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能力

2014-10-10 06:25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9期
关键词:长宁区群众工作

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

[摘 要]“凝聚力工程”是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诞生的从关心群众入手,推进基层党建的新举措,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二十多年来,“凝聚力工程”在各个领域深化拓展,成为新形势下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凝聚力工程;群众工作;长宁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9-0034-03

“凝聚力工程”自1993年从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诞生,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被习近平称为“社区党建最早、最长的典型”。从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新目标,“凝聚力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方法不断创新、成效不断提升。20多年来,长宁区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四百”大规模走访活动开始,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夯实执政基础的“大事”,“凝聚力工程”日益成为心系群众的实事工程、执政为民的民心工程、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始终坚持把“凝聚力工程”作为加强基层党建的首要抓手,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使之成为我们党执政的坚强战斗堡垒;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在传承中创新突破,在凝聚中与时俱进,推动 “凝聚力工程”扎根于社区、拓展到区域、影响至全市。

一、注重“三个导向”,弘扬“四百”精神

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弘扬“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精神。

(一)注重问题导向,多渠道掌握社情民意。坚持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长宁区委常委定点联系社区,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协调解决难点问题;长宁区四套班子领导定期走访联系大企、大学、大院、大所等区域单位,主动了解需求,对接服务;街镇处级干部直接联系社区3-5名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诉求。完善市、区党代表联系社区制度,做到每位党代表至少联系一个居民区,实现185个居民区全覆盖,累计反映和解决城市建设、社会民生、安全稳定等各类问题建议近1200个,形成“10日我倾听”等党代表接待工作品牌。以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为骨干,依托“两新”组织社情民意网、电子联络日志、支部网站等渠道,完善党组织情况、企业情况、员工情况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及时掌握“两新”组织动态,构建经常性走访联系工作机制。

(二)注重需求导向,多样化回应群众诉求。围绕群众的“急难愁”和“需盼求”,把改善民生作为做群众工作的核心内容,将旧区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1993年以来,长宁区累计拆除旧区建筑面积约31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约8万户,并将于“十二五”期间,在上海市率先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着力打造群众的安居工程,自2008年起完成总量近500万平方米综合整治的目标,约10万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大力推进城区建设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惠民工程、公共环境质量、管理理念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区环境品质实现了新提升。群众在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过程中更加认同城区发展目标,形成与民共商、与民共建、与民共享的良好格局。每年围绕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安排推进一批实事项目,设立街镇“拾遗补缺”专项资金,持续推进“五小工程”等惠民项目,编制《民生白皮书》。近5年来,区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累计达250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50.43%。

(三)注重项目导向,多元化服务公共利益。针对群众医疗需求先行先试,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及“社会组织医疗帮扶”四项救助模式,探索“四医联动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机制,累计为1.1万余名困难群众办理就医卡,投入资金6000万元,受益人次达60万,切实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负担,该项目被评为“2012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不断完善“幸福养老”指标体系,长宁区养老机构床位数人均占有率在中心城区居于前列。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区、街(镇)两级联动处置平台和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实现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相衔接。率先开通“市民热线962347”,将53条热线归并为一条24小时受理的市民热线,目前共受理群众各类需求11555件,办结率为99.8%。全面推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口受理”、“全年无休”工作模式,创新便民利民新机制。

二、健全“三项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坚持党员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用心编织“知民情、聚民智、暖民心”的工作网络。

(一)健全直接联系居民群众工作机制。开展组团式联系群众工作,通过划块明责、组团聚力、亮牌承诺和普遍走访,整合居民区、街镇机关、区域单位力量,组建了1300多个团组,做到一般对象全覆盖走访、重点对象必访常访。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群众自助互助服务机制、社区窗口受理服务机制、上下级党组织协调协同服务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块区、解决在居民区、解决在社区,目前累计解决各类意见问题1万余件。深入推进“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动员区域内1100余家单位党组织与1.6万余名社区困难群众“一对一”结对,实现帮扶全覆盖。持续开展机关党组织“双结对”活动,自2005年起,推动115个机关党支部与185个居民区党组织、18个敬老院、近1000个困难学生家庭的长期结对,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二)健全凝聚服务职工群众工作机制。在“两新”领域,持续6年深入开展“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初步形成“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以区委组织部、区社工委牵头,区虹桥办、临空办、“凝聚力工程”学会组成,区商务委、发改委、卫生、司法、文化、体育等职能部门联动,各街镇协同的运行模式。通过定期问卷调查,主动回应楼宇、园区等“两新”组织和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快商务环境配套建设,组建“沟通交流、发展融资、法律维权、白领午餐、学习培训、卫生保健”便利服务联动组,累计推进329个重点服务项目,创建了16个便利服务示范点,定点挂牌33家白领午餐服务点,项目化、社会化、品牌化建设不断加强,增强了“了解企业、服务企业、凝聚企业”的工作成效。

