”(13)“(桓帝建和元年)夏四月庚寅,京师地震。诏大将军、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又诏大将军、公、卿、郡、国举至孝、笃行之士各一人。”(14)而且在史书中关于四府连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赵典)建和初,四府表荐。”李贤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15)且四府掾属也能参与政事的讨论,永和二年,日南、象林贼势转盛,“帝以为忧,明年,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其方略。”(16)因此,文人入幕在东汉也成为进入仕途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东汉大将军幕府的独特性,入幕文人虽明为僚属身份,但也兼有公府掾属角色,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的文章创作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为府主处理行政公务出谋划策。如朱穆《奏记大将军梁冀》:“宜为皇帝选置师傅及侍讲者,得小心忠笃敦礼之士,将军与之俱入,参劝讲授,师贤法古。”(17)《复奏记梁冀》:“宜时易宰首非其人者,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18)二是劝谏府主遵礼守道。比如崔骃《献书诫窦宪》:“骃幸得充下馆,列后陈,是以竭其拳拳,敢进一言。……故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愈恭。”(19)三是为府主唱颂歌。比如班固《窦将军北征颂》:“车骑将军应昭明之上德,该文武之妙姿,蹈佐历,握辅策,翼肱圣上,作主光辉。”又如崔瑗《窦大将军鼎铭》:“鼎为元宝,君臣享位。足胜其任,鬻保宝器。”(20)文人在幕府的这些文学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东汉文学的发展。

三、东汉后期:从洛阳到邺下

东汉后期,董卓入洛,终止了洛阳的繁华,也结束了大将军府作为文人集聚地的历史。文人们从京城流离,主要经由袁绍幕府与刘表幕府,最终汇聚到曹操幕府中。从京城流离的部分文人去往相对安定的袁绍幕府。袁氏本为东汉大姓豪族,袁绍本人也是少年豪侠,“壮健好结交。……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榖,填接街陌。”(21)袁绍这种行为虽然为中常侍们所深恶痛绝,其叔父袁隗也多言语相责,然而袁绍并没有打算有所改变,是以如此,袁绍在当时甚得人心。又因其不满董卓擅权欲行废立之事,“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22)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董卓以外兵入内,不得人心,而袁绍抗节,以捍卫刘氏王室的尊严,从道义上讲是很得人心的。因此,袁绍兴兵于山东,“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23)就当时文人硕儒来说,卢植、陈琳、应劭、崔琰、荀彧等都在袁绍幕中。卢植、崔琰以名儒硕士而闻名,被大将军袁绍辟入幕中;陈琳因何进败而归附袁绍;应劭惧曹操诛而奔逃冀州;荀彧因京师乱而出城。

文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原因汇集在袁绍幕中,为其征伐而谋划,为其辞令草檄文,“陈琳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24)建安五年,袁绍出击曹操,使陈琳《檄豫州文》以历数曹操的罪状,宣示发兵击曹的理由。《文心雕龙·檄移》认为:“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实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然抗辞书衅,皦然露骨,敢矣撄曹公之锋,幸哉免袁党之戮也。”(25)然而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26)故至于败。先是荀彧出京师而归冀州,本怀匡佐汉室之义,然“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初平二年,乃去绍从操。”(27)后来,曹军攻下邺城,陈琳乞降,归附曹操。以前在袁绍府中的文士后来大部分都汇流到曹操幕中。

与此同时,相对安定的荆州也成为战乱中文人归附的去处。刘表为荆州刺史,平定江南,“开土遂广,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是战乱中难得的一个安定场所。吸引着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士人。“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28)除了关西、兖、豫千余学士之外,当时一些较为著名的文人学士也纷至沓来。王粲“以西京扰乱,……乃之荆州依刘表。”(29)刘望之“有名于世,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30)诸葛亮从父诸葛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31)诸葛亮也随其到荆州。然而刘表和袁绍性格上也多相似,“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32)所以士人多惧诛杀而奔逃出走,刘望之见害,其弟刘廙惧,“奔扬州,遂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转五官将文学。”(33)建安十三年,刘表卒,曹操攻打荆州,在王粲等人的劝说下,刘表之子刘琮举州请降。对曹操来说,这场战争荡平荆州,基本上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这是它最为显著的军事意义。然而这场战争从刘表幕中所获得的士人对曹操来说绝对是一重要的人才补给,以前在荆州的王粲、繁钦等人悉归曹操幕府,最终汇集到邺下。

文人最终经由袁、刘幕府归于曹操幕府中,固然与当时波谲云诡的世局有关,但也与曹操善用文人关联甚大。王粲归附曹操,在置酒汉滨时,对袁、刘失败而曹操获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袁“好贤而不能用”,刘对于避乱荆州者“不知所任”,而曹则“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34)是否会用人成了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王粲在这里对人才地域流动的描述,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东汉末年文人群体地域流动走向的概括。

①刘跃进《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②④⑤⑥⑦⑧(11)(12)(13)(14)(15)(16)(17)(18)(19)(21)(22)(23)(27)(28)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 1965年版,第 817-818、525、1324、1331、2690、1385、1759-1760、2613、272、289、947、2838、1462、1469、1719-1721、2373、2374、2376、2281、2421页。

③曹道衡《东汉文化中心的东移及东晋南北朝南北学术文艺的差别》,《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26页。

⑩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页。

(20)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54页。

(24)(26)(29)(30)(31)(32)(33)(34)陈寿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600、201、598、613、911、212、614、598 页。

(25)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78页。

猜你喜欢
幕府大将军班固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班固救马
悬梁刺股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大将军搬砖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也写诗
孝继父业的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