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构建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2014-10-14 05:41李宾宾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生对策

李宾宾

摘 要:初中阶段是未成年人成长最为关键的阶段,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心理形成的关键期,一个人在这一阶段成长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旅途。因此,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看来,要寻求学校德育的整体突破,需从学校教育工作规划安排、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等方面加强和改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生;德育现状与缺陷;对策;研究

一、现阶段初中生思想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知行不统一,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脱节

在道德认识基本明确的情况下,现在初中生的行为选择往往趋于实际,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准则。

2.品德表现多面性

初中学生品德表现根据所处时间、地点、对象、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如,在校外,失去了教师的监管,初中生骑车带人、并排骑行、闯红灯便屡禁不止;又如,家庭中家长喊破嗓子也不动身,学校里老师面前劳动很勤快;老师在时不乱丢,老师不在随便丢等等。

3.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

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初中学生的希望以利己为主;在学习的目的方面,学生往往以自我发展为目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冲突时,往往选择个人既得利益优先,在集体中则只需随大流就可以了。

4.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与教师心理距离大

教師进行教育时,与教师情绪对立,甚至对抗。个别学生是非观念淡薄,受流行文化、暴力文化影响较深,自身对是非的判断分析能力较差、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缺乏规则意识和法纪观念。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交流与更新越来越频繁,社会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多元,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

2.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不足

由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缺陷,学校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就达不到应有效果。学校德育工作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学校德育功能窄化,引起学生抵触,大大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在现实学校德育管理中,大多数学校只把德育局限于思想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忽视了德育形式的多样化。

(2)学校德育脱离现实,学生厌烦学校德育,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障碍。在现实的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远离现实生活的现象。一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变得高不可攀,德育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德育忽视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重普遍要求,轻个别要求,重共性,轻个性。德育教育“一刀切”,德育评价脱离生活实际。这也是造成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4)学校的团工作空间窄化。表现在:其一,活动内容空洞、抽象,“理想化”“成人化”的倾向较为突出,导致团的思想教育活动对中学生缺乏内驱力和感染力,团组织的凝聚力不强。其二,活动形式单调、乏味。团的活动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做法比较多,活动形式呆板,缺少创造性和时代气息,不受中学生的喜爱,使团的活动吸引力不强。其三,活动对象覆盖片面且过于集中。团组织工作和活动对象面向优秀学生的多,而对学习成绩、表现一般的学生关注不够,教育的覆盖面不广。

3.学校、家庭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家庭普遍更关注学生、子女的学习成绩,重智轻德,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

4.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配合不够协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力配合。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从社会来看,存在着不少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导致学生中是非、善恶、美丑不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暴力场面、低俗报道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营业性娱乐场所、网吧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学生到“三室一厅”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许多学生沉迷于网吧,不少人甚至因此误入歧途;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离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表现出了道德的庸俗化。

从家庭来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方法不当,常常以钱物代替对子女的表扬和奖励,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身体力行不够,不能给子女正面的引导与教育,甚至对子女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家长平时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限制孩子课外活动,重智轻德,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一好百好,使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一些家长溺爱孩子,了解孩子方法比较简单,偏听偏信,对孩子的教育经历一个“放任—发现问题—加强约束—孩子反抗”的过程,导致最后教育的失败。

上述现象使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形不成合力,学生在学校是“小绵羊”,在家里是“小太阳”,在社会又变成“小儿郎”。

三、对策与建议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学校教育工作及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寻求德育的整体突破。

1.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强化德育内部目标管理,构筑开放性德育工程

(1)将德育目标的“四有”与“五育”相结合,构成新时期培养人才的标准,使德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文娱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征文活动、演讲比赛活动、辩论赛、读书比赛、观看百部爱国电影、美化校园等活动,把德育融入体育、智育、美育之中,丰富和充实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高新传播技术,拓展德育新空间,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

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正确的集体舆论的培育和良好的集体规范的养成,更要注意到学生发展的多层面性及不平衡性以及学生自身成长的曲折性,努力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品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项“以心灵培育心灵、以人格教育人格”的

艰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这项工程完成好,我们就应该使德育立足于“人的发展”,重视个体的差异性。

(2)构建班级德育目标动态管理体系及学科德育目标动态管理体系,强化学校内部的德育目标管理。德育工作,最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加以落实:一个是班级的德育,另一个是各学科科任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加以融会,并贯穿于其中。我们的学生,不是只会唯唯诺诺、机械服从的“机器”,也不是只懂啃书本的“书罐”,他们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本班级大多数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同时要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发展的特殊性,以此为依据,确立相应的班级德育目标和學科德育目标,进而确立相应的德育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以此激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通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调动学生加强自身德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校德育工作分解到各个班级的班级管理中以及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使德育名符其实地成为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强化学校内部的德育目标管理。

(3)改进共青团工作,发挥共青团的育人功能。在思想教育的模式上,要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青年的不同需求,设计相应的教育载体,实行分层指导、分类施教、分类管理,避免“整齐划一”。在思想教育方法上,要潜下心去真正了解青少年,贴近青少年,因势利导地做好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工作,避免“简单生硬”,努力使团干部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团组织成为青少年欢迎的学生之家。在思想教育的形式上,要突出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正面灌输与经常性渗透方式相结合。在思想教育的手段上,要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教育手段,及时快速传递信息,拓宽思想教育的渠道,加强与青少年学生的沟通和联系。比如,引导学生参与每年的“最美人物”“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人物”的评选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社会的真、善、美,从而使德育具有时代精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构建集学校、社区、家庭及教师、班级、学生为一体的立体、动态的评价体系。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以人为本。相应地,我们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也应该以人为本。同时,我们又应该认识到,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盖棺定论”,而是为了“促其发展”。综上所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成长,去对学生进行评价,构建集学校、社区、家庭及教师、班级、学生为一体的立体、动态的评价体系当然非常必要。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学校共青团要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科技展示、公益劳动、环保活动等,优化团队的能力结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让社团活动在校园中蓬勃发展,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建设校园文化。针对信息化浪潮对青少年的影响,充分利用学校团员活动室、多媒体会议室、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语音室、音美室、校史展馆、科技创作展馆等的作用,为广大团员、青少年提供读书学习交流的场所,使团员的综合素质得以锻炼、得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3.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

教育是一项“以德育德、以情育情、以人格育人格”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共青团组织要加强教工团支部的建设,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增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火生,涂乃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中国教育网,2001-03-07.

[2]李炎清.论文写导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04.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初中生对策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诊错因 知对策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