(三)健全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延伸党的群众工作触角,将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相结合。逐步形成“三级网络、四级管理、均衡覆盖”的志愿服务网格化阵地,实现了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建成上海首个区级志愿服务中心,依托“上海虹桥志愿服务网”,为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社会化运作提供了保障。目前,注册志愿者人数11万人,形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系列志愿服务品牌。围绕“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诚信企业”、“长宁好人”、道德讲堂、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着力推进企业、社区、机关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区域内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搭建“四个平台”,激发社会活力

坚持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党建就跟进到哪一步;社会拓展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一)搭建融合互动平台,促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从社区向区层面拓展。成立“凝聚力工程”学会,建立“两级机构、三级网络”组织架构,设立15个社区分会(专委会)和138个居民区工作站,共有会员单位1407个,联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892家,提高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体效应。发挥“信息的纽带、服务的桥梁、党建的载体”三大功能,引导会员单位开展合作共建项目达248个,建立了9900多人的义工队伍,参与贴近群众和企业职工需求的服务活动,成为区域内党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融合互动的有效平台。

(二)搭建创先争优平台,促进党员作用发挥从注重个体向形成合力拓展。在世博先锋行动中,建立党员、党组织到社区“双报到”制度,区域内272家中央和市属单位党组织、335家“两新”组织党组织、1.5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承担任务,积极参与地铁安保、站点守护、小区“红袖章”等志愿服务。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长宁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创建面达210万人次,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目标任务书”384项考核指标,2300余项具体创建任务,动员37家区域单位完成20多个合作项目。在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中,提出“安全、稳定、有序、活力”的目标,推出城区管理大联动、安全稳定大预防、各方参与大协同等创新举措。

(三)搭建居民自治平台,促进社会管理从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向群众广泛参与拓展。搭建群众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在社区推行重大事务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制度,探索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民警“四位一体”运作机制,较好地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工作机制,培育形成了虹储自治家园、“大众论坛”、“葫芦缘议家社”、“1+6”议事会、“夕阳红”读书会、“佳家乐自治社”、“家园发展促进会”等一批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工作载体和品牌。

(四)搭建社会协同平台,促进党组织工作从一家做向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拓展。建成长宁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与华东政法大学联合创建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制定实施《长宁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暂行办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首批认定了工青妇、“凝聚力工程”学会、社会组织联合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街镇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等20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为全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依托海联会、侨商会、知联会等统战社团牵线搭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资金项目服务长宁区域发展。坚持党建带群建,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推动党群组织组建联动、项目联动、资源联动,广泛团结带领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提升了党的社会动员能力。

四、推进“四项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坚持重心下移,始终抓基层一线,抓基干力量,抓基础阵地,努力把党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

(一)推进区域化组织体系建设。面对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和“两新”组织蓬勃发展,2004年9月,华阳社区建立上海市第一家社区(街道)党工委,随后社区党组织“1+3”领导体制在长宁区各街道全面推开。社区(街道)党工委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行政组织党组、社区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分工协作,提高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加强虹桥开发区、临空、多媒体、慧谷白猫等园区和经济楼宇的党建工作;建立区律师党委、卫生工作者协会党总支、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党总支等,实现对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律师事务所等新社会组织的覆盖。全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为100%,“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25%,基本实现“凡有党员、必有覆盖”。

(二)推进职业化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开展“班长工程”,将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纳入区干部大教育格局,纳入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评选范围。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居民区工作人员和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等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打通渠道、提高待遇、加强考核”的基本思路,配齐配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形成了选拔配备、教育培训、待遇保障和考核激励等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竞争性选拔机制,率先从制度上打通优秀居民区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渠道。注重典型引领,连续15年共开展五轮居民区党建工作“金银奖”评选活动,涌现出朱国萍、俞静等一批基层先进典型。坚持将区域单位党组织纳入先进表彰范围,首次在全区“两新”组织中评选产生10家党建工作“五星奖”,培育了晨讯科技党委、金雅明、顾颂珍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市级典型代表。

(三)推进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的平台作用,形成1个区级中心、10个街镇分中心、254个园区(楼宇)及居民区服务站点的三级党员服务网络。坚持资源分享、共同参与,每年开展公益文化、就业援助、健康关爱等系列服务活动,受益党员群众达2万余人次。大力培育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形成196个具有专业服务功能的工作室,为群众提供矛盾化解、物业管理以及心理、法律、健康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蓉之林”物业咨询工作室、经为摄影工作室、海松工作室、张劼律师工作室、禁毒妈妈义工工作室等品牌效应不断放大。

(四)推进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主动回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创建“一网覆盖”区域党建信息化服务模式,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凝聚网、区域数据库、区域管理平台)。区域党建数据库已收集录入6702个区属、区域单位党组织,12.59万名党员的数据信息(含组织关系不在长宁的210家驻区单位、4482个党组织、71348名党员)。绘制全市首张党建信息电子地图,实现了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的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区域化党建信息化工作水平。

■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长宁区群众工作
全国首例“强制亲职教育”案 失职母亲被强制“补课”
开心一刻读者评刊表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群众工作需巧用新媒体
党建引领自治 自治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