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对习作更感兴趣

2014-10-14 17:12齐福德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习作内容语言

齐福德

摘 要:从写作本身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入手,简单阐述使学生对习作感兴趣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习作;语言;内容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其实这个认识是有问题的。作文写得不好,是老师的感觉,却不一定是学生自己的感觉,所以,学生的作文到底写得好不好,要看站在谁的角度上判定。

老师是成人,读过无数好文章,当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时,下意识就会和心中的好文章比较,当然就很难满意了。可学生才读过多少文章呢?在他有限的认知里,也许觉得自己的作文很不错呢,可是他信任老师啊,所以,当他第一篇作文新鮮出炉时,老师说好,他就会觉得好,以后也有信心;老师说不好,他就会觉得不好,再有这么两三次,对作文的信心,大概就会降得很低很低了。这样会有信心吗?没信心,会有兴趣吗?没有兴趣,作文会写好吗?所以,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应该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呢?

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外在的激励,一个是内在的吸引。

外在的激励,一说就明白。无非是形式上的,比如,老师上课活泼点啊,方法灵活点啊,课堂活跃点啊,讲课幽默点啊,表扬的话多一点啊,对,这很重要,因为它能让学生在作文的课堂上坐下来。

能坐下来,是第一步。

但是靠外在激励所引发的兴趣,很难持久。讲课形式再多变,也有重复的时候,重复的次数多了,兴趣就会降低。所以,有时候你的表扬,学生会感到言过其实,继而拿这些表扬就不再当回事了。

所以,内在的吸引,才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并使之持久的真正利器。

内在的吸引是什么?是作文本身!

你可能还没琢磨明白,对,大概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作文本身”这四个字包含的东西太多,所以很难一下子弄明白。

我觉得“作文本身”这四个字包含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内容,二是语言。

如果你的学生学过作文,或者你指点过他的作文,是不是在内容上的指点多一些呢?比如说,让学生把经过写得具体一点啊,情节上交代得更清楚一点啊,把人物的外貌动作写细致一点啊,把花鸟鱼虫的各个部分分得清楚一点,然后把每部分都多写一点啊?对,这就是内容。也可以概括地说,就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很多老师都是这么教的,但我认为,总纠结在内容上,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多少?你想让他构思出《背影》那样的内容,他有那样的体验吗?学生的注意力是粗线条的,《背影》那样感人至深的细节,有什么理由一定让学生观察到?过度地纠结于内容,学生恐怕没兴趣,因为太难。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对学不会的东西感兴趣吗?于是华山只剩一条道,就是语言。

和内容相比,语言轻快啊,三个字、五个字、十个字,学生会觉得累吗?如果用几个字就写出一个漂亮的句子来,学生能不高兴吗?比如,学生把“小雨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写成“打在窗户上的歌声”,这就会引起作者和读者的许多共鸣和联想,写出这样的句子,学生能不觉得自己很有天赋、写得很好吗?

别小瞧这由几个字构成的漂亮的句子,这是动了脑筋的,是调动了很多积累之后才迸发的灵性。这灵性,能让学生陶醉其中,久久不忘;这灵性,能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妙不可言,进而产生想写的欲望。

所以,所谓“作文本身”,主要指习作语言。这毋庸置疑,因为写作的本质,就是语言;语文的核心,也是语言。王旭明所提倡的“真语文”,就是说语文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我想,学生的作文,也应如此,教师和学生都应更加关注语言的习得与运用,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把语言运用得更加有文采。

所以,作文的魅力,实际上是语言的魅力。而我们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在其他形式上费工夫,何不静下心来,带领学生在语言的奇妙天地中遨游,进而使学生更加喜欢作文呢?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 刘青梅

猜你喜欢
习作内容语言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主要内容
我有我语言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