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离儿童的生活近些,再近些

2014-10-11 06:38王远翠

王远翠

摘要:作为品德教师,我们应该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法,从而让历史由过去时态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离学生近些、近些、再近些。只有解决了历史题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真正使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走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快乐学习,学有所获。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历史题材;走近;儿童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29-2进入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历史的内容渐次出现在教材中。虽然只是粗放式的呈现,但是,毕竟因为其自身所承载的重量,而让学生望而生畏。鉴于此,作为品德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法,从而让历史由过去时态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离学生的生活近些、近些、再近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世致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活化历史细节,消除现在与过去的隔阂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物化为课本内容的历史细节,因为脱离了其产生的历史时代和环境而成为了静态的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活化历史,让历史细节变得丰满生动、亲和易懂,以亲和、生动的姿态走近儿童。在执教苏教·中国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鸦片的背后》一课时,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课堂A】

师:(出示罂粟花照片)同学们,看到这张照片,你的心情如何?(指说)

师:大家都被这美丽娇艳的鲜花所吸引,被这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介绍鸦片)现在你的心情还像刚才一样吗?(指说)

【课堂B】

师:(板书:福寿膏)同学们,这是一种商品的名称,看了这个名字,你觉得这种商品可能会有哪些功效?

生1:它可能会让人驱除百病。

生2:能让人福寿延年。

生3:可以强身健体。

……

师:谁不想延年益寿?谁不想强身健体?这么好的东西,不仅我们想要,19世纪初,数千万中国人都是这么想的。你们知道,这福寿膏究竟是什么吗?它就是鸦片!(板书:鸦片)看了这一种东西的两个名称,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孩子们纷纷摩拳擦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兴奋起来,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就应该赋予历史题材向现实生活转变的第二次生命。我先后采用了两种授课方式:前者采用了教材中所呈现的罂粟花、鸦片的图片,通过学生看到这两幅对比强烈的图片所引发的情感震撼,直入主题;后者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了筛选,由学生并不熟知的“福寿膏”谈起,同样也起到了让人为之一震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展示当年英国鸦片贩子的处心积虑、险恶用心,从孩子们的当堂表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被激发的探究欲望是何等的高涨。

面对教材中呈现的历史细节,我们是直接拿来就用,还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其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我想,这一点已经不言而喻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情挖掘能够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历史细节,并且贯通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让沉重的历史成为触及学生心灵、打动他们灵魂的“活物”。

二、创设历史情境,神入历史人物内心世界

“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把古与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地考虑历史上人们的思想和信仰,考虑他们行为的后果。

【课堂回放】

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禁赌令的国家,清政府当然要禁烟。但怎么禁,在清政府内部却发生了分歧。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清朝官员,就在争辩的现场,你会想些什么?

生1:我觉得严禁派说得对!那京城大户人家的四个儿子不就是因为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最终冻饿街头、毒发身亡的吗?这样的事例真是比比皆是,鸦片的确流毒天下,危害巨大,非禁不可!

生2:弛禁派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们虽然不主张立即禁止鸦片,但是也看清了英国人的狼子野心,知道他们是不会容许我们断其财路的,与其这样,不如换个思路。

……

师:那么我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提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关于鸦片战争,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是:一则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的介绍,一张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一段林则徐生平简介,一幅虎门销烟图片以及虎门销烟故事。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学过虎门销烟事件的相关课文,对于这一历史事件非常熟悉,如果此时还是照本宣科,那么非但不能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还可能使他们无法全面客观地评析林则徐禁烟举措的利弊。鉴于此,我通过情境营造,让学生“神入”清朝官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的建构,并允许他们批判性地思考过去发生的事件,在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在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中进行个人道德的建构。

小学高年段学生已处于心理上的转化时期,一方面,他们仍然对形象、生动、具体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也在发展着,带有智能性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的兴趣不限于事物的表象,而开始对事物背后、其中的本质更有浓厚的兴趣。可以这样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担负责任,传递火种,播种希望。

三、引入“热点”话题,让历史与现在对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课堂回放】

师:自看《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思考:英国为什么要把鸦片偷运到中国?

(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指导)

师:同学们,在“每周新闻交流会”上,不少同学都提到了这样一个事件:“美将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中国,欲逼人民币再升值。”还记得我们当时分析的贸易逆差、贸易顺差吗?(指名回顾)当时的清政府与英国之间,谁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英国政府)偷运鸦片之后呢?(清政府贸易逆差)是一般的贸易逆差吗?(不,是巨额贸易逆差,中国每年出口的全部货物都抵偿不了进口的鸦片,大量白银外流)

面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我并没有就事论事,一方面,巧妙地将中美贸易摩擦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在第二课时还和学生谈及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推荐学生课后阅读《读者》杂志中的《摩托罗拉的往昔时光》,并且就“开放与封闭”进行了辩论。

历史发展的长河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儿童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才会使他们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使他们能够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从而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东清.浅谈历史教学的情境创设.素质教育论坛,2007(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