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论研究

2014-10-14 17:29张立光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指导思想体育

张立光

摘 要:在普通高校实施体育教学,需要做到: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

关键词:体育;指导思想;理论研究

一、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相关文件的学习和理解,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差异,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出发,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理解学校体育教育的真正内涵,区别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实质,明確体育教育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身体健康为根本,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

三、优化课程结构

1.根据课程目标、转变体育教学课程观,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把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相结合,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2.注重体育课程结构中多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意识和技术的传授,而且要把支撑体育教育学科成长,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运动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学、保健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贯穿于理论教学知识讲授之中。

3.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必修课程,根据学校各方面实际情况,增设符合课程目标的选修课;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程,重新组班上课,以满足学生对运动锻炼的需求。

4.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钻研教学方法,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运动水平、兴趣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四、构建新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

1.课程的组织形式体现多元化,在保证国家规定的体育必修课的同时,从学校师资、场地设施、环境等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和理论知识课程作为选修课,同时,成立各单项体育运动俱乐部,为部分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2.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内容设置应从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概念中解脱出来,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师资、场馆设施及实际情况等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多元化、科学性。

3.课程内容设置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阶段划分,并按学期制定阶段教学内容学习要求以及考评内容、方法和标准。对需要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的同一运动项目,制定四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体现教学层次递进,实现或满足部分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要求及技能水平的提高。

4.开发体育课程网上选课系统,系统包括全校学期所开设的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阶段学习要求、考评内容、办法及标准,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上课时间、地点等,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和广大学生的兴趣要求。

5.完善教学管理,根据《纲要》精神,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文件》。

参考文献:

张伟东,唐振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5).

编辑 刘青梅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指导思想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2016体育年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民商法中信托制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